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沒有明令禁就可為的思想是既不知有道,也不知有德
我說:“法律沒有明令禁就可為的思想是在公開挑戰道德。”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人的生活中法律明令禁止的僅是給人的行為準則畫的不可逾越的紅線。是人行為規范的最低標準。人們總好說現在是道德淪喪的時代。究竟什么是道德淪喪的原因呢?依我看就是這種 法律沒有明令禁就可為的思想。"法律沒有明令禁就可為"提出這個說法的人是既不知有道,也不知有德呢?還是根本忘了道德呢? "法律沒有明令禁就可為"的思想還是要完全拋棄道德呢?一個人的行為準則一旦拋棄道德約束能不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嗎?
有個說法叫:“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我認為這個說法也不正確。為什么?決心和勇氣本身就是連在一起的。反過來說沒有勇氣也下不了決心。所以說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進行改革”實際上就是從一個點上畫出一條線,體現不出改革的方向性。心歪了改革的方向也跑偏了。因為我們所說的改革不是任何人的私事,而是涉及眾人利益.國家利益的大事,所以改革必須是從公心出發的,有公心才有公道。“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自己,站在家庭的立場看家庭,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看國家。這也符合現代系統論的觀點。只不過中國的整體論思想比西方造了兩千年。所說的公心就必然是站在天下人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改革是一個利益的調整與分配。怎樣調整的合理,分的公平?就是改革者不能先站在自身利益上,打好自己的小算盤。從自私自利出發,先打好自己小算盤的改革必然是損人利己的改革。如人為改出一個不平等的退休雙軌制。
現代辯證法的思想認為 事物的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內因起決定作用。作為改革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現在的改革者口口聲聲有人阻擋改革,把改革說的困難重重,說改革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究竟誰阻擋改革的路呢?從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看,不難看出改革難在改革者自身。說這些話的改革者自身思想有問題。只有象考慮自己的事情一樣考慮大家的事情,想考慮自身的事情一樣考慮天下人人的事情,照顧好天下人人的利益,如此才能承擔起改革的重任,把改革這件事辦好。怎么能把天下人人的事情托付給一個自私自利著呢?即使交給了他,他也辦不好。
攜貪私之心不可以為政事。人類初期是大小的族群和部落生活。“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天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這就是政治出現的必然原因。“有人者出,不以一己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這就是政治的必然要求。
為什么說改革只有一更大的公心和勇氣推進才能成功呢?因為改革就是一個發展中的利益調整。眼下有個說法叫把蛋糕做大,才能保證公平分配。但是資源有限,蛋糕能做多大才能公平分配?其實公平從來不是個絕對概念,而是個相對概念。即是說,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公平標準。也就是說分蛋糕,不論大與小,都存在公平分配的問題。所以說少了公心的改革不僅不能實現公平的改革和利益分配,而且會跑偏。而只有從公心出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正所謂:“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改革的成功是目的.目標,所以說 改革只有一更大的公心和勇氣推進才能成功。
中國人把世界的運動變化叫做易,把世界的變化規律叫做道。什么是道?怎樣理解認識道?道學說亦同于矛盾學說。是借物而喻理。古人把宏觀世界的運動變化如日月之運行規律叫做天道。把身邊自然界(土地上)的運動變化叫做地道。把人世的變化規律叫做人道。物壯責老是謂不道。所說中國社會正加速走向潰敗正是因為不道,不德。
中國今天道德問題主要是失道后導致的失德問題。有道是:以道御人,人皆有道。以德御人,人皆有德。而只講以法御人,此時人皆無道又無德,人們都自私自利,想著法的鉆法律的空子,連執法者都忘了公道正義而不守法。
今天很多人認為道德滑坡是南京的那個徐老太案例造成的。但我認為根本問題還是三十年來中國自私自利的“精英”的作為造成的。正是這些主張人性自私論,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主流精英”造成了道德滑坡。而南京的徐老太僅是道德滑坡結的一個果兒而矣。今天中國的誠信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商業欺詐.制假售假等。而是共同富裕問題。共同富裕才是今天中國最重點突出的誠信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三十年前在改開初期就有一個全民公認的發展承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為什么會有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說就還要從建國前后開始。 六十多年前一群有革命理想的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浴血奮戰,目的就是建立人民共同的國家。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人民自己的國家。假使六十年前共產黨人說——新中國建立還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人民會用獨輪車支前,打敗蔣介石嗎?不會。那時的目標就是共同富裕。
我們是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所以改革必須遵道.崇德.守法。中國有句古語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怎么講呢?就是做事情要有自己堅持的一定原則,不能朝三暮四 。比如對待社會主義法制的問題上不能像件衣服用得著的時候就穿出來招搖一下。用不著的時候就扔到一邊。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憲法是立國之本。所以改革者就沒有超越法律.尤其是憲法的改革特權。
改革開放以來提倡大膽的試,大膽的闖的開拓精神。這本來也是好事,但好事為什么沒有好的結果呢?就是因為所謂大膽去闖的精神必須處于公道之心。以公心才能謀公道,而以私心的膽大妄為就必然是無道無德不仁不義行徑。道德淪喪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從人類的發展看就是一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而后法的過程。早于人類文化初生的蒙昧時代,無所謂道德文化的說教去規制約束人的行為,人類行的的是自然之道。美之為美斯惡矣。有了道德文化的約束的時代正是人類自律的時代。而一個依靠人類自律已經不能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時候,才出現了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形象為自然規律的道是自然界無處不在的。而法律呢?作為人為主動設計的人的行為準則則是疏而有失。法律條文本身不可能規制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說法律是粗線條的,而人類道德是廣彌的。在人類生活中道德是法律存在的基礎。任何法律都不能去挑戰道德的底線。
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個人在生活。對個人來講,與其說是獨立的,不如說是自立的更恰當。怎樣處理人們之間的關系?中國人提出仁義思想。即孔子總結的立人之道曰仁義。中國古人借物而喻理,把宇宙的自然規律稱為天道。把地球上的自然規律稱為地道。又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自然之道在于誠,誠則有實。自然生長規律是如此,誠才有結果。一個人要取信于人就要誠而且實。但有人不懂取信之道在于誠。心口不一,花言巧語。這樣的人用什么為自己辯解呢?言說自己具有不被別人理解的獨立人格。有的成語叫南轅北轍。事有本末,物有始終。自己把車開到逆行道上來,不想走事物發展的順道,而走事物發展的逆道。比如要實現公平正義必須要走公平正義的道路,逆公平正義的道路是不能得到公平正義的。逆公平正義的方法是為悖理悖德的方法。
而提出法律沒有明令禁就可為的說法就是在蔑視道德的存在,助長任意妄為。君子尊道而崇德,小人行險以僥幸。在這個世界上你和誰過不去都可以,但是你別和道過不去。這個如西方人所說——上帝要讓誰滅亡,就讓誰瘋狂一樣。你和道過不去就是要走投無路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