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直通車”老板曾受死亡恐嚇
2007年01月08日
去年3月11日,廣州“眼鏡直通車”負責人司徒尚炎再次緊急約見廣州媒體,說就在3月2日廣州眼鏡商會首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的當天傍晚,他接到第一條死亡恐嚇短信,由此開始,到3月8日為止,共收到6條從同一手機號碼發出的類似短信。他于是3月8日深夜向越秀公安分局報警。
司徒尚炎當時認為,“在當前這種敏感時間收到這種短信,顯然不是孤立的現象”,所以他向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及政協等有關部門發出了求援信。
“眼鏡直通車”大事記
●2005年1月25日,全國第一家眼鏡超市——廣州眼鏡直通車超市1號線開業。正式宣告:眼鏡行業進入徹底大變革時代,行業重新洗牌。
●2005年1月28日,廣州眼鏡商會緊急召開會議,認為直通車已經嚴重危害到商會會員的共同利益,呼吁共同抵制眼鏡直通車。
●2005年2月1日,廣州眼鏡商會發給全體零售商和批發商的一封信,號召聯合封殺眼鏡直通車。
●2005年2月18日,直通車向廣州各大媒體發出求助,將眼鏡商會的聯合封殺行為公之于世。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各類電視、報紙、網絡媒體紛紛予以關注和報道,“直通車事件”在全國范圍內引爆。眼鏡行業價格壁壘黑幕被直通車揭開。
●2005年2月25日,直通車狀告廣州市眼鏡商會名譽侵權。
●2005年4月13日上午,直通車狀告眼鏡商會名譽侵權一案判決,法院駁回直通車的訴訟請求,但法院認定眼鏡商會的行為違背了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
●2005年5月-7月。直通車2、3、4、5號線開通。
●2005年10月,直通車通過ISO9001-2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2005年12月6日,直通車6號線(農林下路店)試業;試業當日凌晨,有人趁夜色用磚頭將直通車櫥窗玻璃擊碎。12月,直通車7號線開業。
●2006年1月,直通車主干線開業。
■專家看法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彭澎博士認為:如果說以前眼鏡是一種奢侈品,那么現在的眼鏡應該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用品。有不少消費者會配上幾副眼鏡,分別放在車上、辦公室、家里等。這部分商品中不乏擁有品牌價值的商品,價格特別昂貴,就像名牌服裝一樣,但大部分商品的價格不應該出現普遍偏高的情況,否則就有些不太正常。如果出現行業壟斷,形成某種價格聯盟,由平價商店來打破這種平衡也是必然的。平價超市這種經營方式挺好的,是突破行業壟斷的一個契機。但它是否是真的平價,有沒有進行傾銷,質量能否得到保障,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規范管理了。
《市場報》 (2007-01-08 第03版)
眼鏡業老板自曝高價內幕(新聞聚焦)
□本報記者 張子瑞
2007年01月08日
劉爽/繪
平價眼鏡超市已現北京。圖為消費者在北京大場面眼鏡超市選購。
本報記者 方云偉攝
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眼鏡業暴利順口溜。
一副眼鏡加價到底有多大?周樂正告訴記者,在目前的眼鏡經營模式中,從眼鏡出廠到消費者終端,一副出廠價為22元的眼鏡通過傳統的經銷渠道后,到消費者手里價格最高可達430元。
現任北京好宜買超視眼鏡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周樂正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自曝眼鏡業潛規則。記者見到他時,他手腕上的刀痕還清晰可見。一年前,周樂正因創建平價眼鏡超市引進低價競爭而引來殺身之禍,被砍傷15刀。周樂正告訴記者,他家三代做眼鏡生意,目前他們家族在全國經營著30多家眼鏡店。
一副眼鏡加價到底有多少?周樂正告訴記者,在目前的眼鏡經營模式中,一副出廠價為22元的眼鏡通過傳統的經銷渠道后,到消費者手里價格最高可達430元。
中間環節過多
傳統模式中,一副眼鏡出廠,要經過總代理商(即擁有品牌者)、省級代理商(即擁有營銷網絡者)、眼鏡零售店,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環節繁多,層層加碼。周樂正向記者介紹,總代理商拿到22元出廠價的眼鏡,加價140%后鋪貨代銷給省級代理商。加價140%中,包括品牌使用推廣費30%,公司運作管理費30%,代銷資金和退貨風險費30%,產品利潤30%,其他費用20%。這時,到達省級代理商手中的眼鏡已經變成了54元。
