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官員指出,“須破除人民幸福是黨和政府恩賜的錯誤認識”(簡稱:恩賜論)。一些網民深受感動,認為這體現了民主思想,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其實,換一種說法,大家就明白了此話的含義:你是站在黨的立場上,是站在群眾的立場上?
按照“恩賜論”的邏輯,也“必須破除人民的苦難是黨和政府政策失誤造成的錯誤認識”。這應該說這是一個偽問題,內置的前提是: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是分離的,是對立統一的。
那么,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
《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憲法》規定: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因此,可以說,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標準的說法是,黨和人民群眾是血肉聯系的。理論上說,中國不存在一個獨立于人民群眾的官僚階級或階層。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關系是民主與集中的關系,黨和政府民主以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集中以執行人民群眾的意志。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比較容易,而在建設時期,官員們有了人民賦與的權利,為了自身利益,存在脫離群眾的傾向。在實踐中就存在著代表黨還是代表群眾的分野(這里的黨實際是官員自身利益的代名詞)。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對黨和政府的考驗。還需不需要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如果不需要了,就必須進行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承認黨和政府自身的利益(即得利益)。
實際上,毛澤東晚年發動文革,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關系問題。革命成功了,如何繼續保持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防止出現代表自身利益的官僚階級,只能依靠大眾民主。這也是文革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鄧小平也曾指出,如果改革開放出現了資產階級,改革就走上了邪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現了一個代表自身利益官僚階級,脫離了人民群眾,所以人民群眾決不會站出來捍衛這樣的黨和政府。正因為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使得西方對中國的和平演變歸于失敗。
當前,人民群眾的要求是走共同富裕之路,如果這位官員在指出錯誤的“恩賜論”的同時,再加上一句話:人民幸福是人民群眾和黨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就不會對“恩賜論”產生歧義。更能拉近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魚水關系。如果將共同富裕做為黨和政府的工作目標,更能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加快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只有將人民的要求做為自己前進的旗幟,與人民的同甘苦共患難的官員,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