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上,看到了這樣的帖子:《改革開放前搞了二十年的大集體?為什么搞不好我國的農業?》(今日頭條:2025-02-20 14:35·自在)。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問作者:誰告訴你二十年大集體沒有搞好農業?
作者說:
“在我看來,成功不僅僅需要努力,還需要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比如,我曾親身經歷過那個大集體的時代,那時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被綁在一起的馬車,盡管大家都拼命地拉,但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么搞不好我國的農業?
回溯歷史,大集體時代,我國試圖通過大規模的集體化來推動農業的發展。然而,這種模式如同將一群羊擠進了一個小小的圍欄里,不僅限制了它們的自由,還讓它們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每個人都在為集體的利益工作,但卻忽略了個體的需求和利益。這樣的做法就像是強迫每個人去吃同一道菜,卻不考慮每個人的口味和營養需求。”
作者既然是親身經歷那個大集體時代,應該知道大集體時代,農村一對夫婦兩個勞動力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負擔四、五個孩子的家庭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吧?也就是說,在大集體時代的社員們,他們的發展是一家變成二、三家,三、四家是普遍的情況吧?
集體經濟使普通勞動者能夠一家變成二、三家、三、四家這是不是老百姓的自我發展能力強大的體現?在中國歷史上,在大集體之前,老百姓有過這樣強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嗎?在大集體之后,老百姓有這樣強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嗎?
從大數據看,從1956年的高級社開始到1983年的人民公社為止,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時期的人口從6.28億增加到10.30億,凈增加了4個億,以6、7億的人口基數,每年平均增加1500萬左右的人口,這也從宏觀上說明了當時老百姓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之強。
而且,大集體經濟時期的我國人口增長能力之強,也不僅僅表現在人口數量的增長上,更重要地表現在人口質量的提高上: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在農村的廣泛普及,我國新生兒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了;我國成年人的非正常死亡率大幅降低了;而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體制在農村的廣泛普及,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也大幅提高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供給的增加,我國人口的人均壽命大幅提高了。
由此可見,以人民公社為形式的集體經濟使我國老百姓取得了前所未有生存和發展能力。
從公元前的221年的秦皇朝建立起到建國前的1949年建國為止,我國農民的個體經營方式已經存在了2170年,按照作者的邏輯,這么長的時間農民都是自由的,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應該很強,但為什么只是到了人民公社之后,糧食畝產才從二、三百斤增長到千斤之上?為什么到了人民公社之后,才能建設那么多的農田水利工程,才實現了農業生產水利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呢?為什么只是農村廣泛建立了集體經濟的二十幾年時間,才出現了人口增長63%的景象?
二十多年的農村集體經濟時期,從農民的家庭角度看,大多數家庭都有三、五個孩子,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家變成二、三家甚至三、四家;老百姓是不斷走向興旺的;
二十多年的農村集體經濟時期,從農業生產發展的情況看,先后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電力化,農業生產的水利化、農田種植和管理的科學化的階段性轉變,并開始了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也就是說,正是大集體使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從原始農業到現代化的農業的根本轉變;我國人均糧食擁有量在1959年雖252公斤,到1979年是340公斤,20多年間增長了88公斤,而這種增長是在增加了3億多人口基數之上的;糧食畝產也由最初的二、三百斤增加到千斤以上。
二十多年的農村集體經濟時期,我國農業從原始種植狀態向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轉變,使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長;這使我國農業生產能力日益增強,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多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同時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使農民的家庭從一家變成為二、三家、三、四家,從而使老百姓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大幅提高;同時,我國的集體經濟為國家提供了資金積累、人員等各方面的支持,使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轉變為世界上第六工業強國。這表明大集體的存在使我國農民、農業和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增強和超常發展,使我國快速實現了工業化的目標,這無論是從老百姓自身的發展能力看,還是從形成老百姓生存和發展的大環境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知道作者從哪里看到了“讓它們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作者認為“回溯歷史,大集體時代,我國試圖通過大規模的集體化來推動農業的發展。然而,這種模式如同將一群羊擠進了一個小小的圍欄里,不僅限制了它們的自由,還讓它們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卻不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以能夠戰勝小農的生產方式,恰恰是因為從一開始的工場手工業由于采用分工基礎上的協作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更高的社會生產力。作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戰勝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過程的歷史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完全不懂得,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我國存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農耕生產方式相較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工場手工業算起)已經落后了四、五百年的時間。
