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位38歲的三孩媽媽在杭州某招聘會上崩潰的視頻刷屏網絡。
她手握簡歷跪求面試官:“我有十年外企管理經驗,能接受降薪40%,只要不嫌棄我生過孩子······”
評論區卻涌現刺眼留言:“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誰讓你生三個”。
這撕開了中國女性最深的傷疤——生育成本被私有化為個人原罪,而資本卻在這場剝削中全身而退。
我們先來講幾個血淚案例:被生育掏空的職場母親 。
36歲的宋敏曾是上市公司主管,生育三胎后求職800次零回復。
她的簡歷上,“2013—2024”的空白期被HR用紅筆圈出:“十年沒工作?我們更需要能加班的年輕人”。
而同樣36歲的林楠,面試官盯著她哺乳期的經歷冷笑:“生三個?你是來薅產假羊毛的吧?”
還有一些婦女遭遇“媽媽崗”騙局:善意背后的惡意——廣東某企業推出“媽媽崗”,承諾“朝九晚四不加班”,實際卻是縫紉工崗位,時薪僅9.6元。
負責人坦言:“她們要接孩子,只能接受低收入”。
更諷刺的是,這類崗位競爭比達1:273——資本連最后的體面都不愿施舍。
面對這些女性的求職困局,楊瀾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男女同休產假”。
支持者稱其為性別平等的“妙招”,反對者則質疑其混淆了生理差異與社會壓迫的本質。
若以馬克思主義視角解剖這一議題,我們會發現:楊瀾首先犯了一個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我們要追求男女平等,但絕不是追求機械的平等,絕不是追求無視生理差別的平等。產假制度背后的性別矛盾,實則是階級矛盾在家庭領域的具體投射。
女性因生育承擔身體損耗,這是我們需要照顧的客觀生理事實。但資本將這一事實異化為“生育懲罰”——企業因產假成本排斥女性勞動者,本質是將人口再生產的成本轉嫁給無產階級家庭。
當楊瀾在女性論壇提議“男性應享受同等產假”時,她不去為女性因生育而受到職場歧視去發聲,不去抨擊既得利益者,不去批評資本,不去批評權貴,而只愿意抽象地提出“男性”要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這種挑撥離間的話,真是惡心!
要知道,當今職場不僅歧視女性,同樣壓榨男性,宋敏在失業的同時,她丈夫的公司連法定陪產假都克扣,談何“同等”?
這恰是資本最擅長的魔術:將階級矛盾轉化為性別戰爭。
2023年《中國職場女性生存現狀白皮書》顯示,育齡女性簡歷回復率比同齡男性低43%,而所謂“男性產假”在實踐中的落實率不足5%。
當兩個被996壓榨的勞動者為“誰該半夜起來喂奶”爭執時,沒人質問為什么企業能公然違反《勞動法》第62條規定的98天產假。
廣東某電子廠老板的醉話道破天機:“招個25歲未婚女的,等于埋了顆定時炸彈。”
在他們眼中,女性子宮不是孕育生命的圣殿,而是需要計算折舊率的固定資產。資本用紅筆圈出的何止是簡歷空白期?那是整個社會對再生產勞動的徹底否定。
“我們到底做錯了什么?”林楠的指甲掐進掌心。
生育三個健康的孩子,在農業文明時代值得立牌坊的功績,在2024年的職場卻成了洗不凈的污點。
柜臺電視機里,某知名女企業家正侃侃而談“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她身后滾動播放著公司因克扣產假津貼被處罰的新聞。
宋敏突然意識到,她們對抗的不是性別差異,而是將人類再生產勞動徹底異化的系統!
當楊瀾們鼓吹“讓男人也休產假”時,真正的議題應該是:為什么我們的社會讓98天產假都成了企業眼里的“羊毛”?為什么憲法第48條規定的男女平等勞動權,在資本面前脆弱如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