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從陰陽說起:矛盾,聯系,范疇,標準(度),人與世界的關聯,認知黑障與極限,目的與方法,與復雜對象對應的復雜方法:擴展與歸約,
要素的特性,要素在系統內以及系統間的比較方法,量化方法,要素的效用問題,要素的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量化(時間問題),公理化計算方法
橫向層次的特性(階),層次劃分的原則,系統內以及系統間比較的方法,量化方法,效用問題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量化(時間問題),公理化計算方法
縱向的方面問題(維),劃分方面的原則,方面之間的比較方法,量化方法,效用問題,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量化(時間問題),公理化計算方法
系統整體特性,系統之間的比較方法與不同性質之間的系統比較的歸約方法與計算方法。系統的效應與計算方法。系統的動態發展問題(時間問題)。公理化計算方法
以什么為哲學基礎,哲學基礎概念的延伸以及成型理論歸約為哲學基礎的方法問題。統一的計算基礎:計算元,邏輯元都是什么?
細目
1. 基礎
1.1 從陰陽說起:數字與描述世界,數字與符號問題,數字與計算單元(1,e)都在比較中抽象出來,可以歸約的單位即可作為計算元
1.2 關系與實體,聯系(聯系的條件),標準(度),標準的參數,范疇與邊界,邊界的相對特性,背景
1.3 運動(動態與靜態,時間問題),異同,矛盾(以及矛盾的內部結構),矛盾群(主、次矛盾),
1.4 人(人的認識與能力)與世界的關聯,認知黑障與極限,目的與方法,
1.5 個體之簡單與群體之復雜(圍棋的勢、態),簡單與復雜之間的關系(結構、狀態、規律、規模、功能、效率;以及群體的道義、個體道義不同)
1.6 與復雜對象對應的復雜方法:擴展與歸約,實踐與認識,系統認知與系統實踐
1.7 三種世界:人的世界,人與自然共同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三者統一的條件以及區分的必要
1.8 和母親面對面:人類發展的基礎和人類能力之間的矛盾
2. 要素
2.1 要素的背景與要素,要素與集合,集合的標準與集合對要素的取舍
2.2 要素的特性要素在系統內以及系統間的比較方法
2.2.1 一體多面
2.2.2 相對穩定
2.2.3 要素之間:相似與差異
2.2.4 物以類聚,“類”的參數問題
2.2.5 有條件嬗變與躍遷,嬗變的參數以及參數的作用
2.2.6 應激與能動(集合內),內因與外因,能力、能量與過程問題,誘導參數的問題
2.2.7 統一層面上(以某種標準最為參照)的核心要素與邊緣要素,要素的量級
2.2.8 要素與集合外的互動(規則外的聯系,邊緣問題)
2.2.9 產生與消亡(進入與脫離集合)
2.2.10 符號表示要素特征的方法
2.3 要素的互動
2.3.1 聯系以及聯系的標準(通訊協議),聯系優先順序
2.3.2 協同與對抗,支配與服從,平行與交叉,結構問題
2.3.3 自組織
2.3.4 活性,作用半徑(活動域)
2.3.5 相互作用(引力):強弱與遠近
2.3.6 引入與脫離
2.4 要素的效用問題
2.4.1 運動與事件:條件與結果
2.4.2 能量與效用(輸入與輸出),目的與任務,能耗與效率
2.4.3 累加與抵消,要素之間效用如何比較
2.4.4 路徑
2.5 要素的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量化(時間問題)(單一要素的動態問題以及多要素的動態問題,要素與要素群,以及要素、要素群與集合的關系)
2.5.1 要素凝聚,要素脫離,凝聚與脫離的原因
2.5.2 某一標準下要素的震動與周期,綜合標準體系下的整體狀態與有限標準下的偏振(偏微分)
2.5.3 目的、自組織、自相似
2.5.4 要素之間的功能性匹配與結構性調整(彼此關系的調整),相互作用(強弱遠近)的調整以及調整的規則
2.5.5 要素聚集(引入與脫離)的名義與動力
2.5.6 核心要素與邊緣要素:要素個體重要性的動態變化
2.5.7 核心關系變化的條件與隨機問題,與要素變化的關系
2.5.8 時序與狀態,要素的震動與周期,對稱要素與要素本身的“反”命題
2.6 一定標準下,要素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以及這種相似與差異的實際意義
2.7 走向系統:功能團(與要素有類似的性質)
2.7.1 功能團與自組織
2.7.2 功能團的特性:相對獨立,單項功能完整(已高于單個元素),相對穩定,結構簡單,應激與能動,模塊化可躍遷到不同層面,內部互動與程序明顯(秩序穩定),邊界明顯,對要素選擇性強(與特定結構、功能相對應),聚合與裂變
2.7.3 功能團之間的關系
2.7.4 復雜關系的描述與解決方法
2.7.5 關系之間的關系
2.7.6 人與世界(一):信息與控制,目的與工具
2.7.7 信息與認知,以及信息不確定、不充分的問題
2.8 量化方法
2.9 公理化計算方法
3.1 層次劃分的原則
3.2 要素與層次
3.2.1 規則:要素本位與越位,要素與功能團,功能團與層次
