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網上一些人,完全罔顧歷史,他們把前30年說得一無是處,當成“貧窮”的代名詞,要么就是說30年“吃不飽,穿不暖”,要么就是不承認前30年打下的堅實基礎,在基礎問題上采取狡辯的態度,一下說是五千年的基礎,一下又說都是改開的成就,總之,這些人就是要把前30年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特別是那個胡盤道,竟然給前30年打負90分,卑鄙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了,看到這些言論,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必須將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的下一代,不能讓那些人的胡說八道以訛傳訛,貽誤后人。
我們先以具體數據來說明問題,新中國從1949年10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在這之前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爭洗劫,西方列強的強取豪奪,國內軍閥混戰等曠日持久的災難,以及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神州大地滿目瘡痍,處處一窮二白。那么,新中國在這樣的基礎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單?根據有關資料,我們除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3年,以1952年為基數,到1978年,即改革開放前的時間,一共26年,我們先看看新中國這26年的國民經濟成績單。
人口:1952年是57482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6259萬人,增長了67.45%;
勞動者人數:1952年是20729萬人,到1978年增長到40152萬人,增長了93.7%;
社會總產值:1952年是1015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6846億元,增長了5.745倍;
工農業總產值:1952年是810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5634億元,增長了5.96倍;
國民收入:1952年是589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3010億元,增長了4.11倍;
農業總產值:1952年是461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1397億元,增長了2.03倍;
糧食產量:1952年是16392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30477萬噸,增長了85.93%;
棉花產量:1952年是130.4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216.7萬噸,增長了66.2%;
油料產量:1952年是419.3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521.8萬噸,增長了24.44%;
肉類產量:1952年是338.5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856.3萬噸,增長了1.53倍;
水產品產量:1952年是167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466萬噸,增長了1.79倍;
水果:1952年是244.3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657萬噸,增長了1.69倍;
工業總產值:1953年是349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4237億元,增長了11.14倍;
輕工業:1952年是225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1826億元,增長了近7.12倍;
重工業:1952年是124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2411億元,增長了18.44倍;
布匹:1952年是38.3億米,到1978年增長到110.3億米,增長了1.88倍;
原煤:1952年是0.66億噸,到1978年增長到6.18億噸,增長了8.36倍;
發電量:1952年是73億千瓦時,到1978年增長到2566億千瓦時,增長了34.15倍;
鋼產量:1952年是135萬噸,到1978年增長到3178萬噸,增長了22.54倍;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52年是43.56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668.72億元,增長了14.35倍;
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52年是276.8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1558.6億元,增長了4.63倍;
外貿進出口總額:1952年是19.4億美元,到1978年增長到206.4億美元,增長了9.64倍;
財政總收入:1952年是183.7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1121.1億元,增長了5.1倍;
財政支出:1952年是176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1111.0億元,增長了5.31倍;
零售物價總指數:1952年為100,到1978年增長到121.6,增長了21.6%;
全民所有制工資總額:1952年是68億元,到1978年增長到569億元,增長了7.37倍;
全民所有制職工年平均工資:1952年是445元,到1978年增長到615元,38.2%;
這都是鐵錚錚的數據,這些國民經濟的成績單哪一個方面不都是非常耀眼的數據?雖然取得了歷史以來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同現在比當然不能相比,一是說明當年國家底子薄弱,二是社會是發展的,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一個地方一成不變。現在好于過去是正常現象,也是必然的。同時,也正是有了新中國的這些努力,才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只要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印度當年和我國同期相比,不少方面都要略好于我們,但是,為什么現在印度落后于我國,印度也搞了改革開放,為什么印度現在的發展不如我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在前30年注重了各方面基礎的全面發展,包括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等各個領域。由于我們有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所以,才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速度。
說到增長速度,有人甚至還不服氣,說那個時候基數低,所以增長幅度高。那么我們舉一個例子,如電力,從1952年到1978年增長了34倍多,再從1979年再算26年,到2004年,發電量增長了7.8倍,這其實已經是很高了。再來看民國時期的發電量從1928年到1949年才增長了6.98倍,那個時候的基數不是更低嗎?從這個發電量的增長速度就可以看出新中國的前30年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我們在短短20幾年里就將一個工業幾乎為零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改變成了一個以現代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大國,你們憑什么否定那個年代的經濟增長速度呢?
再說有些人說的所謂五千年的基礎,或者說是改革開放的結果,那么我們僅從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幾個關鍵指標來看看,比如鋼鐵、發電量、石油,這是影響國家工業化發展不可或缺必需品,五千年前有嗎?如果新中國的前30年,沒有鋼鐵、發電量20多倍、30多倍的增長速度,還有石油更不用說了,石油在建國前一直被外國人視為“貧油國”,是新中國才徹底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基本實現了自給。沒有這些改革開放拿什么來搞工業化?我們就先不說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一點,這樣的事實也否定得了嗎?還有農業的水利,新中國的20幾年修建的八萬多座水庫,比中國幾千年來水利工程的總和還要多,中國農民歷史上都是靠天吃飯,能說這八萬多座的水庫是五千年的基礎,或者說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嗎?
以發展的歷史唯物史觀來看,了解歷史的人都清楚,七十年代,大多數地區基本用上了電,從而電燈取代了蠟燭和煤油燈,一些地方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作業,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火車,中國開始步入繁榮昌盛的現代工業化時代。改革開放以后的高樓林立,智能電器代替了普通電器,手機計算機代替了電話算盤,汽車代替了自行車,電力機車代替了蒸汽機車,高鐵誕生,飛機普及,機器人,流水線生產,智能機械生產等等,都離不開鋼鐵、石油和電力,鋼鐵、石油和電力帶動了許多其他行業的發展,這些,都不能否定前三十年鋼鐵、石油和電力發展的基礎作用,沒有鋼鐵和電力工業,一切先進工業都只是一句空話。
農業方面有人根本就不用腦子想問題,開口閉口分田單干吃飽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都是單干,為什么沒有吃飽飯?新中國以后分田單干就吃飽飯了,分田單干就這么靈念嗎?怎么就不想想沒有水,靠天吃飯能吃飽飯嗎?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八萬多座水庫不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嗎?沒有優良農作物品種、化肥,糧食能增產嗎?七十年代中期引進的化肥生產設備,以及七十年代中后期陸續完成的農作物優良品種的培育,這些不都是前30年奮斗的結果嗎?只能說分田單干碰到了剛好在水利、化肥、種子等方面基本完成時,分田單干了,碰到了這個時間節點的機遇。
建國時毛主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就是新中國剛建立時的基礎,然而,新中國在毛主席領導下的20幾年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勒緊褲腰帶,在短短的20幾年時間里,就建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汽車、火車、拖拉機、飛機、坦克、大炮、化肥、農藥、優良農作物品種都搞出來了。這些都為以后的國家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人怎么就不想想,建國前的中國是一片戰爭廢墟,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國,新中國在建立后的20幾年時間里,在聯合國工業門類分類目錄中,中國是唯一一個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小類中的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高居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國,強大而完備的工業體系,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大底氣,更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挑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支撐。沒有工業化,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地位,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難道是想抹掉就抹掉得了的嗎?因此,不能不說,那些公開否定前三十年成就的人實際上就是胡說八道,特別是胡盤道竟然還打負90分,可見這種人喪心病狂到了何等程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