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毛澤東對“人民”的“四種”比喻
王廷連
毛澤東同志在不同革命和建設時期,對“人民”曾有“四種”不同的比喻。
第一種是把人民比作“上帝”。1945年6月1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閉幕詞《愚公移山》中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第二種是把人民比作“眼晴”。1943年7月2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中說,“共產黨員應該緊緊地和民眾在一起,保衛人民,猶如保衛你們自己的眼睛一樣,依靠人民,猶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樣。”…….“比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他們生根于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又是人民的教師,他們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著不要脫離群眾,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BR> 第三種是把人民比作“土地”。1945年10月17日,毛澤東從重慶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會上的報告《關于重慶談判》中說,“所有到前方去的同志,都應當做好精神準備,準備到了那里,就要生根、開花、結果。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我們的同志不論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眾的關系搞好,要關心群眾,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團結廣大人民,團結得越多越好。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
第四種是把人民比作“水”。人民,在毛澤東心里是至高無上的,也是他始終不渝的信仰。在談到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時,毛澤東常用這樣的比喻:“水里可以沒有魚,但魚兒卻永遠離不開水。”歷代統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關系的時候,都是水和舟的關系,這種比喻,對于封建帝王來說,是不失開明與進步的,因為這種比喻,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封建帝王對百姓力量的認可,也是對真理的正確認識。但是這種真理、這種比喻,也有其局限性。因為“舟水關系”,是一種外在的關系,就是說封建的統治,它可能還是在老百姓之上。那個舟是在水上,水是載著舟的,舟還是浮在水上的,舟既要浮在水上,又怕被水傾復。相比之下,魚水關系理工貼切,也更深刻, 水里可以沒有魚,但魚離開了水就不能活。
上述這些比喻,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崇拜人民、立足人民、依靠人民、愛護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觀。這些比喻,是黨的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繼承和發揚這些光榮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執政黨來說,就是要把充分體現毛澤東人民觀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思想和黨的群眾路線發揚光大,像毛澤東那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動員人民、武裝人民、為了人民,熱愛人民、關心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前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推進全面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人民的和諧幸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世界的和諧穩定,為全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通聯:山東煙臺市萊山區銀海路27號王廷連
郵編:264003
郵箱:wtlyt@126.co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