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客觀與內外因的關系。
(一)、客觀決定主觀是有條件的,即人這個事物必須具有形成主觀的性質,否則,無論怎樣的客觀,絕對不會使人形成主觀。比如石頭不具有形成主觀的性質,所以,石頭無論如何也絕對不會形成“主觀”來。在人具有形成主觀前提基礎上,人究竟形成什么樣的主觀——是善良還是丑惡、是高尚還是低俗、是自私還是為公、是為統治階級服務還是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一定的客觀環境決定的。離開這個前提,無論客觀怎樣,人絕對不會形成主觀。這樣分析對嗎?
(二)、事物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使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是使事物變化的第二位原因。所謂變化的根據,就是指事物具有某種變化的性質,比如雞蛋具有變成小雞的性質,就是雞蛋能夠變成小雞的根據。但是當雞蛋具有變成小雞的根據——即性質后,其是否變成小雞,決定的是外因,即一定條件——適宜的溫度。
如果這樣分析成立,是否可以這樣說:外因決定內因呢?因為外因決定內因是有條件的,是事物在其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內因。這與客觀決定主觀,是人這個事物具有形成主觀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不是一個道理嗎?這樣分析對嗎?
(三)、主觀與客觀是否屬于事物的內因與外因關系?人這個事物的“主觀”是人所處的客觀外界事物作用到人腦,經過人腦思維形成的東西——或概念或理論乃至思想、道德、精神、信仰等,總之是人腦思維的產物。如果說事物通過思維形成的東西叫主觀,那么海豚、大象、猴子等經過訓練,表演各種節目,甚至公猴王死后,母猴為之跳海殉情,子猴死了,母猴依然拽著不放手,大象迂回攻擊人等,是不是思維的產物?但是這能否叫動物的“主觀”呢?沒有聽說過。不過我們完全可以將海豚、大象、猴子等思維形成的東西,叫做事物的內因,即他們具有形成一定思維的性質,其思維后形成的東西,我們也只能將其叫做內因。而人對這些動物的訓練等則是外因。是一定的外因決定其形成一定的“意識”。
如果這樣分析成立,人這個事物思維形成的主觀,不也是內因嗎?而造成人形成具體的主觀內容的客觀不是外因嗎?比如教育學生,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特點——即具有的性質,進行了解:諸如愛好文學,還是數學、音樂、體育等,然后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因材施教”,使其特點得到很好發揮。學生的愛好文學,還是數學、音樂、體育等,是不是其內因,對其進行的“因材施教”是不是外因?新中國之初將妓女改造成正常人,將極其頑固的日本戰犯改造成痛哭流涕謝罪的新人,是不是其內因發生了變化?所謂其內因發生變化,實際就是其主觀發生了變化。而導致其內因或主觀發生變化的是共產黨對他們教育——這個外因起的作用。
所以人的主觀屬于事物內因,客觀屬于事物外因。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只能用于人類,余者不行,一切事物皆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對于人類,應該用客觀與主觀關系表述時,則用該種關系表述,應該用內因與外因關系表述時,則用此關系表述。
總之,無論是客觀決定主觀,還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二位原因,其共同點都是:事物內因的任何變化都是具有其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這樣的結論正確嗎?
