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一清以人民網地方評論員的視角,專程到毛澤東“兒時的樂園”湖南湘鄉大坪鄉棠家閣(現在歸屬韶山市)采訪,以其所見識的一切,回味了我們黨的最高領導人在“進京趕考”時的那段話。認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年后,我黨曾經面臨的“大考”,變成了永遠的“長考”,而毛澤東的外婆家今天所呈現的一切,至少說明了曾經的堅持是何等的讓人感慨和感動。在某種意義上說,毛的外婆家就是我黨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約束和反對個人特權的一個現實標本。
我們的車從滴水洞水庫拐向大坪坳山脊后,就是險峻的山路,問路時,很多當地居民已經不知道“棠家閣”是個什么地名了,更不知道這個地名與毛澤東的關系。
遠遠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小山村。一位村民告訴我,我們這個地方的姓很雜,只有那個山坨上的人家全是姓文,那里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外婆家。
來到了近前,讓我們難以相信的是,這里的一切,與我們想像中的毛澤東的外婆家基本上“應該擁有”的情況天差地別。
毛澤東有表兄弟數十個,毛澤東母親將少年毛澤東寄放在這里時,他排序為第23位,故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棠家閣的一些表兄弟到中南海作客時,都是稱毛澤東為“二十三弟”或“二十三哥”。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這些表兄弟,除了極個別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參加工作外,其他基本上在鄉務農,這是毛澤東所要求于親友的。對于他親友中個別人向政府提出了安排工作要求的情況,毛澤東寫信給當地縣委和鄉政府,并同時讓湖南省委注意,不要讓他的親友“沾光”。所以,風雨六十年過去后,毛澤東的親屬及其親屬的后代,也就一直在家務農了,他們以自己在土里刨食的勞動所得養活自己。
看著住得破破爛爛的毛澤東的舅家后代,我訪問了那天在家的文家后人。在問及新中國成立六十年這么長的時間里,棠家閣是不是有過國家的照顧。所有的親屬都搖頭:“沒有,一分錢的照顧都沒有過,毛主席不讓他們照顧我們的哩。”
在此后的采訪中,一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毛主席說過,不能讓政府照顧,要靠自己的努力哩!”
棠家閣原是一個屋場,一直到1996年,這里還保持了原有的樣式,但是后來實在是缺少經費維修,有的地方的梁柱都開始垮蹋了,這才拆了由各自重建,成了今天的樣式。而在此前后,由于改革開放,農村的青壯年勞力都去沿海地區打工了,毛澤東的外婆家的后人也與全國所有農村的勞力一樣,去了沿海地區,他們靠打工的收入,逐漸地建成了今天這樣新的“棠家閣”:
看著這些建筑,我想,這雖然與中國內地很多山村的建筑一樣,但又覺得心里有些不舒服,畢竟,這是毛澤東的外婆家啊!毛澤東從出生一直長到8歲,就是在這里與表兄弟們一起摸爬摔打長大的啊,怎么會是這樣呢?“娘親舅大,爺親叔大”啊!
但文家親屬的話又一直在提醒著我:毛主席不讓政府照顧哩!
我想,這就是毛澤東當年揮師百萬“進京趕考”時的承諾效應吧!
文乙山老人的帶領下,一清走量了棠家閣的每一家每一戶。文乙山是文孝根的第二代,還是毛澤東的孫侄輩。文乙山指著塘坎上的一組碩粗碩壯的大樹說:“這些樹,都是毛澤東小時候爬過的樹,你看,現在還長得多茂盛啊!”
是的,在大地豐厚的胸懷里,這些生命,一定是“樹大根深”的。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了,毛澤東的外婆家,已經成為六十年“長考”與“大考”的標本。
“六十年”即將成為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更新的步伐走向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