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西方國家比起來,中國算是具有比較好的輿論環境,最起碼人們能夠把自己的心里話講出來。這一點,讓我感到非常驕傲。
這不,就有人言之鑿鑿地說,偉人“建國有功,治國無能”。當然,他們也會羅列一些“證據”:前三十年,人民沒有吃飽飯,后四十年,人民吃飽飯且能吃上肉。
毋庸諱言,這是邏輯上的一種比較法。諸如,在一個班里上課,一個學生得了100分,另一個學生得了10分。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得了10分的學生是一個差生。
但是,還有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比較。譬如一個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得了個雙100分,家長以此斷定自家孩子前程無量;而到了五年級,各科平均只得了80分,家長以此斷定孩子退步了,或者老師水平不行。
所以,評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能離開對應的歷史時空。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處于一個怎樣的國際和國內環境,撇開當時的實際情況,生硬地和現在做一個僵化的對比,一則沒有實際意義,二則在邏輯上很荒謬。
首先,兩個起點底子的對比。新中國成立時,是在打敗蔣介石集團,在一片廢墟上建立的人民政權,而之前的中國,經歷了自鴉片戰爭起來,世界列強欺凌盤剝了一百多年,又經歷了軍閥混戰,日寇侵略,更加上蔣介石集團在美國資助下發動的規模宏大的國內戰爭。
1949年的新中國,經濟瀕于崩潰,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蔣介石逃往臺灣時,把僅存的黃金白銀悉數卷走,整個金融系統陷入癱瘓。而美帝國主義又強加給中國一個朝鮮戰爭,讓我們以全國之力,打了三年惡仗。新中國經濟真正的開端,是從抗美援朝戰爭結束開始的。
后四十年,是在怎樣的基礎上開始的?經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建立了一個完整工業門類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超過了農業產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國。
農業上,建成了八萬多座水庫,整治了黃河、淮河、海河等多次發生水患的水系,保證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籌建了一系列大型化肥廠和先進的良種培育基地,為糧食增產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第二,兩個時期內外環境的對比。新中國成立時,國內還有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殘余,他們嘯聚山林,屠殺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破壞工農業生產,嚴重干擾新中國人民政權的穩定。
1950年,美帝國主義又悍然入侵朝鮮,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面對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我們出兵,可能會遭致慘敗,喪失政權;不出兵,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會時刻受到威脅,而且國家將來會面臨長期的地緣政治威脅。
50年代末,美西方又攛掇印度,在我西藏地區挑起戰爭,我國被迫進行“對印自衛還擊戰”。此后又遭到美國和蘇聯兩個核大國的核訛詐,我們被迫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進行“兩彈一星”的研究。
偉人在世的時候,與美國緩和了關系,減輕了中國的地緣政治壓力,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乃至為后來的中國加入WTO奠定了基礎。同時,中蘇關系也趨于緩和,更加上蘇聯解體,世界進入“一超多強”狀態,給中國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三,兩個起點勞動者文化素養的對比。解放初期,全國90%以上的勞動人口是文盲,更談不上專業技術水平。那時候,小學畢業就可以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初中畢業還比較稀缺。解放后很長一段時間,政府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掃盲”。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參加空軍飛行員的門檻之一,就是認識一部分漢字。參加錢學森和鄧稼先“兩彈一星”團隊的,很多是剛剛畢業的初中生,他們中很多還不知道原子核是什么,分子結構是什么。之所以前三十年能干出巨大成就,跟那一代人艱苦奮斗的集體主義精神有著重要的關系。
改開之初,新中國已經培養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基本上能滿足當時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實際需求。更加上三十年的積累,中國已經擁有比較雄厚的工業生產的物質基礎,這為后來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里捎帶說一點。有人一直念叨說,十年內停止高考,耽誤和浪費了人才,這個判斷是錯誤的。沒有使用高考選拔人才,但又換了一種思路選拔,當時叫做“工農兵學員”,他們中不乏大人才,后來很多科學家和作家,都是那個時代選拔出來的。
第四,兩個時期歷史使命的對比。新中國前二十多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人民群眾憑著一股愛國主義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創造了一系列偉大的歷史奇跡。即使是沒有工業化,沒有兩彈一星,沒有紅旗渠,人民政府能帶領人民穩固政權,穩定國家的地緣政治環境,使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就已經完成那個時代的歷史使命了。
改開之初,前三十年已經做好了堅實的基礎性工作,我們只需在這個基礎上,大干快上,建設漂亮的高樓大廈即可。有了前三十年的積累,我們還有理由不讓百姓“吃飽飯”嗎?
前三十年,穩固政權,搭建工農業發展的基礎框架,提高勞動者的基本文化素養,營造比較和緩的國際國內環境是我們的使命所在。而后四十年的使命,則是在前三十年的基礎上,利用前輩留下來的良好的大環境,奮起直追,完成中國經濟的騰飛,直至趕超世界一流的水平。
一些思維荒誕的人,硬生生拿“吃飽飯”的標準,去對比兩個不同時期的成就,就像拿一個壯漢和一個嬰兒比力氣,拿一個五年級學生和一個幼兒園小朋友比學習成績,不僅荒唐可笑,而且令人發指!
如果偉人沒有大規模地搞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沒有治理黃河、淮河等水患,沒有修建八萬座水庫,沒有修建縱橫交錯的農業水利灌渠,沒有開鑿無數的灌溉水井,沒有支持袁隆平團隊搞雜交水稻研究,沒有讓中國工業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吃飽飯”上,難道前三十年真的不能讓人民“吃飽飯”嗎?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而殘酷的現實卻是,吃上水的后人,卻怨氣沖天地牢騷道:“你們為什么不直接吃水,為什么要費時費力挖井呢?”
這些人對著“嘩嘩”抽水的水泵說:“呵,我們的時代多偉大啊,一伸手就能喝上水啦!”而對挖井的老人則惡狠狠地說:“真是無能,挖井的一個月,竟然沒讓我們喝上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