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原理引出階級斗爭學說。
(一)、階級斗爭學說。如果客觀決定主觀,是人這個事物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是正確的,如果客觀與主觀的關系根本上同于事物外因與內因的關系,如果一切事物內因的任何變化都是具有其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將這個觀點應用到人類社會的階級斗爭,其階級斗爭產生根本原因就是階級地位決定人的思想所致。
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是生存活動,即吃穿住行,人如果連生存都不能保證,怎么會有別的活動呢?要生存,必須進行生產。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說:“首先,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東西。”生產是為了獲得物質財富,所以獲得財富的方式和多少的地位,即階級地位或經濟地位——這個客觀環境或外因,決定其思想。也就是人的思想與物質財富緊密聯系,怎么能獲得更多物質財富,其思維就怎么想,誰要搶奪其財富或不利于財富獲得,其必然反對、斗爭。這樣獲得財富的方式和多少相同或相近的人群,即階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群——比如都是農民、工人等,必然形成集團,這就是階級。利益不同的階級必然產生矛盾和斗爭,利益完全對立的階級,必然導致尖銳復雜乃至你死我活的斗爭。所以階級社會形成兩大對立階級: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勞動人民這兩個根本對立階級的斗爭。
所以階級斗爭產生根源是所處的階級地位——經濟地位——獲得物質財富的方式和多少的地位——這個客觀地位或外因條件決定的,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原理的。
兩個根本對立階級的斗爭,誰在阻礙生產力發展,誰在推動生產力發展呢?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是統治階級剝削壓迫人民,使人民物質利益獲得越來越少,人民生產積極性越小,導致社會財富越少,由此影響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歷史前進。當人民被剝削壓迫到無法生存時,必然起來反抗斗爭,逼迫統治階級對人民作出一些讓步,使人民獲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物質利益,于是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生產力有所發展、社會有所進步、歷史有所前進。所以我們得出:在階級社會,人民的反抗斗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這個結論。
(二)、歷史前進根本上是依靠人民,還是英雄?1、所謂英雄,就是帶領人民革命的人物。如陳勝、吳廣、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共產黨等。為什么從根本上說,他們靠不住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何事物在其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內因,告訴我們:人的絕大多數內因都是為了利益,這是內因性質,當獲得利益的條件發生變化,即階級地位變化了,其思想必然隨之發生變化。這些英雄在奪取政權之前,利益與人民一致,所以會帶領人民與統治階級進行斗爭,但是當奪取政權后,其利益與人民不一致了——階級地位不同了,于是必然走向人民反面。李自成、洪秀全等是政權還根本沒有鞏固,就走向人民反面,朱元璋、共產黨是政權鞏固后走向人民反面。這就是歷史怪圈:由開始的依靠人民,最后走出向人民反面,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是從根本上不能依靠英雄的根本原因。這樣分析也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
(三)、怎樣才能解決怪圈問題呢?既然階級地位決定思想,既然階級地位變化,必然引起思想的變化,既然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是外因決定,既然英雄們既有依靠人民的性質,又有走向人民反面的性質,既然都是一定的條件(一定外因)決定的,我們唯有創造一個使英雄不變化的條件,才能使其不再向人民反面走去。那么這個條件是什么呢?既然發展生產力,必須依靠人民,既然人民唯有反抗斗爭,才能獲得利益,根據這個階級斗爭規律,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出:人民要想獲得更多利益,必須奪取政權,必須掌握政權,做到:無論是誰,只要違背人民意愿,人民必須有絕對權力,將其撤換掉,讓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唯有這個條件或客觀或外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歷史怪圈問題:從開始的依靠人民,最后走向人民反面。
具體思路是怎樣的呢?總體過程應該是:一是在一定原則下民主制定各個方面的制度、紀律等,二是必須是全民積極監督起來,三是必須由人民處理。我想制度、紀律容易制定,并通過實踐不斷的逐步完善。如何讓人民積極監督起來,根本辦法是:既然人都是利益決定思想(人這個事物具有的性質),所以根本上必須依靠利益——這個條件或客觀或外因調動。
還必須制定制度:越是敢于監督者,越必須多給與利益;越是嚴重違反制度、紀律者,懲罰越嚴厲。究竟獎勵多少,必須以能夠調動起人民敢于監督的積極性為原則。監督出來的問題,
人民怎么解決呢?監督出來的問題根本上怎么解決,更是關鍵!這是關系到人民敢不敢于監督的基礎。根本上怎么解決呢?原則上哪一級出現的問題,由哪一級人民解決。具體怎么解決呢?比如村級出現的問題,村級人民監督出來后,反映給上一級政府——鄉政府的紀檢委,讓其必須在盡可能短短時間內解決。如果其包庇、推諉,這時監督者,反映給村級罷工組織。罷工組織,核實反映的問題,確定真實后,在督促鄉級紀檢委一次。其仍不處理,這時,必須組織村級人民罷工——必須參加罷工者獎,反之則罰。!做到必須撤職其鄉級紀檢委有關人員和有問題的人員,并且無論是紀檢委有關人員還是有問題者,都必須經濟重罰。鄉級出現的問題,由鄉級人民解決,縣級的問題,由縣級人民解決,以此類推,中央出現的問題,由全國人民解決。請問在這樣的條件下,哪一級的共產黨政府,還敢不為人民服務?
