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不如買船”的印度 與“買船不如造船”的中國
雜貨鋪老板
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憑借進口的“飛魚”反艦導彈打得英軍手忙腳亂,差點改寫戰爭結局!可是在“飛魚”用光以后,阿軍就沒有什么作為了,很快就敗下陣來。阿根廷不得不接受戰敗的恥辱!如果阿根廷能夠自己生產“飛魚”,結局會怎么樣?可能英國人是不敢想象的,我都替他們捏把汗!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戰爭潛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綜合國力、國防工業基礎及武器再生能力。
對此,我們除了要感謝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人的英明決策外,還得感謝“美帝”的全面封鎖和“蘇聯老大哥”的技術封鎖,我們才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建立起了我國完整、完善的科研和工業體系。也才有了我國第三代領導人在美國發出“別人有的我們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有”的豪言壯語的底氣!
而自詡為世界第三軍事大國的印度又是怎樣的呢?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印度為了成為“真正的大國”,趁中國在國際國內處于非常困難的時期,企圖在中國身上“撈分”。戰爭還沒有開始,一位同中國軍隊交過手的美國將軍就預測了結果:哼,同中國軍隊較量?不自量力!被中國軍隊痛“扁”了一頓的印度,從此脫下了“不結盟”的外衣,頻頻接受美國、蘇聯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軍援,充當他們抑制中國的急先鋒。
一時間,他們的武器裝備得以充分現代化,豪華的陣容與他們的窮國地位完全不相稱!然而,印度沒有毛澤東!他們不知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道理和意義。幾十年過去了,印度除了在軟件上超過中國以外,不知道還有什么可以值得稱道的?當然,印度人是一斤的鴨子半斤嘴,自我吹噓的本事是中國甘拜下風的。在此,我們不妨簡單比較一下兩國的國防工業水平。
一、航空工業
目前印度空軍裝備的1600多架飛機里,除了80多架老朽的HPT-32“風神”教練機外,沒有一種是自己搞出來的。在800多架一線戰機中,全是進口產品,即便是MIG-21、MIG-27也是依照生產許可仿造的。中國和印度是同一時間獲得MIG-21生產技術的,如今中國仿制的F-7系列不但自用,而且出口近500架,F-7的最新改進型F-7MG、F-7MF連俄羅斯人都贊嘆不已。而印度的MIG-21進行性能升級還必須依靠俄羅斯的幫助。
印度空軍從1988年就叫叫嚷嚷,要自行生產150架MIG-29,俄羅斯大力支持,冤枉錢沒少花。可是10年時間過去了,他們卻連一對翅膀都沒有弄出來!而中國稍后引進生產的SU-27(F-11),1998年就下線了,可是中國人卻一聲不吭。
中國自制的K-8教練機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初教機之一;印度還得掏錢買。
印度大肆吹噓的LCA原型機1995年就出廠了,到1998年中國的F-10原型機完成首飛都還沒有離開過地面。LCA還沒有準信,他們又提出了MCA計劃:隱形、無尾隨控布局……在印度工作的以色列專家公開表示,所謂到2025年都能保持技術優勢的LCA與F-10相比差一個檔次,最多與FC-1相當!而俄羅斯航空界巨頭在訪問中國和印度之后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將繼美國、俄羅斯、西歐之后成為世界第四大航空工業中心。
二、船舶工業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印度大力發展海軍,引進包括航母在內的大中型水面艦艇和常規潛艇近百艘,成為印度洋的地區老大。可印度的造船工業卻不爭氣。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船舶出口國,并大有成為龍頭老大之勢。至于中華神盾這種只有中美才能造的高科技產品,以及獨一無二的高溫氣冷反應爐核動力技術,印度只有流口水的份!
三、陸軍武器
中國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出口了大量的坦克、大炮、槍械等常規武器,而印度至今還需進口。中國研制的85-IIAP主戰坦克已經出口到巴基斯坦,根據中國技術、生產線生產的“哈立德”主戰坦克也已經下線,著實讓印度心慌。而印度自制的“阿瓊”坦克在經歷了20年的發展歷程后仍然問題多多,弄得陸軍將領一提“阿瓊”就要問候印度國防科研、生產部門主管的祖宗,前不久印度軍方宣布“阿瓊”將“光榮”地成為訓練坦克!
印度自己造不出大口徑火炮,進口瑞典的FH-77B型155mm炮也是毛病不斷。而中國的PLZ45-155mm榴彈炮一直賣到科威特,“紅箭”系列反坦克導彈在國外已經生了叫“綠箭”的兒子了,這個兒子都準備出門“打工”掙錢了!
四、核子、航天及其它高科技領域
印度自制的“烈火”洲際導彈的運載能力只有中國DF-5型的1/5,而DF-31/41在技術層次上遙遙領先。中國以發射宇宙飛船,而印度尚未起步,不過它的計劃到是挺誘人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