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由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孫中山于1911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該黨于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國政權統一,并一直統治大陸至1949年。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徹底失敗,是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臺北。蔣介石連任“總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
19世紀后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進代表孫中山于1891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揭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在日本東京聯合組成同盟會,同年11月,同盟會創辦《民報》,孫中山在發刊詞中第一次公開提出了三民主義的主張。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領導了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南京臨時政府。但不久,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政權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從此同盟會逐步分化。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與其他4個小黨聯合組成國民黨,旨在通過“議會道路”實現“革命理想”。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結果失敗,國民黨四分五裂。1914年7月,孫中山召集部分國民黨黨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發布了《中國國民黨規約》,規定“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1921年第二次護法戰爭失敗,國民黨嚴重受挫。1922年9月,在第三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開始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20~30日,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和其他決議案,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承認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經過改組的國民黨,從一個單純的資產階級政黨,轉變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成為當時革命政權和革命戰爭的核心骨干力量。從此,國民黨與共產黨密切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隊。經過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國民政府。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的右翼勢力抬頭,他們形成西山會議派,反對三大革命政策,進行反共分裂黨的活動。1926年1月1日~19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二大”,重申了孫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處分了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在這次大會上,蔣介石成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委、國民革命軍總監。此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相繼制造反動的、打擊和排擠共產黨的“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使共產黨員被迫辭去他們擔任的國民黨中央部長等職。蔣介石先后攫取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軍人部長以及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的領導大權。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會議通過“出師北伐,以掃除軍閥,統一全國”的議案。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當北伐在共產黨的積極合作與參加下取得很大勝利時,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進行反共清黨活動,鎮壓共產黨人和工農進步力量,打擊和排斥國民黨左翼,并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同年7月15日汪精衛追隨蔣介石在武漢實行“分共”,破壞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共產黨人與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翼發表聲明,退出國民黨中央,由此,國共合作破裂,北伐大革命失敗。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背叛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已不再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而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此后,國民黨在全國建立起一黨專政的統治。當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領導集團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集中兵力“圍剿”紅軍。1935年11月12日~23日國民黨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表示調整內外政策,保持領土主權完整。但蔣介石仍企圖消滅經過長征到達陜北的紅軍。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經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努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共同抗日。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和共產黨重新合作的方針。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先后進行了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大規模的對日戰役和會戰,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日軍的攻勢。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1940年3月成立偽國民政府。蔣介石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黨也轉向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連續發動3次反共高潮……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刻,1945年5月5日~21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堅持獨裁、準備內戰的路線和政策。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為實現國內和平,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重慶談判,簽訂《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通過《和平建國綱領》以及政府改組等協議。7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悍然撕毀《雙十協定》、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1947年3月在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蔣介石宣布國共關系破裂,要與中國共產黨斗爭到底。7月國民政府頒布“總動員令”,宣布進入“戡亂階段”,集中力量全面反共。經過3年內戰,國民黨潰敗,南京國民政府滅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結束了蔣介石、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
我們看國民黨在大陸敗亡的過程,實質就是背叛人民利益所致。當一個政黨淪為僅只是代表極少數人利益的時候,其實也就是走上自絕自滅命運的開始。當初面對尚處于初建時期的中共組織,他們應該明白中共雖然力量還是幼小時期,但解放普天下勞苦大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先進理念無疑會激發喚起人民心中追求自由、民主、社會公平的希望之火,會逐漸聚攏更多的革命洪流,會日益強大發展下去。所以國民黨曾采用“寧肯錯殺三千,不肯放過一個”的血腥恐怖政策。但即使這樣血淋淋揮起的屠刀也并不曾嚇到中國人民,更不會使中共停止發展與強大的步伐。最終,曾經有著美援并擁有幾百萬軍隊的國民黨政權,還是慘敗逃亡了。與其說它是敗于于中共之手,準確意義上講還是敗于日益覺醒并不屈抗爭的中國人民之手。
