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孫中山上書李鴻章作用何在?
鴻鵠在天
大家都知道,身為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在他翩翩少年是對于同時漢族的權臣李鴻章寄予無限的希望 。
1894年,正在廣州行醫的他,終將想法付諸于“醫國”的行動。這年初他回到家鄉,草擬《上李鴻章書》,并謀劃北上天津投書,以實現“實行中央革命”的理想。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1935年)中解釋了孫欲上書的原因:“孫先生所以要上李鴻章書,就因為李鴻章在當時算為識時務之大員,如果能夠聽他的話,辦起來,也未嘗不可挽救當時的中國。”孫中山持盛宙懷致盛宣懷信(魏恒信函已裝入此信封內)及鄭觀應致盛宣懷信,到達天津,并通過羅豐祿、徐秋畦兩人上書于李鴻章。馮自由在《中國革命運動二十六年組織史》中說:“孫總理偕陸皓東于是年夏間行抵天津,寄寓法國租界佛滿樓客棧。首持港滬友人介函訪直督幕僚羅豐祿、徐秋畦等,道達上書意見。羅、徐均允相機協助。旋將上李鴻章書投遞”。不管通過什么門徑,孫中山上書無獲而終。他未獲李鴻章接見,書中主張亦未被理睬(引自為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做了些什么?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10/11/c_122141036.htm}
孫中山的上書失敗,告訴了孫中山——只有革命這一條路了,于是他就百折不撓。他成功了,但是他依然無法戰勝舊的官僚體制,那些有著眾多竊國利益入私囊的文官武將,依然還是革命的敵人。
歷史從這一階段到那一階段總有個過程,在這些“總有個過程”的煎熬中,催生了無數的意志消沉者,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大材小用或者英雄無用武之地,消極地看待前途和命運;也催生了無數的革命家、活動家,他們注重實踐,他們不怕苦難,就是人死千次也要尋找真理,他們執著于光明的事業;也在這些個過程中永遠地定格了一些歷史潮流的反動者。
孫中山的出現和李鴻章的不見面,不僅僅由于官與民之間的隔閡,還由于歷史的進程需要一些人永遠地錯失相見的機會。
老城謀國的權臣哪里有時間看那么多的議案!
那是孫中山的想法很幼稚嗎,不是!不這樣,那能怎樣?只有革命?再建一套新秩序?
其實呢,變與不變,有時真的由不得哪一個個人,無論他是位高權重、才高八斗,是竊居高位、販賣私貨,還是聲色犬馬、不學無術;都要在每一天他的看似固若金湯的、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在歷史的轉盤中,突然的改變。【2012年3月4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