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的人民貧困與沒有“原罪”“正相關”說
楊鵬領著我們進入到他的“經濟層面的“原罪”問題”。
楊鵬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按一些人的說法,改革前不存在“原罪”,但那可是一個貧困交加的中國,沒有“原罪”與人民貧困,相道沒有正相當關系嗎?與改革前相比,中國社會的職業結構有什么變化呢?改革前,有政治家,有官僚,有科技人員,有工人,有農民,有知識分子,這些人群,現在仍然存在。但是,改革前沒有商人,沒有企業家,而現在有充滿活力的商人和企業家。這么一比較,從職業結構看,中國社會改革以來的根本變化,就是出現了商人或企業家群體。這是新的因素,這是最大的不同因素,這新的因素的出現和發展,正好與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相伴相生。我們從中不會發現一點企業家和商人的出現與中國的發展的關系嗎?難道企業家和商人就都是小偷嗎?一個國家能夠靠你偷我我偷你來實現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嗎?”
楊鵬質問“那些夸大其詞,千方百計要通過“原罪”來給企業家群體定罪的人,他們也是直接間接靠企業供養的,他們怎么不想想財富是從那里來的?這個世道真是怪,花錢的人反而以為自己比出錢的人道德高尚,花錢的人倒要給出錢的人拖上“原罪”的審判席。”
其實楊鵬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共產黨成立前就已經回答了的老問題,如果退轉去30年,小學生普遍都能告訴楊鵬:是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財富;資本家剝削了勞動者;所以,資本家富裕,勞動者貧窮。
為什么今天楊鵬會提出這個過去小學生都能普遍回答的問題?這恐怕要怪共產黨自己說什么改革前我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等等。
改革前我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沿”嗎?網上已經有不少人寫了許多文章,提供了大量的數據,說明這是一個政治謠言。再說,改革前的平均年生產增長率是多少,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平均年生產增長率是多少,改革前一年或兩年的年生產增長率是多少,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新建的企業有多少,停產的、破產的企業有多少,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早已經使這個政治謠言破產了。
為了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制造“崩潰的邊沿”的謠言,開了一個很壞的頭,形成了至今說假話之妖風。此假不打,正氣升不起來。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句話對不對,要看怎么講法。如果是說真正搞社會主義人民生活會普遍富裕起來,這話完全正確;事實就是如此。誰能否認新中國建立后,中國人民的日子是普遍地逐漸地好起來?如果是說改革前中國人民的生活還貧窮,便說是搞的不是社會主義,甚至否定社會主義,象楊鵬還說是“原罪”或是“原罪”的根子;或者象一些人說的富裕就是社會主義,那就不對,沒有分析,沒有辨證唯物史觀。俄羅斯人民正在反思戈爾巴喬夫的所謂“原罪”馬克思,他們許多人現在都看到了它給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帶來的是什么結果。
“貧窮”是辨證的歷史的概念?,F代社會許多窮人的生活,比起過去好多帝王的生活富裕,中國解放前許多地主的生活并不如解放后的工人富裕,就拿吃肉了說,是茅于軾還是誰說改革前人民沒有肉吃或是每個月只有半斤肉,這是造謠慣了。試觀解放前,天天吃肉的只是極少數的富豪,絕大多數的人家,包括許多富裕人家,也是要逢初二和十六才“打牙祭”。說事實,楊鵬不知道,或者說沒有感性知識;但是講道理,作為著名學者,應該能夠懂得,今天說是貧窮的生活,卻是過去的富裕人家有享受不到的生活,同樣,今天的富裕日子,在將來又屬于貧窮的生活。
今天人民懷念改革前的社會,不是要繼續貧窮生活;有人責問我們是不是想“回到貧困”,“回到貧困”說的不對。今天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貧困的,有的甚至不如改革前。改革前,人民生活確實普遍不富裕,但是貧而不困,生活得很安定,而且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決不會為老來的生活擔憂;不會象今天這樣有病看不起醫生,上學交不起學費,過著有了工作還愁明天下不下崗的日子。那時候人民的物質生活是普遍的不富裕,但沒有貧富懸殊和對立,人人平等、自尊,不受屈辱,而精神生活則比今天富裕多了。懷念改革前的日子,不是要繼續貧窮,而是要回到安定、祥和、尊嚴、富裕的精神生活。
我可以告訴楊鵬,改革前的中國是貧窮的,但是沒有“原罪”;“沒有‘原罪’與人民貧困”在新中國沒有關系;中國貧窮是歷史問題,和國際上資產階級的“原罪”有關系。楊鵬問我們,“改革前有電視機嗎?有洗衣機嗎?有電腦嗎?有手機嗎?有小汽車滿街跑嗎(少數官家倒是有)?有琳瑯滿目的服裝,有鱗次節比的樓房嗎?有每天成千上萬艘貨船把資源拉到中國的各大沿海碼頭嗎?”我們也要問楊鵬知道否,1949年解放時,中國有什么?連洋火洋油也只有城市里的一些人才用,象我家還只能點菜油燈;那時人均年產值才100元,每天還不到三角錢!一個人每天三角錢能夠做些什么?如果我們那一兩代人也象楊鵬你這樣窮操,不節衣約食集中力量把貧困落后的、什么也不能制造的農業國,建設成經濟居于世界第六位、工業門類基本齊全的工業國家,楊鵬你現在有什么可吹噓的?許多年輕人講過“你們(指他們的父輩等改革前的一代人)是犧牲的一代,我們是享受的一代。”我認為這些年輕人還知道對父輩感恩,知道是誰為他們創造出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父輩為他們作的貢獻,楊鵬應當象青年人那樣純潔,不要忘了根本。
楊鵬問“改革前有電視機嗎?有洗衣機嗎?有電腦嗎?有手機嗎?有小汽車滿街跑嗎?”,“昏人們,我真要多問幾個“你們憑什么?”我也要問楊鵬:這些東西那一樣不是勞動者產生出來的?你和“供養”你的企業家、商人制造過一根螺絲釘嗎?這些東西的核心技術是你們的嗎?“昏人們,我真要多問幾個“你們憑什么?”拿別人的屁股做臉,洋買辦們不要這么不知羞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