唯有這個條件,才能從根本上阻止英雄們走向人民反面,而繼續依靠人民,為人民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跳出歷史怪圈。也唯有這個條件,才能使越來越多的英雄——共產黨員更加積極的為人民服務,帶領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個思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
歷史前進,根本上唯有依靠人民的階級斗爭,這是不是對《國際歌》中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世界,全靠我們自己”的詮釋呢?是不是對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唯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的有利說明呢?是說:無產階級這個社會底層的階級(包括農民階級等),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永遠處在社會底層,永遠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受剝削壓迫的地位。唯有全世界全部解放,消滅階級,才能從根本上徹底過上幸福生活。
三、將這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應用到政治經濟學。
(一)、關于公有制。 既然階級斗爭是利益不一致導致的斗爭,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實現利益一致。要實現利益一致,唯有全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私有制不可能實現利益一致,所以必須拋棄私有制,必須實行公有制。既然人們都是為了利益,都是為了利益而積極工作,必須提出:越為公有制(集體或國營)做貢獻,越獲得利益;越離開公有制(直接為自己)做貢獻,越少獲得利益——限制,最后在公有制具有能力時全部取消一切私營行為。越維護公有制越多給與利益,越破壞公有制越更多給與懲罰。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成立“關心人民生活委員會”和“解決人民矛盾委員會”,越來越好的解決人民的困難和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問題。
(二)、公有制財富分配。公有制的財富根本上是集體或全民的,是大家的,根本上做什么用呢?除了用于再生產和國防等外,根本上就是不斷的實行各種免費。其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先免費住房、醫療、上學,接著免費養老育幼,再接著免費結婚一切費用,最后實現按照工作需要免費一切生活用品。
(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要實行公有制,全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就為從根本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打下堅實基礎;隨著越來越好的解決人民或人們的困難和矛盾,又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創造了很好條件。隨著免費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會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原來的利益關系,不斷消除,代之以共同利益關系,即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越來越淡漠,與集體、國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走向共同利益的關系,即同志的關系。隨著這些不斷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為了個人的斗爭會越來越少,代之以人與人之間會越來越和諧,生活會越來越幸福。大家想一想如果免費住房、醫療、上學,人們對物質需求壓力就會從根本上減輕;如果免費養老育幼——完全由社會完成,即沒有撫養老人負擔,更沒有培育孩子成長負擔,其物質負擔不是更極大減輕嗎?如果在免費婚姻一切用品,男婚女嫁的負擔解除,請問還會有經濟負擔嗎?由于婚姻一切用品皆由社會提供,其婚姻徹底解除利益因素,完全是兩個人的志趣、愛好相投,其婚姻基礎會更加牢固,其婚姻就會愈發幸福。如果最后實現按需分配,人們的一切經濟負擔徹底消除,請問之間的利益矛盾徹底消除,請問人與人之間能不越來越和諧,生活會越來越幸福嗎?
(四)、私心向公心轉變。在隨著不斷免費,最后實現按需分配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矛盾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和諧相處,生活越來越幸福;同時,免費越多,個人手里的錢越沒有用。錢越沒有用處,也就是掙錢越來越沒有意義了。人們一定會越來越產生:越為集體、國營、大家做貢獻,越多覺得有意義,也就是越是為公,越有意義,越是為私,越沒有意義。加上教育,人們越來越感覺到:越是自私,往遠看,越是傷害自己;越是為公,往遠看,越是有利于自己;越來越明白,為自己就是害自己,為大家才是為自己。越是實行私有制越是傷害每一個人,唯有公有制才最有利于每一個人的道理。這樣,人心一定會由私心向公心轉變,隨著按需分配的實現,人心一定會由私心完全換成公心。
(五)、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如果實現物質上實現按需分配,精神上實現公心,即都是通過為國營——國營是大家的,也即是通過為大家做貢獻獲得利益的思想,都是有了財富首先滿足別人、大家,然后才是自己的思想。請問人與人之間才會有利益矛盾嗎?人與人之間沒有利益矛盾,不是一定會最和諧相處嗎?這樣的生活,人們的精神不是最快樂、幸福嗎?不是越為大家創造更多財富,越能得到大家的贊美,不是越感到幸福嗎?這不是實現人類的物質滿足與精神快樂的最完美統一嗎?這樣的社會,不但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和諧相處,而且人與自然也一定會越來越和諧相處的,請問這樣的社會是不是最美好的社會呢?這個思路不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嗎?
