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詩的故事
1、宋·司馬光閑暇時喜爬山,一次登山至山嶺,見兩年輕人坐石上論詩,聽其即景作詩,但并不高明,有些滑稽的句子引得司馬光禁不住獨自笑出聲來。一年輕人覺得這笑聲中帶有嘲諷,就轉過身來,很不客氣對他說:“你笑什么?難道你也懂詩?”司馬光沒有直接回答,而眼里閃動著和善的目光,不緊不慢地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嶺頭上。”話音剛落地,兩個年輕人哈哈大笑說:“這也算詩嗎?簡直是大白話,這樣的詩句,連三歲小孩也會作呀!”司馬光并不生氣,依然臉帶微笑,接著又抑揚頓錯吟誦:“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歸一望。”這兩句詩一出口,兩個年輕人吃了一驚,沒想到這位貌不驚人的老人竟能胸藏天地,放眼四海,不禁肅然起敬,同時也為自已剛才的無禮感到羞愧。
2、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雞年元旦歡宴翰林學士席上,有人提出以“金雞報曉”為題,每人一詩,以助酒興。朱即隨口吟道:“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庇忠粋€大白話,這也叫詩?眾人聽了暗暗好笑,但又不敢笑。“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明月。”朱元璋詩鋒陡轉,奇峰突起,妙句回天,群臣山呼“萬歲!萬歲!好詩。好詩”
3清·高宗乾隆,一年冬天,游幸杭州西湖,禮部侍郎沈德潛隨駕侍從,正游覽間,紛紛揚揚落起雪來,乾隆詩興勃發,出口就吟:“一片一片又一片,”因一時搜尋不到佳句,索興曼聲戲吟:“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他念了這三句時,突然卡殼。這時眾人正準備恭維,見此狀不禁一愣。沈德潛聽著不覺好笑,心想: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 ”,這也是詩?簡直比大白話還大白話,這不是當眾出丑嘛!可他臉上還是流露出一本正經在欣賞的神色,當看到乾隆正尷尬間,于是趨步上前,跪下說:“請陛下賞與臣續?!鼻∪绔@救星,點頭允諾。沈德潛不假思索,出口續道:“飛入梅花都不見?!鼻嵴品Q許:“此句大妙,卿文才出眾,名不虛傳。”當場解貂裘賜之。
還有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等。
余慣炒剩飯,也來個東施效顰,用“一”字湊詩兩首:
(一)詠毛公
一載一載又一載,百年枷鎖倩誰開?
毛公一語定天下,“中國人民站起來?!?/p>
(二)詠鄧公
一載一載又一載,向年探索又徘徊。
鄧公一語變天下,“部分人先富起來。”
注:毛公語: “中國人民站起來。”
鄧公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p>
另:據報載(《安徽商報》2006年12月22日):金門和大陸實現小三通后,金門官員和闊佬甚至有的漁民在大陸有專門的金門二奶村。金門到大陸行程約4小時,他們早出晚歸,白天會二奶,晚上會大奶,兩不得罪,兩不耽誤。而大陸女子大都是20歲左右的農村姑娘,為了發財,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致富,管它錢來路。而我們的報紙對胡錦濤的八榮八恥很少宣揚,卻大肆宣傳這個,好象好光彩,簡直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正如沈昆老的詩云:“為何世上多金屋,皆因恥(恥)字已無心?!?/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