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論是否進行交換,生產過程當中的人類勞動有自身的對等,這是發生在人與自然關系里的對等:
勞動過程=具體勞動過程=具體勞動產物=勞動結果
這種形式的對等,這里叫作自然價格。
2、馬克思說: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里的人類抽象勞動。馬克思這里說的,是用來交換之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對等關系。
先以使用價值一詞替換商品一詞,再把凝結一詞做一下變形,可以更容易看到這一點。例如把凝結換成融合等詞匯,則得到:價值是融合在使用價值里面的人類勞動。
繼續變形: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融合在使用價值里---->價值融合在使用價值里---->使用價值融合在價值里---->一定使用價值對應一定價值,一定價值對應一定使用價值---->馬克思說的價值與使用價值是相互對等的。
馬克思說的價值與使用價值是互相對等的:勞動之價值是商品,商品之價值是勞動。但是馬克思側重于說價值,而沒有說使用價值。而這就相當于,我們只說一張鈔票的正面,沒去說反面,其實這還是同一張鈔票,同樣面值。其實是一體二面,互為表里,是一回事情。
勞動的價值是商品,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勞動=價值=商品(即使用價值),這才是全面(說二遍)的說法。
3、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是人類付出具體勞動,換來具體產物。但是,彼具體勞動并不等同于此具體勞動,這個具體物品并不等同于那個具體物品。然而,馬克思的有關理論,說的不是產物是商品,不是具體勞動而是抽象勞動。為什么要說交換品?抽象勞動是怎么來的呢?
產品與商品的區別,就不說了。
主要的問題,是由具體勞動到抽象勞動。馬克思為什么說商品的價值是抽象勞動?為什么不說是具體勞動呢?馬克思為什么無視任何具體勞動之間的不同,而偏偏去說抽象的人類勞動呢?馬克思又為什么不在乎具體使用價值或抽象使用價值呢?這是由于交換,由于一般等價物,由于一般等價物本來就是抽象的。
市場交換的實質,是物物交換,而交換物背面是人類勞動,或直接就是人類勞動。當交換完成,交易量就形成,交易量形成,市場交換價格就產生。所謂市場交換價格,就是成交后雙方的交易量。自然價格是人與自然的交換關系,是產物的創造。市場交換價格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是產物等的換手。
交換價格的形式是:A物=B物。其實,A物是A物,B物是B物,物物之間是不等同的,如同具體勞動之間也不等同一樣。之所以可以等同,是由于自然價格形式的已然存在:勞動過程=勞動結果---->A具體勞動=A物,經交換把A物置換為B物,則A具體勞動的。。。結果是B物,即:A具體勞動。。。經由交換。。。結果是B物---->A具體勞動=B物。
假定A物的具體勞動時間是由張三進行的6人天,B物的具體勞動時間是由李四進行的4人天,明顯的有:A物≠B物,6人天≠4人天,A具體勞動≠B具體勞動。
但是,現在經過了交換,產生了交換價格了,從而在交換關系當中有了相等:6人天的A勞動=A物=X=B物=4人天的B勞動
上面的X是什么、是多少呢?
當交換發生,雙方的個別財富就成為社會財富,自然價格表現為勞動價值。
那么這個2人的社會里,總自然價格為:(6人天的A勞動+4人天的B勞動)=(A物+B物)
把上述等式的兩邊同除以10天(或100人天,或56天,或10,都不影響分析結果),
可得:1=1*(0.6人天的A勞動+0.4人天的B勞動)=1*(0.1A物+0.1B物)
把上述1個單位的等式內容,規定一個名稱,叫:1元。這就是單位的一般等價物,即對社會財富之一般等價物做的平均。一般等價物,是社會總財富之總勞動價值,不是單個商品的勞動價值。一般等價物,也不等同于貨幣,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具體表現。
由此可見,這個2人社會里共有10元的勞動過程即勞動結果:10元=(6人天的A勞動+4人天的B勞動)=(A物+B物)。這個10元,就是這個社會財富的一般等價物了。
現在,把市場交換關系當中產生的市場交換價格(A物=B物)代入,得到:A物=5元=X=5元=B物
按上述解釋,經過市場交換,由自然價格到勞動價值,一般等價物產生,其中一個單位的一般等價物為1元,這個2人社會里共有10元的一般等價物,且對應著:(A物+B物)=(6人天A勞動+4人天B勞動),當市場交換完成,又產生了市場的交換價格之一:A物=5元=B物。
回過頭來,看那10元,是什么呢?就是抽象的時間、抽象勞動了。具體勞動向抽象勞動的轉化完成了,并且在這時候,伴侶著這種轉化,具體商品的具體質量數量也不重要了,隨便它是雞蛋也罷,面粉也罷,鹽也罷,牛奶也罷,老鼠藥也罷,皮鞋也罷。。。都不重要了,我們可以把它們都混雜在一起(例如在多人社會、多種勞動下,某特定1元會這樣:1元=0.0001只雞+1克面粉+1斤鹽+半桶牛奶+1升老鼠藥+0.006雙皮鞋。。。。。。。。。。。),也可以根據人類勞動情況增減任何商品,尤其是,那也已經是抽象的使用價值了。
4、當上述抽象形式的1元,采取了石頭、貝殼、金屬、紙張、電子等形式的時候,貨幣產生了。而以抽象形式存在的一般等價物一旦獲取了具體的形式,貨幣一旦產生出來,情況又發生變化了----貨幣是實實在在的物,并且不隨貨物的消費而消失,按上述例子來說,也就是:貨幣產生之后,現在這個2人世界的“社會財富”或“勞動價值”,變成共有20元了-----(A物+B物+10元的貨幣)!
當然,發行貨幣也是需要耗費人類勞動的------但對此往往可以有所忽略,并且,例如鈔票這種貨幣看上去是可以隨意印制的------針對10元的一般等價物,可以印刷10張鈔票,也可以印刷一萬張,還可以在鈔票上分別隨意制定面額,無論如何印制這本來是沒有區別的,就是說,張數、面額的總量仍舊是對應那10元的財富,但是,如果張數太少就會限制交換的,如果發行速度太快就會引起財富的相對的重新分配,對財富重新分配的恐慌會導致通貨膨脹。
如果考慮到貨幣的上述特點------“從天而降、憑空分肥、長期有效”,那么,發行鈔票的人類勞動耗費其實是相當小的。這里的“憑空分肥”,不是指“鑄幣稅”,而是指:即使針對10元社會財富就發行10元鈔票且沒有任何耗費,鈔票都已經在參與分攤勞動價值、分享社會財富了------它虛增了勞動價值、社會財富。另外,當我們說勞動價值總量的時候,要考慮到貨幣的存在及貨幣的特點。
所謂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的具體化,就是虛擬增加的人類勞動,貨幣分占了社會財富,吸附了平均了勞動價值,方便了交換的進行,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貨幣的真實幣值,受一般等價物總量的約束,而一般等價物的總量,受勞動生產率及其發展變化的約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