上述分析,無論是階級斗爭、奴隸創造歷史、政治經濟學、公有制、公有制財富分配、人與人之間關系、私心向公心轉變、物質與精神完美統一等方面,無一不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依據,無不是在人具有的性質基礎上,強調客觀、外因——一定條件的作用,一切都是在人具有的性質基礎上,客觀、外因決定其發展變化,所以要解決問題,唯有依據人具有的性質,創造條件,才能是人類社會這個事物,走向更加高級、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四、對一些錯誤觀點的駁斥。
(一)、由辯證唯物主義走向唯心主義。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切事物在其具有的性質基礎上,是外因決定內因”的觀點,我們發現:共產黨這個事物內因具有為人民服務的性質,也有為自己服務的性質,哪個性質表現出來,則是外因決定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外因——客觀環境,其必為人民服務;其外因是為自己服務的外因——客觀環境,共產黨必然為自己服務。要使共產黨繼續為人民服務,唯有創造其必須繼續為人民服務的外因——客觀環境,必須鏟除其為自己服務的外因——客觀環境,才能達到目的。這個外因——客觀環境——就是必須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人民堅決積極監督起來、人民解決處理不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根本原理就是依靠人民的反抗斗爭、造反有理。
但是一些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繼承者、實踐者或理論家們,卻從根本上忘記馬列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從根本上忘掉階級社會是階級斗爭——人民反抗斗爭——造反有理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這個何時都不能忘記的道理!只是拿馬列毛的只言片語作為理論、觀點的基礎,比如本來《共產黨宣言》原文是:“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有人將其改為:“共產黨人必須同一切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時,還必須同一切傳統的思想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即“必須同私有制、私有觀念實行最徹底決裂”、“斗私批修”、“破私立公”、“靈魂深處鬧革命”等,由此提出“二十一世紀是“革自己命”的世紀。
在這些人看來,要實現共產主義,必須信仰共產主義,否則共產主義不會實現。對于“蘇聯、東歐、中國共產黨由原來的為人民服務,最后完全走向人民的問題,他們的解釋是共產主義信仰不堅定所致。在他們看來,內因不想變,外因無論如何也決定不了。比如一個孩子不想學習,再好的學習環境也沒用。他們不知道,只要具有學習的性質,如果不學習,就讓他求生、求死都不能,這樣的環境,請問其還不學習嗎?可能不學習嗎?日本戰犯原來各個極端頑固不化——堅決不改變頑固的反動思想,但是在新中國黨和政府、人民的長期教育下,都徹底改變了其原來的極端頑固的反動思想,向人民低頭認罪,有的甚至痛哭流涕,向中國人民下跪謝罪。沒有黨和政府、人民的長期教育這個客觀、外因、條件,他們的主觀能改變嗎?
但是他們堅決否定這種改變,認為一切的改變,都是不堅定所致,于是他們堅決追尋這樣堅定信仰者。他們完全忘記了“信仰”屬于人的主觀,完全忘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觀決定主觀,主觀隨著客觀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種信仰不變論,就是事物內因不變論,就是主觀不變論,就是事物內因、人的主觀不受外因、客觀影響論或決定論,就是主觀決定一切,就是精神決定一切,就是心決定一切。這不是典型的由唯物主義,走向唯心主義了嗎?
