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假新聞滿天飛,防不勝防,稍不注意,就會上當受騙。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聞”還沒有評出來,但可以肯定2006年又是假新聞“豐收年”。
假新聞對普通讀者倒還關系不大,最多一笑了之,可編發假新聞的編輯記者就麻煩了,搞不好就要受批評、扣獎金,甚至被炒魷魚。最重要的是,假新聞擾亂社會,破壞和諧,混淆是非,危害頗大,不容小視。那么,該怎樣識別假新聞呢?其實,這事說難也不難,畢竟,凡事都有規律,假新聞也有端倪可見,有破綻可尋,只要眼疾手快,不難揭穿它的畫皮,拿住它的七寸,這里需要的是耐下心來“望聞問切”。
譬如說,收到內容特別“驚人”的新聞,您就得小心又小心。前不久,一家報紙登出一條假新聞“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后被多家報紙轉載,引起轟動。這條新聞把中國當代文學一筆抹殺,全盤否定,果然是“驚人之語”,幾天之內,討論這條新聞的稿件多如雪花,在百度搜索中輸入“當代文學垃圾”和“漢學家”兩個關鍵詞,居然能找到21萬個網頁,影響之廣,可見一斑。可是沒過幾天,就被證實,這又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假新聞!人家顧彬根本沒說過這個話,而是作者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的產物,結果報紙編輯頭腦一發熱,就成了這條假新聞的“助產士”。
看到“可讀性”特別強的稿子您須謹慎再謹慎。就說那條“大四的女孩當上了副總裁”的新聞,一看題目就不禁讓人眼睛一亮,再細看內容,更是“當驚世界殊”,嚯,一位北京師范大學四年級女生,已經擁有100多項發明,其中有3項獲國家專利,擁有計算機界著名的編程比賽ACM的亞洲區總決賽銀牌,是世界頂尖的機構ACM主席團里的第一個中國人,尚未畢業就已經被一家跨國公司聘任為亞洲副總裁,年薪不低于50萬元。它特長咱們的志氣,特滅老外的威風,自然也特別合編輯胃口,所以編得快,審得快,發得快,自然,露餡也快,未幾,便被揭露是一條假新聞。
遇到特別有“新聞價值”的新聞,您就得格外留神。今年夏天,廣州某報發表一條“街頭出現注水西瓜,瓜販給西瓜注射激素”的新聞,不僅致使廣州街頭大批西瓜滯銷,而且還導致香港拒收大批內地西瓜。后來真相大白,原來是一個兼職記者吃飯時聽旁人議論注水西瓜的事,也不經調查落實,就回去匆匆忙忙編出了這條假新聞,虛構了大量事實。他倒是寫痛快了,還撈了不少稿費,瓜農卻損失慘重,多達幾千萬元。
推而廣之,若是碰到特別令人“自豪”,特別動人,格外巧合,荒誕不經,匪夷所思,令人作嘔,具有“人咬狗”特點的奇人異事,當編輯的尤須冷靜再冷靜,細心再細心。先不要拍案叫絕,更不要急著“首發”,想著“轟動”,盼著得獎,而應牢記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的信條,學學胡適的學問之道——“在不疑處有疑”,先來他個“有假推定”,再多問幾個為什么,務必核實真偽,搞清來龍去脈,證據不足,寧可“割愛”。總之,如果編輯記者們都能少一點嘩眾取寵之心,多幾分實事求是之意,那假新聞要想出籠作怪,編輯記者想上當受騙,還真非易事。
白樂天詩云:“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筆者雖非權威報人資深編輯,也不懂新聞學編輯術,但作為一個熱心讀者,假新聞看多了,也會“久病成醫”,也能發現其中門道,琢磨出其中特點。小有心得,不敢藏私,不揣淺陋,愿效野人獻曝,就教于各位方家。(陳魯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