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明談“文革”的定義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6-12/31/content_5551541.htm
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央黨校教授金春明針對他給“文革”下的定義,做了說明:
我在《“文化大革命”史稿》一書中對“文革”做了如下定義:“文化大革命”是由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親自發動和領導的,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為指導思想的,以所謂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為革命對象的,采取“四大”方法動員億萬群眾參與的,以反修防修鞏固紅色江山為神圣目標的一場矛盾錯綜復雜的大規模的長時期的特殊政治運動。
給“文化大革命”作這樣一種界定有什么好處呢?第一,有助于說明“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來龍去脈。“文化大革命”并不是平地生風的,而是1957年以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各項政治運動的總匯和最高潮。正是那些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為“文化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政治、理論和思想準備。第二,可以更好地顯示“文化大革命”不同于歷史上任何內亂的獨特性。例如特殊的領導,特殊的理論,特殊的目標,特殊的對象,特殊的方式,特大的規模,特長的時間等。第三,有益于幫助我們分析和理解“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種繁紛復雜的事物和事件。
我認為,目前“文革”史研究是不夠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非常重要,但是“決議”是個政治決議,十年只講了幾千字,這肯定是不夠的。學術需要系統探究,可現在內地出版的以“文革”命名的專門史,只有6本書。這是同這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么重大的一個歷史事件是遠遠不相稱的。(黃月平 《北京日報》12.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