無可否認,國民黨的奉行的三民主義,曾有過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譬如:
舊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它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但它沒有意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華民族獨立的最大障礙,沒有明確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權主義:建立民國。這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但所謂民國實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說明孫中山顧及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立場上,反對沒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徹底的一個土地革命綱領。
舊三民主義的提出背景:
清政府統治日益腐敗,政治上民族危機加深,各種救國方案先后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以美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作為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并用以指導了辛亥革命的實踐,此還與孫中山的思想轉變有關(1849上書李鴻章失敗)。但實踐證明并未能真正給中國社會指明出路。
舊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它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但它沒有意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華民族獨立的最大障礙,沒有明確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權主義:建立民國。這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國實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說明孫中山顧及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立場上,反對沒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徹底的個土地革命綱領。
舊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
舊三民主義的思想集中代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孫中山還以舊三民主義思想為指導,制定頒發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但在后來,隨著形勢發展,舊三民主義已無法滿足社會各界人民的現實利益訴求,也無法適應時代前行的腳步。所以,在中共的幫助下,又確定了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單方面稱為孫中山生前對其“三民主義”思想作出的最后一個版本的修正,是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和依靠農工的思想的體現。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國國民黨聯合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加之孫先生逝世后兩黨交惡,所以兩黨對此存在著截然相反的說法,并且爭議保持至今。
與三民主義相比,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提出具體反帝斗爭要求,認清了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及關系、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危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內容演變成排滿興漢→反滿貴族→明確反帝斗爭。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強調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強調它的人民性、群眾性。“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這樣將資產階級民權政治與反帝民族主義斗爭相結合,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和飛躍。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中國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更新解釋了“平均地權”,提出了新的方針。“農民之缺乏土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確反對封建剝削。“節制資本”,“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實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路、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工人之失業者,國家當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如此,就使民生主義和扶助農工政策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推動國民大革命。總之,新三民主義有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并且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結合起來,民權為“平民所共有”和“節制資本”的口號,這表明對三民主義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態度。“反對帝國主義”和“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使它有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內容。盡管它斗爭的徹底性、革命最終目標、指導思想同無產階級不同,與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還有著本質區別,但它與民主革命綱領的各種原則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但孫中山身后的國民黨,卻完全否定了新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此也是由其代表的階級利益所決定。新舊三民主義之分就使得它暴露出其利令智昏頑固堅持以極少數人利益為行政理念的真實嘴臉。雖然是,這副嘴臉曾經極其兇殘無比,也具一定的蠱惑性,但其反人民的本質卻使得它為人民無情所拋棄。所以,一個政黨能否保持強大生命力,不是聽其怎樣說,更關鍵要看是怎樣做,為誰而做。如果嘴上一套,但實際執行卻是另一套,或是根本無視不承認人民利益,只以少數人利益為先,無論其一時的有多么貌似強大而不可戰勝,都無法挽回最終失敗的命運。
我們今天反思國民黨統治在大陸的失敗,曾有許多人堅持是腐敗導致。其實腐敗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但還不是決定因素。最關鍵還是政治腐敗。腐敗可有政治腐敗與權力腐敗之分,但與權力腐敗相比,政治腐敗卻有更為致命之因。如果政治路線對頭,權力腐敗還可以通過完善社會監督機制以及加大懲腐反腐力度來得以清除。但如果政治腐敗,如果其統治不得人心,即使再清廉的政府機構也無法保持其生命力長久維持下去。
從中共建立組織至取得政權,從成立之初的幾十個人到擁有幾百萬黨員幾百萬人民軍隊再至不可戰勝,中共的每一步發展足跡都無不浸透著人民矢志不移的堅定追隨與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與生命付出。因為有走社會主義道路共同富裕的堅定承諾,這就是中國人民當初用生命付出、堅定追隨投下中共神圣一票的的最堅定原因。有必要提醒的是,無論怎樣的改革發展,怎樣的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怎樣的被強大被崛起,如果離開背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果所謂發展成果不是由最廣大人民享用,如果其僅是發展了極少數人利益,造成社會重新出現日益差距拉大的貧富兩極分化,導致由此而愈演愈烈的矛盾積累,那么,無論曾經怎樣的政治表演,怎樣假惺惺的鱷魚眼淚,怎樣的先進理念,與世界接鬼,再或是企圖通過調整社會二次、三次分配來緩解矛盾積累,但對決定社會分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歸誰所有卻不去觸及不愿觸及甚至是不敢觸及,那么,無論怎樣的“理論”、“科學發展”,或是將河蟹維穩進行的再不遺余力與徹底,其結局都決不容樂觀。最終都將無法挽回人民遠去的腳步。
而一個失去民心、背叛人民的政黨組織,任是怎樣不遺余力地堅持維穩河蟹,國民黨敗亡大陸的下場無疑足以引為前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