3.2.2 要素在層次間的“穿透能力”以及相關參數,穿透能力與偶然事件
3.2.3 功能團與要素聚集條件,資源分配格局。
3.2.4 功能團與層次的核心要素,層次的核心層
3.3 層次的內部結構,以及結構自相似問題
3.3.1 內部架構與通訊協議,資源分配協議
3.3.2 結構冗余與結構缺陷
3.3.3 結構復制與自相似
3.3.4 雜質以及熵
3.3.5 穩定性與誘導變化的因子
3.3.6 對外接口:能量、信息接口,要素流動接口
3.4 層次的功能與效用,
3.4.1 層次內部資源分布與結構對功效的影響
3.4.2 能量與事件,時間參數
3.4.3 層次的背景對其功能的作用:制約或者激勵
3.5 層次之間的關系
3.5.1 平行,共振,協同,制衡,滲透,支配與服從,以及內部外部參數
3.5.2 活性與半徑,量級
3.5.3 系統內以及系統間比較的方法
3.5.4 要素流動
3.5.5 關鍵要素(群)或者功能團(群)的主導作用,節點
3.6 效用問題
3.7 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量化(時間問題),(單一層次的動態問題以及多個層次之間的動態問題,要素與要素群(功能團),以及要素、要素群(功能團)與層次的關系)
3.7.1 層次的產生與消亡條件,發展過程中的畸變,合并問題,分立
3.7.2 層次自身運動中的環境參數,誘導參數,對稱問題,層次自身的“反”命題
3.7.3 周期與震動問題,漲落與秩序,可逆
3.7.4 內部擾動與外部干涉
3.7.5 慣性與演進、突變,以及制約條件
3.7.6 結構變化以及評判標準(效用問題),外在參數的作用
3.8 量化方法,公理化計算方法
4. 縱向的方面問題(維),
4.1 自相似、功能元、結構元與協同問題(組合),復雜關系(聯系)的組合問題,關系的階,關系的常量與變量、增量,關系的擾動
4.2 劃分方面的原則:功能-結構穩定耦合原則,邊界(相對)明確原則,主參數明確(參數排序明確)
4.3 維的內部結構,以及結構自相似問題(參3.3)
4.4 效用問題(參3.4)
4.5 維之間的關系,方面之間的比較方法(參3.5)
4.5.1 維的內階
4.5.2 效用比較:效率
4.5.3 活性(彈性)比較:應激與能動,慣性與更新
4.6 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量化(時間問題),量化方法,(單一層次的動態問題以及多個層次之間的動態問題,要素與要素群(功能團),以及要素、要素群(功能團)與層次的關系)[參見3.7]
4.7 公理化計算方法
4.8 人與世界(二)
4.8.1 世界的本來面目
4.8.2 人的認識
4.8.3 橋梁:實踐
4.8.4 世界自身的信息、能量以及實體變換與人所能得到的信息與控制能力
4.8.5 個人眼中的世界、有限群體視野中的世界以及人類的視野:共同知識與緘默知識,認知結構與實踐結構,探索與競爭
4.8.6 人與自然:背景與可持續問題。母子關系。
4.8.7 倫理世界與人類基本結構
5. 系統整體特性,系統之間的比較方法與不同性質之間的系統比較的歸約方法與計算方法。系統的效應與計算方法。目的性與穩定性,競爭性與效率。系統的動態發展問題(時間問題)。公理化計算方法
5.1 系統以及系統的主要表征參量
5.1.1 靜態參量
5.1.1.1 維
5.1.1.2 階
5.1.1.3 功能與效率
5.1.1.4 活力與熵
5.1.1.5 外部滲透壓與內部平衡
5.1.1.6 對外接口
5.1.1.7 能量問題:動力來源
5.1.2 動態參量
5.1.2.1 周期與震動、振幅
5.1.2.2 初始值與表征參量、自組織問題、效率問題:慣性問題
5.1.2.3 內部共振與漲落
5.1.2.4 表征參量之間的競爭
5.1.2.5 結構與功能變化:矢量變化問題,速率
5.1.2.6 競爭與滲透壓(強度、壓強):對外、對內、外部對內部
5.2 系統的內在結構與功能
5.2.1 結構與規模
5.2.2 結構、規模與功能(使命)
5.2.3 結構、規模與效率
5.2.4 結構冗余與結構缺陷,以及對功能、效率、熵的意義
5.2.5 自為調整與人為調整:震動、振幅、結構強度、慣性強弱
5.2.6 外部壓力、競爭與結構
5.3 緊密相關系統的比較
5.4 關聯很弱的系統之間的比較
5.5 不受外部強烈影響的單個系統的動態演進
5.6 受外部影響強烈的單個系統演進
5.7 系統之間的關系(靜態以及動態)
5.8 系統群落(靜態以及動態)
5.9 影響相互競爭的系統之間的主要表征參量
5.10 主要表征參量的特點:
5.10.1 主導結構
5.10.2 主導效率
5.10.3 主導要素取舍
5.10.4 主導規模(不同規模其表征參量不會完全相同)
5.10.5 主導發展方向
5.10.6 在競爭中形成
5.10.7 自我更新
5.10.8 相對穩定
5.10.9 糾纏狀態與初始值敏感問題
5.11 量化處理問題
5.12 人的作用與真實的世界
5.13 目的、決策、優化、慣性、工具、在大背景下的結果分析
5.14 為人所控制的系統的使命、系統的抱負水平、系統的韌性、系統的競爭能力
6. 系統的邏輯以及邏輯運算:要素,階,維,結構,功能,整體,聯系,主次,強弱,周期,漲落,平衡與秩序,背景,目的與手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