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哥的講話是被故意刪改了嗎?
司馬平邦
2009年8月19日,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高金素梅率領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并發表了即席講話,2009年8月20日上午八九點鐘,胡錦濤高規格接見高金素梅一行的新聞就登上內地各大網站,胡錦濤首先對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來大陸參訪表示熱烈歡迎,并向臺灣少數民族同胞致以誠摯問候。
胡錦濤說,不久前,臺灣遭受了歷史罕見的臺風災害,臺灣同胞的生命財產蒙受了重大損失,特別是一些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受災嚴重。我們對此感同身受,十分關切,十分牽掛。在這里,我謹代表大陸同胞,向遭受臺風襲擊的臺灣父老鄉親致以深切慰問,對不幸遇難的臺灣同胞深表哀悼。
胡錦濤表示,中華民族歷來有扶危濟困、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臺灣同胞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我們將繼續向臺灣同胞提供救災援助,支持臺灣同胞搞好災后重建。
胡錦濤指出,臺灣少數民族同胞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長期以來,你們為抵御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臺灣的開發建設作出了不懈努力,為推動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你們以自己的行動證明,兩岸同胞和衷共濟、齊心協力,就一定能保護好、建設好我們的共同家園,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胡錦濤表示,過去1年多來,兩岸關系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這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衷心希望,兩岸同胞更緊密地攜起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奮斗。
此次,濤哥接見高金素梅率領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格外引起注意,一來因為臺灣正在蒙受史無前例的風災襲擊,大陸最高領導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接見,將代表大陸對臺灣的援助級別;二來,8月11日,就是這次帶隊的高金素梅,剛剛率領臺灣原住民“還我祖靈隊”約50人首度成功“突襲”進入日本靖國神社正殿前的大廣場,要求靖國還我祖靈及日本謝罪賠償,濤哥即席講話中的“長期以來,你們為抵御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一下子被敏感想到是濤哥曲意對高金素梅率隊在日本的行為的高度肯定。
不過,等到現在再去網上查找“胡錦濤會見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的消息時,會發現,大部分網站關于此事的報道中,濤哥說的“長期以來,你們為抵御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不知為什么都不見了。
而據我的記憶,在濤哥接見高金素梅一行之后,他對高金素梅勇闖靖國神社行為的曲意贊揚一直被作為一個新聞點來傳播。
好信兒的朋友現在可以去網上復查一下相關的新聞,這方面的意思差不多都閹割掉了,看整段新聞,好像當時濤哥就根本沒有說這段話――其實,這段話是經CCTV、人民日報、新華社公開發布過的呀。
怎么回事?
中國新聞網8月20日下午14點30分發表《臺灣媒體高度評價胡錦濤會見臺灣少數民族》,綜合臺灣媒體對胡錦濤接見活動的評論,其中談到了接見規格、談到了“臺灣同胞的困難,就是大陸的困難”,還有“強調將繼續向臺灣同胞提供救災協助,支持災后重建”,但就是沒有了胡錦濤的那句“長期以來,你們為抵御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如果,濤哥的這句話只是對來京的臺灣少數民族表示一下“客氣”,其實有和沒有又有什么關系,但不可回避的是,在此之前1周,高金素梅剛剛率50多位臺灣原住民沖擊日本的靖國神社,你說濤哥此話并無所指,我是不相信。
但如果認定這句話是濤哥對高金素梅等勇敢的臺灣同胞的贊揚,則事后的媒體報道里,絕大多數都要漏掉這句重要的講話,就大有講究了。
說不是故意漏掉,誰能信呢?
為什么呢?
將國家元首的這句頗富硬氣的講話刪改報道,是為什么、向誰示好嗎?
或者就是中國絕大多數媒體的巧合性失憶?
或者這句話根本就無足輕重無關緊要?
何不把臺灣的未來托付給高金素梅?