從省級代理商到眼鏡零售店這個環節又要加價100%,鋪貨代銷給眼鏡零售店。此環節加價的100%中,包括營銷網絡運作管理費30%資金與退貨風險費25%,產品利潤25%,其他費用20%。經過這一環節,眼鏡零售店拿到的眼鏡價格已升為108元。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是鋪貨代銷,退貨率風險太大,代銷資金和退貨風險費加劇了成本。如采用現金采購方式,則能大大壓縮中間環節的成本。此外,也可以通過省去省級代理這一環節來節約中間成本。
零售店:月租金15—20萬
眼鏡店在城市的商業區中隨處可見,其所處地段的繁華和內部裝修的豪華,堪與金店媲美。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開貴鋪,賣貴貨,三分貨,七分租。就是終端眼鏡零售店現狀的生動寫照。
周樂正說,從眼鏡零售店到最終消費者這個環節中,價格又增加了200%至300%,即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已變為430元。他告訴記者,200%至300%的增價中包括眼鏡店旺鋪租金費80%,眼鏡店的運作管理費50%,眼鏡店資產折舊費40%,眼鏡店廣告品牌推廣費30%,眼鏡店行業利潤值80%,其他費用20%。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地區有近千家眼鏡店,90%以上的店面都處于底商位置,其租金要大大高于二層、三層的商鋪。此外,眼鏡店扎堆繁華商業街的狀況也非常突出。甚至在眼鏡行業內都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想判斷一座城市的繁華商區,只要看看哪條街的眼鏡店最多就明白了。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王府井,就存在著寶島、大明、明朗等多家眼鏡店。據記者了解,在北京的繁華商業區,一間60平方米的旺鋪,月租金要15至20萬,轉手費動輒幾十萬,這樣平攤下來,每天僅租金費用就高達6000元左右。
除了高額的租金外,內部裝修的豪華也加大了眼鏡店的成本。業內人士為此常把眼鏡店和珠寶店相提并論。一位眼鏡店老板向記者透露說,他的店面僅40平方米,裝修就花去了五六十萬。然而,像這樣的裝修水準還算不上最豪華的。與裝修的豪華形成反差的是,眼鏡店的壽命卻很短。一般三四年就會拆除或轉手。這意味著,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回成本。
人力成本過高是眼鏡店存在的另一大問題。目前的眼鏡店,大多是傳統業態,采用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服務方式,顧客往往得到的是過分熱情的服務,這種服務方式適應舊業態便于推銷高價位商品的需要。記者近日在幾家眼鏡店門口采訪了多位顧客,他們都表示,他們在逛眼鏡店時,需要的是更多可供選擇的產品,而不是過分熱情的推銷和服務,否則反而會讓他們感到失去了自我選擇的自由。近年來,眼鏡零售店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了改變傳統業態模式的嘗試,諸如采用眼鏡自選超市等模式,試圖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供更多的商品。
貼牌環節非常混亂
走訪北京的各大眼鏡店,記者注意到,品牌不同的眼鏡之間差價懸殊。一些不知名品牌,最便宜的只有200多元,而著名品牌則有的高達二三千元。大多數眼鏡店的顯眼展臺上擺放的都是一些名牌眼鏡,一位熟識的眼鏡店老板告訴記者,只有名牌眼鏡才能賣出價格,利潤也高,所以大家都愿意做這一塊。精工,是來自日本的著名眼鏡品牌。記者從北京的各大眼鏡連鎖店咨詢了一下精工眼鏡的價格,報價大致為700至1200元。周樂正透露,像精工這樣的品牌,一般零售店的提貨價也只有200多元。
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顧客出于對眼睛的愛護,在選擇眼鏡時大多愿意多花錢,買大品牌,求個安心。然而,多方采訪后發現,著名品牌與非著名品牌之間巨大的價格差距并不能準確的體現出其質量的差異。據了解,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眼鏡生產基地。很多國外著名品牌也多是在中國貼牌生產。業內人透露說,一些大品牌和一些不知名品牌往往出自同一個工廠,甚至是同一條生產線。只是因為貼上了不同的商標,身價不同了。在北京最大的眼鏡批發市場潘家園眼鏡市場,記者也了解到相似的情況,那里有各種不同種類的白包裝鏡片,等待購買者去貼牌。
周樂正說,目前的眼鏡業是不健康的。這個行業的理想的狀態是銷售商能更大地降低各個環節成本,把縮減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當消費者能以更合理的價格買到眼鏡時,眼鏡就會像時裝一樣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選擇,一個人擁有多副眼鏡,并不斷根據潮流選擇新款眼鏡就能成為現實。這對整個行業都是有利的。
《市場報》 (2007-01-08 第03版)
來源:人民網-《市場報》 (責任編輯:劉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