中國航母大辯論之中的極端
宋曉軍
昨天很多人看到了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的“中國要不要建造航空母艦”的大辯論,有很多朋友打電話或見面告訴我,辯論有些極端,沒有把問題說清楚。
電視辯論節目就是這樣,首先是簡單邏輯,在就是盯住一個觀點往極端了發揮,最好是反方誰一冒頭就馬上滅他,這樣節目才好看。另外論述觀點時,最好是直接命中,不要先強調“1、2、3……”。說話的時候句子要短促有力,這樣編導剪片子的時候就會多留下你的話。所以,既然是電視辯論節目,就要按辯論節目的規律去做。
其實這個節目在中山大學哲學教授袁偉時出場之前,觀點沒有那么極端對立,也沒有把問題完全引向歷史和中國政治。就一般人的知識結構而言,引向這個方向恰恰是能爭論起來的點。
原來,只是馬上建還是緩建的爭論,要從中國軍工產業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以及戰略、戰役和戰術、技術層面爭論,但就在場觀眾的知識結構來說,這樣的爭論可能不夠激烈,于是鳳凰請來了袁偉時教授。袁偉時教授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學家,就史料考證和分析的角度看,他比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的作者)等史學家相比,我認為還有距離,至少不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學者。我感覺他是一個有強烈歷史情節的政治學者,他以往的觀點是從歷史的角度推出一套“制度決定論”。
如果那樣,討論就有可能從航母討論轉向意識形態文化的討論。但是在場的嘉賓不可能輕易對現有居統治地位的價值觀進行挑戰,這也不是節目的初衷。因此就針對袁教授“制度決定論”衍生出來的和平主義思想和世界終將大同的思想,展開了PK。這時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建不建航母的限制性的討論,變成了一個中國歷史和未來和平大環境的討論,在討論中航母變成了一個戰爭符號,簡單地說就是要建航母就是要戰爭,不要航母就是要和平,這樣的討論一定是觀點對立和極端的。
航母的泛政治化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實我倒是希望更技術化的討論,比如殲的起落架是不是要加重才能上艦,加重后對飛機的性能有什么影響?殲10的作戰半徑是不是適合上艦等等,另外就是優先發展戰略空軍還是航母這些問題,認真計算一下國民經濟對國防建設的投入多少等等問題,但是現在看來這不適合電視討論。極端可能會引起對建造航母的的誤導,甚至把建航母泛政治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