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包羅萬象,即使以現代媒體之技術先進與觸角靈敏,也難免遺漏一些可吸引大眾眼球的熱點。因此,上海重寫歷史教科書一事首先由海外媒體披露,然后再出口轉內銷且熱銷,并不令人奇怪。9月1日的《紐約時報》刊登一篇名為《毛去哪里了?——中國修改歷史教科書》的報道指出:上海的新版歷史教材“聚焦于敘述經濟成長創新和外貿以及政治安定,尊重多元文化和社會和諧等,曾被視為歷史轉折點的法國大革命和布爾什維克不再受到高度重視……在高中歷史課本中,毛澤東甚至被壓縮到只在介紹國葬禮儀的組成部分降半旗那一課出現”。
如此重寫歷史,經媒體披露后,理所當然引起輿論軒然大波。批判與支持兩方壁壘分明,批判方指責新版教科書“消解歷史”,以迎合“楚王好細腰”;支持方稱這是“歷史學的進步”。在辯論的主要陣地——網絡,批判一方聲音宏大,支持一方其音輕微、甚至有些含糊其詞。面對眾多指責,新版教科書編輯人避重就輕,甚至顧左右而言它。真正響亮而理直氣壯的辯護,發自朱學勤教授。
作為上海大學歷史系的教授,朱學勤一面聲明拒絕通過全國統考招收研究生,另一面又為新版教科書的發行歡欣鼓舞——個人與現行體制的這種復雜關系,或許是我們這個尷尬時代的尷尬之一。據朱教授說,以前的教科書是狼奶,訓練出來的是狼;新版教科書才是適合于朱教授學生飲用的人奶。
朱教授舉例說:過去的歷史教科書教給學生暴力,所以文革時的紅衛兵才會用暴力手段報復他們的長輩和老師——朱教授的這種“文明、開放、面向世界的思路”,人們并不陌生,國人總是被不斷告知:如果揭露腐敗,就會教會官員腐敗;如果披露社會陰暗面,就會讓沒見過狼奶的人起而效仿。
朱教授進而聲稱,舊教科書妨礙了學生們“進入歷史”。他說自己的學生在第一個學期,就要從頭更換知識體系。換言之,如果要做朱教授的學生,必須先接受其“人奶”洗腦。據說,“大多數研究生最后還是能跟上來”,因為朱教授會“啟發調動他們的生活記憶”——人們相信,這是朱教授教育其孩子的有效方式,喝人奶或洋奶長大的人,“生活記憶”可能會印證朱教授稱之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共識”的歷史觀;但那些生下來即能感受到“人吃人”的生活壓力、甚至無奶可吃的孩子們呢,他們的“生活記憶”又將指向何方?
不要以為“人奶”就一定是甜的,那也得看對象。例如新版教科書在談到林則徐禁煙時,即表現出要“吃人”的尖酸刻薄,原文是:“現在回過頭看林則徐在欽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為,他其實絲毫沒有顧及自己的強力禁煙舉措給國家招惹的戰禍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煙所選用的是最簡單、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動腦子的專制政府一貫使用的愚蠢方法……”——當然,新版教科書絕不會以同等口吻來談論美國總統林肯不惜挑起南北戰爭以統一南方的“愚蠢方法”,因為那樣做無疑會淪為朱教授們眼中的“狼奶”。
社會上存在不同的人,對事物有著不同理解、不同訴求,這無可非議。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社會的教育權、話語權已落入部分精英掌中,他們正力圖通過對歷史與現實的“大扭曲、大曲解、大減化”,按他們自己的需要來重塑中國人的精神面貌。這才是新版教科書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有網絡調查顯示,逾八成人對新版教科書持反對態度,這體現了民心所向。當然,按喝過洋奶且正在制造人奶的朱教授之邏輯:這一人心向背本身說明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還在一、二十年前接受的那一套歷史教科書的束縛之中,是過去階級斗爭為主線的暴力史和革命史教學的結果——看看,預先將對手設定為“狼奶”,就是方便!
二,教師節改期
孔子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怎么評價都不過分。佛道儒是中國千年文化主脈,儒家更是此主脈中之主干。以一人之力而成就數千年文明主干,沒人能否認孔子的偉大貢獻及其思想文化價值。孔子形象不但深入全球華人心中,更贏得全世界范圍認可。當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加州教師節、馬來西亞教師節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師節,都定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正因如此,今年以來,康曉光、陳明等著名學者及不少海內外名人在中國大陸聯合發起了“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的倡議,形成浩大聲勢;在今年全國政協會上,魏明倫、李漢秋等政協委員也提出了教師節改期的提案。對此,教育部有關人士回應稱:把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已有20多年,這個日子目前深入人心,不應隨意更改。
筆者贊同教育部的意見。教師節并非全民節日,它對應一個特殊群體,應尊重此群體已習慣約定俗成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中國人作為千年文明的正宗傳人,對孔子應有不同于海外的理解、定位與尊重。在中國以外,人們或許主要對孔子的教育成就印象深刻;但作為中國人,感受更深的應是孔子的精神文化價值,因為它已融于我們的血脈之中。教育只是孔子畢生成就的一小部分,以教師節推崇孔子,失之于器局狹小。數千年以返,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孔子與莫大焉。“孔子”這一顯赫的名字已與中華民族、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孔子誕辰應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節日。以此觀之,將孔子誕辰定為“中國文化節”,才恰如其分、得其所哉。
今日中國急須文化與道德重建。在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的背后,國人的精神卻越來越困惑、混亂。價值重建需要有其由來,遺憾的是,當代中國并不足以為這種重建提供資源。無論是文革十年浩劫,還是改革二十多年物欲橫流,都只是價值淪喪的淵源,不能成為價值重建的養料。剩下的源頭只有兩個,要么源于古,要么源于外。
從今日中國視角觀之,無論古、西,都各有其精華與糟粕。近一個半世紀的落后與屈辱,使中國人將緣由上溯到老祖宗,乃有五四時代的滅儒反孔、文革時期的“破四舊”,傳統文化的聲譽、地位跌至頂點;與此同時,西方300年來的富強彰顯了文明優越,西方思想文化在改革開放后成為當代中國的強勢話語。
但是,如果僅僅在西方文明的基礎上構建今日中國人的價值與文化,難免失之偏狹。不收攬中國人自己的文明傳承,價值重建始終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來也淺短,其去也無力。更何況西方文化轉渡中國后,還存在水土不服的難題。新世紀以來波及全社會的“改革反思”,部分即是對照搬西方模式的憂思。在此背景下,乃有一批仁人志人,懷家國之憂思,痛心疾首,發出了重振國學、復興儒家的繼絕之音。
按筆者理解,主張在今日中國復興傳統文化的人,并非即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了宇宙真理、標志著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而是認為:新價值、新文化的重建,需要多種元素參與其中、實現互補。在當下西強古弱的懸殊背景下,只有放大傳統文化的聲音,才能保持各精神要素之間的平衡,新價值、新文化才能既適于中國土壤,又合于時代需要。
要放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推崇中國文化的偉人孔子,是既直截了當又能獲海內外廣泛認同的捷徑。當此以儒家為主要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引舟待發之際,將孔子誕辰定為“中國文化節”,庶幾可不負先賢與后人千年之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