司馬平邦
2008年8月和2009年8月鋒頭最勁的臺灣女人都是高金素梅。
去年8月,8日,高金素梅率領臺灣原住民表演團體在北京奧運會上奉獻了激情的團體演出,民進黨原住民“立委”陳瑩居然召開記者會稱,高金素梅被大陸官方“矮化族格”,稱呼臺灣原住民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如果高金素梅未守住“族格”,就留在大陸不要回來。
今年8月,11日,高金素梅率領臺灣原住民“還我祖靈隊”約50人首度成功“突襲”進入日本靖國神代表處”遞社正殿前的大廣場,要求靖國神社“還我祖靈”及日本謝罪賠償,聲勢洶涌,1周后中國國家元首胡錦濤稱贊高金素梅率領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說“長期以來,你們為抵御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臺灣的開發建設作出了不懈努力,為推動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日本李登輝之友會”8月20日派人前往東京的臺北駐日“經濟文化文表達抗議,并指這項“不法行為”已損及臺日關系。
我在之前的某篇博客里還譏笑過高金素梅和那50多位臺灣原住民的行為,認為臺灣原住民是因為他們的一部分“先人”是先被日本人供在靖國神社,他們才有機會去“搶回”來,而我們中國人自己總是不記得紀念祖先,云云。
其實,現在想來這樣的表態未免草率,不管怎么說,到現在為止,高金素梅和那50多位臺灣原住民代表是中國人里少有的有機會和有膽量到日本靖國神社表達反對聲的,之前我只聽說過大陸青年馮錦華曾向靖國神社潑漆,而去那里拜謁和參觀的中國人遠遠大于這個數量。
就憑這一點,這個大膽而敢于擔當的臺灣女人就應得到中國人的足夠的尊重和敬意,所以說高金素梅沖擊靖國神社1周之后受到濤哥的高規格接見,絕非巧合與偶然,即使沒有臺灣的風災,這樣的會見安排也會有。
只是不知道會見中濤哥與高金素梅談話的全部內容是什么,有沒有關于她的前途和臺灣的未來。
其實,早在1990年代,我就知道有一個漂亮不讓鄺美云的臺灣藝人高素梅,影視歌三棲,以瓊瑤電視劇起家,但她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劇卻是和童安格合作的《秦俑》,現在又叫《大秦帝國》,與張藝謀、鞏俐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用的是同一部原著,金素梅在劇中飾鞏俐曾飾的范冬兒,而童安格飾張藝謀飾過的蒙天放,印象最深的是英俊小生童安格還為此留了胡子。
能演出《秦俑》這樣的大制作,可見金素梅在娛樂界的地位若何。
那一時的臺灣電視劇,正處在“前《還珠格格》”時期,氣候尚在。
金素梅是在從政之后的改叫高金素梅的。
1999年臺灣發生大地震不久高金素梅帶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投入到了2000年臺灣地區民意代表的選舉中,為了拉近與原住民的距離,高金素梅還給自己取了個泰雅族的名字叫吉娃斯·阿麗。2001年12月1日,臺灣地區民意代表的選舉結果公布,高金素梅當選原住民的民意代表。
2002年之后,素顏、簡衣并完全退出娛樂圈的高金素梅做了最快的一次身份轉換,不過這次轉換也證明,這個女人是個絕對的政治天才,在陳水扁時代,她曾加入宋楚瑜的親民黨,后又退出,于2004年9月發起并籌備無黨團結聯盟,現任財團法人金素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原住民親善大使、消防大使,肝炎防治基金會終身義工。
從2002年到2009年,經過7年政壇奮斗,她已經成為臺灣原住民首推的代表人物,雖然她并不是純粹的原住民(父是安徽人,母是原住民)。
其實,也是這樣的身份,推動她從去年的奧運會表演嘉賓用1年時間就升格為最有資格向內地最高層釋放臺灣原住民民意情緒的代表者,也升格為最有資格轉達內地高層向臺灣原住民和臺灣人民釋放善意的代表者。
而且,作為最早的一批瓊瑤劇偶像,我相信高金素梅和內地社會各界,娛樂界、企業界和政界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現在,她成了臺灣原住民代表,與北京之間建立溝通渠道,正是最需要這些聯絡的時候。
其實,在大陸與臺灣之間,無論是最高層面還是群眾層面最需要溝通和彌合的,首選都是臺灣土著百姓對大陸的認知、對中國的認知、對中華民族的認知,而陳水扁和民進黨在臺灣尚可以謀局,真正的倚侍的其實也是本土臺灣人他們的支持,面原住民在其中甚有發言權。
或者高金素梅的手中正在積累力量,可以掌握讓大陸當局打開本土的臺灣人心靈之窗的鑰匙,而8月19日胡錦濤對高金素梅率領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的會見和對原住民“還我祖靈隊”的日本之行的曲意嘉許,以及通過他們對臺灣百姓的致意和慈善行為正表現了中共對以高金素梅為首的這一股力量的重視。
有了這一份重視,高金素梅的未來已經可期。
她有沒有可能真正進入政界,比如從現在的“立委”身份再晉級未來臺灣地區領導人(中華民國總統)的競選呢?
她有沒有可能成為馬英九時代之后制衡民進黨和臺獨派勢力的一份最要的統一派勢力的領袖呢?
甚至她有沒有可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別行政區第一任“特首”即臺灣的董建華、何厚鏵呢?
至少,高金素梅從政以來,給人呈現的敢作敢當(其對日本侵華史的憎恨,在臺灣人中少有),愛憎分明,“政治正確”(尤其在對中國人和中華民族認同上,以及對日本侵華史的認知上),還有與大陸和臺灣原住民同時越走越近的關系方面都表現不俗。1965年出生的她現在只有44歲,與當前在臺灣政界尚能渾水摸魚的政客們比,都有近20歲的年齡差距,這20歲里她可以許多機會發揮獲得更多資歷,也可以大膽地預測,這個大美女身上可以托付整個臺灣的未來。
雖然,從政后的高金素梅已經素顏多年,身材也不再保持,但美人胚子風韻猶存,她長期浸淫娛樂圈積累的表達能力、利用媒介能力以及通達的人際脈絡都已在過去幾年成為其從政的助力。
想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她只要注冊一個自己的政黨,再拉到足夠的登記選民就行了;想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她只要加入國民黨、民進黨或者其它較大的黨派,也不難辦到。
如果我是現在的臺灣共產黨,就請高金素梅當黨魁――否則她也早晚成為某一個共產黨在臺灣的代言人。
還是讓高金素梅與馬英九聯合競選下一屆的臺灣正副總統吧,那才是真正的“帥哥美女”組合,不把全世界驚掉下巴才怪呢?
只不過馬英九和她比起來,還真的有點兒陰盛陽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