相對于個體生產的生產力、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集體生產力本質上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原始的、以個體經營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力要發展成為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其最基本的途徑就是組織起來,進行企業化的經營。人民公社體制的集體經濟形成恰恰適應了這種需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區別,不是機器大生產的工廠形式與農民個體生產方式的區別,而是從工場手工業與農民個體生產方式的區別開始的。這是現代生產力的最初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十一章)中分析了它的特點和優勢。馬克思說明了:協作是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從活勞動來看,協作使個人勞動取得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從死勞動看,協作可以節省生產資料。除此以外,1,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集體力,這種集體力,大大超過了許多單個個人勞動能力的總和,它使單個人無法完成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2,協作使許多人勞動,由于競爭心和精神振奮,提高了每個人的工作效率;3,協作使許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適應了生產過程整體性的需要,縮短了生產時間;4,協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緊迫的任務;5,協作可以在很大空間內同時進行勞動,可以適應大型工程的需要并節約生產費用等等。協作基礎上形成的集體形式的生產力,或者說現代生產力,打破了個人局限,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用馬克思的話說,“和同樣數量的單干的個人工作日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農業生產從原始種植狀態到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從畝產三、四百斤提高到畝產千斤以上,是需要從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多個方面作出改變。在這其中,土、肥、水、種是最基本的條件。中國是世界上大農業區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側,氣流是從西向東流動的。這就形成中國與歐洲不同的氣候特性。中國屬于大陸季風氣候。主要由西南暖濕氣流和西北冷空氣團兩個氣流控制的。冬季主要受西北冷空氣控制,夏季主要受西南氣流控制。西南暖濕氣流強了,降水就會在黃淮流域長期停滯,造成華北華中澇災。西北冷空氣強了,降水就會長期壓在長江以南地區,形成嚴重澇災,同時北方發生旱災機會就高。這是中國比較特殊的氣候特點,使得中國農業自然災害頻繁而且嚴重。數千年來,中國人的“水利事業”,更多的是與如何避免水“害”有關而不是獲得水“利”。雖然西高東低的地形具備形成自流灌溉系統的條件,但中國古代自秦漢在四川盆地修建了都江堰灌溉系統和關中盆地的鄭國渠灌溉系統,整個華中華北再都沒有像樣的灌溉系統形成。
人民公社集體經濟,正是因為形成了一種以協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力,首先使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電力化和水利化的改變。而這種電力化和水利化是我國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轉變的基本前提。電力化為農業生產的水利化創造了條件,而人民公社農業生產大量的水利基本工程建設為我國農業生產應對惡劣的氣候條件,形成灌溉系統,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創造了條件。有了農業生產的水利化,再加上良種的研究和推廣,化肥的擴大使用和農藥的普及,隨著農田種植和管理的科學化,我國農業生產的狀況才有了根本的轉變。正是有了這種轉變,后來的分戶單干才有了客觀條件。
以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為基本形式的集體經濟,不僅使我國原始種植的農業生產快速向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從根本上形成了我國農民自我發展的強大能力,而且還為我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天高任鳥飛的前提是你先要有高的天。同樣的道理,人的自由是你先得有能夠自由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改造以前的1952年,朝鮮戰爭接近尾聲,剿匪工作基本完成,國內社會安定,人口增長迅速。“人口眾多且快速增長”、“一窮二白”是當時中國的基本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農業,解決吃飯問題,積累資金,盡快實現工業化就是我國最重要的事項。在農業原始種植狀態尚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在我國工業尚沒有發展的情況下,不知道作者的所謂自由又是什么?在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讓農民到哪里去自由?在吃飯都成問題的情況下,難道發展農業不是體現農民利益要求的適合做法?在農業發展需要總體勞動力的情況下建立集體經濟體制難道沒有體現勞動者的個人利益和長遠利益?
在對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看法上,許多人不是從建國后我國當時的環境條件出發,反而是把現在的場景代入那個時代來爭論集體經濟的優劣,實在是荒唐之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