這種主觀堅定不變論,更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切都是運動的、發展變化的觀點,更是否定任何事物都是一定條件,促使其發生相應變化的觀點。這樣不變化的事物,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根本尋找不到。所以主觀堅定不變論,走向虛無主義,也必然走向空想主義。
這種唯有信仰堅定,唯有這樣堅定信仰的人,才能帶領人民走向共產主義觀點,也是典型的英雄決定論。人民永遠是被領導的阿斗,在實現共產主義過程中,只能被英雄帶領,永遠不會處于決定一切的地位。即使暫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人,根本目的,不是讓他們盡快深入工農,盡快喚起工農,帶領人民進行反抗斗爭,而是妄圖通過堅信共產主義的人,組成共產主義社區形式,并使之不斷復制,不斷放大,最后實現一國乃至世界共產主義的實現。南街村模式就是他們的方向。但是南街村模式,根本上不是村民決定一切、主導一切的人民階級斗爭觀點,根本上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本來規律,所以,南街村存在近三十年,到現在,其根本上沒有復制出、放大出更多南街村。因為沒有象王宏斌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這個社會環境,不允許其發展、壯大。所以如此,根本上是沒有緊緊依靠人民的階級斗爭的必然結果。這種從根本上否定階級斗爭,否定唯有人民造反有理,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觀點,才是不能解決共產黨繼續為人民服務,不能跳出歷史怪圈的根本原因。
怎樣使人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呢?教育。教育分道理教育和實踐教育,前者是說,后者是做;說為了做服務,做是最好的證明說的正確性,使說更有說服力,兩者統一起來能收獲最好結果。道理教育是闡明獲得利益的方法、道路、方向,實踐教育是實踐中獲得的利益。前者的道理是為后者實踐獲得更多利益,后者獲得的利益會更有力的證明道理的正確,使人更加相信道理,主動用道理去指導實踐,這就是道理與利益的統一。如果道理與實踐相反,會出現什么情況?道理不能使實踐獲得利益,實踐證明道理不能使實踐獲得利益。請問這時,人民是聽從道理,還是聽從利益?或者一個是道理,一個是利益,絕大多數人聽從哪一個?或者說是利益決定思想,還是道理、信仰決定思想?如果道理、信仰決定一切,教育統治階級懂得、接受共產主義實現的道理,他們不就放棄剝削壓迫人民了嗎?但是不可能!因為他們不是不知道實現共產主義是科學道理,而是共產主義與他們的利益,完全相反!為什么底層人民容易接受共產主義的道理,因為共產主義能夠給人民帶來更多利益。根本上人們是利益決定思想,不是道理、信仰決定思想。只有道理、信仰能夠給其帶來更多利益,才會接受道理和信仰。唯有道理、信仰與利益一致、統一時,才會接受道理、信仰。當道理、信仰與利益矛盾,沖突時,一定會站在利益一邊。所以,任何脫離利益的教育,諸如一切根本上依靠“破私立公”、“靈魂深處鬧革命”、“革自己自私的命”等,都是從根本上違背階級地位決定思想——利益決定思想的觀點的,違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觀決定主觀觀點的(道理、信仰都是人的主觀內容)。
(二)、二元論問題。哲學上的二元論者即承認唯物主義及其辯證法,又承認唯心主義,叫做“心物辯證法。認為心與物同時存在,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你要追究孰先孰后的問題,他們就用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問題,來反問你。雖然“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們目前無法定論,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無論是雞還是蛋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即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一定的客觀環境,是一定的客觀環境決定雞或蛋的產生。雞或蛋是在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的結果。他們說的心物同時存在的“心”指什么?是思維,還是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如果是思維能力,則的確與人這個事物同時存在的,這個思維能力是人這個事物具有的性質。是人將客觀外界事物作用到人腦,通過思維,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等,這些都是后天的產物,不是天生的,不是與人這個事物同時出現的。既然是后天的產物,其實就是一定的客觀環境的產物,是人在具有思維能力基礎上的一定客觀環境決定的。如果將“心”看做思維能力,沒有意義,這如同一臺粉碎機,如果沒有玉米供加工,請問這臺粉碎機還有存在的意義嗎?玉米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加工后的玉米面就是“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其中的一種。所以有意義的則是指“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等。如果說這些“心”是與人這個事物同時存在的,說明這些“心”不是后天形成的。如果承認“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等是先天形成的,這就是真正的唯心主義。這可能有人故意混淆“思維”與“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的關系,將思維等同于“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將雞蛋具有生成小雞的性質,等同于小雞。這完全是偷換概念。總之說“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是先天形成的,怎能從道理上說服人呢?道理不能服人,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相信,不是迷信嗎?事實是:思想、道德、意識、精神、信仰等,是后天一定的客觀環境形成的,這說明“心”是一定的客觀環境決定的,不是誰也決定不了誰的問題。所以“心物二元論”的觀點是錯誤的。其危害在于解決問題根本上不是從物質方面入手,卻要從精神上尋求根本的解決問題方法,必然走向唯心主義!所以根本上絕對不會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三)、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本來是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質,這是必然規律。但是有人將兩者對立起來,認為追求物質,必然道德淪喪;要精神高尚,必須放棄對物質的追求。二者不可得兼,必舍其一。這種觀點是完全違背唯物辯證法觀點的。在私有制這個客觀環境下,追求物質利益,必然導致道德淪喪。因為私有制這個客觀環境,必然導致私心泛濫,私欲放縱,導致最大限度追求低俗,絕對不能使精神高尚。如果我們在公有制這個客觀環境下,追求物質利益,也會道德淪喪嗎?不會。公有制這個客觀環境,要求越為集體、國營做貢獻,越多給與利益,反之,越是為自己做貢獻,越少給與,甚至不給與。通過為集體、國營做貢獻,獲得利益,就是通過為大家做貢獻,獲得利益。請問這樣客觀環境下,追求物質利益,還會道德淪喪嗎?所以追求物質利益導致的道德淪喪,是私有制這個客觀環境決定的。只要實行公有制這個客觀環境下的追求物質利益,就不會如此,而且一定會使人的精神越來越高尚。
(四)、私與公的關系。私心和公心都是人這個事物所具有的形成私心與公心的性質,于是在一定條件下,便表現出私心或公心來。比如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的客觀環境,大家唯有共同圍獵、生產,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物品,大家唯有表現出公心,才能共同勞動,于是人的公心表現出來。當生產力提高,社會產品有了剩余這個客觀條件,于是出現占有剩余產品現象,私心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要使人由私心向公心發展變化,根本上唯有創造一個使私心萎縮,公心成長的客觀環境,才能實現。所謂公心,其實就是通過為大家做貢獻來獲得利益,原始社會的公心,就是大家共同勞動,來獲得利益;所謂私心,就是直接為自己做貢獻,比如私有制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直接為自己創造財富。但有人根本上將私心與公心對立起來,為私就不能為公,為公就不能為私,這是極端錯誤的。那么使人心由私心轉變成公心的客觀環境是什么呢?前面已經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五)、舊文化決定論。有相當多的人,唯有好的文化,才能使人類走向高尚。任何文化根本上都專指精神財富,人類社會,唯有原始社會文化是公心文化,即大同文化,余者皆是私心文化,是為私心服務的文化,根本上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文化。我們倡導的公心文化,但是無論是中國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文化,還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根本上,都是為奴隸主、地主、資本家物質利益服務的文化,這樣的文化,能使人由私心變公心嗎?絕對不可能!所以不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都絕對不能解決人心變公心問題。一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私心變公心問題,絕對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根本問題。再者任何的歷史文化,都是適應當時的客觀環境文化或產物,其只能適應或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用舊文化解決新問題,怎么可能呢?新問題必須用新文化解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論,或辯證唯物主義。我們闡述解決問題大概不是辦法,就是依據辯證唯物主義闡述的。
還有一些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論調,這里不在一一駁斥。一切違背在人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主觀,違背一切事物在其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內因的任何觀點都是錯誤的。就是有相當多的人,不理解客觀決定主觀,是人具有形成主觀性質基礎上的客觀決定,不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使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是事物變化的第二位原因,”其實也是在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基礎上的外因決定。于是在這些人看來,客觀決定主觀,決定因素是客觀,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內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決定因素是內因。本來人的主觀就是人這一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內因,于是根據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于是不自覺的導致事物內因決定一切,這就是一切唯物主義導致唯心主義和二元論的根本原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