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一本關于教育的專著,一伙兒朋友傳閱。某日,一老兄高興地說:“老弟,有一個老師對你的書很感興趣,他想見見你!”我很興奮,問:“他是怎樣看當今中國教育現狀的?”朋友嘟囔道:“他說,他對當今教育現狀非常不滿,因為很長時間沒有漲工資了……”我無語。
當今中國,很多人看問題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看片面不看全面,只看自己不看全局。莫言無論走到哪里,頭上都頂著“諾獎”的光環,于艾平在網上發表文章,總喜歡在名字前面加一個前綴,似乎要是不加上“作家”二字,世上的人就不知道他啥身份。有人經常在自己的簡介上加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與莫言、于艾平是一樣的味道。
莫言提起偉人時代,總是變換各種花樣和手法,抹黑攻擊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于艾平提起偉人,通常要加上“殘暴”之類的形容詞,用大部頭的作品表達對那場“浩劫”的痛恨和憎惡。今天我就說一說,偉人被潑臟水的底層邏輯。
偉人少小離家,生他養她的父母生病臥床,思兒心切,卻不能見到自己的兒子。作為兒子,不能在父母床前盡孝,作為丈夫不能讓妻子受到足夠的庇護,作為父親不能讓兒子享受天倫之樂,但偉人心里裝著的卻是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復興,甚至人類的解放:“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環球同此涼熱!”
而青年時的莫言,正在編織著謊言:“十歲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照相”、“十五歲以前上學,都是光著屁股,女老師不敢正眼看我”、“冬天,我津津有味地啃食著學校的炭塊”、“那個人沒有死的時候,我家還沒有牛;那個人死后,我家就有了牛”。作家于艾平則正在為在“文革”中死去的父親撰寫一百多萬字的小說《原諒,但不能忘記》。
“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抓,全軍將士義憤填膺,一致要求處死雙手沾滿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對于偉人本人來說,殺死妻子、三弟和妹妹的仇人,就在自己手掌心攥著,國恨家仇,殺死蔣介石易如反掌。偉人卻以民族大義為重,經過談判釋放了蔣介石,并形成抗日統一戰線,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中年的莫言卻咬牙切齒地抹黑那個時代,仇視偉人:他對著偉人井岡山的遺物,惡狠狠地說“恨不得往他床上撒泡尿”;在小說《生死疲勞》中,塑造一個“善良的地主,被百姓活活打死”;寫到八路軍的時候,這些英勇的戰士卻都是“歪嘴斜眼”“歪瓜裂棗”;寫到北海道居民他卻情意綿綿地夸贊其“勤勞”。
張國燾數次“大清洗”,殺害大量紅軍將士,后又另立中央,分裂共產黨,其罪可謂大矣。偉人不計前嫌,在延安委以重任。1938年,張國燾借“祭拜黃帝陵”之名,投靠蔣介石。關于張國燾還在延安的妻子的處理,偉人揮揮手說:“愿意走,讓她走吧!”
偉人在世的時候,一些人手里攥著“毛主席語錄”,一句一個“萬歲”。偉人去世后,這些人立刻殺氣騰騰,編雜志,寫小說,講故事,哭訴“土地改革”殺死了“慈善家劉文彩”,亂棍打死了“善良的地主”;本來被偉人非常信任的一些“民主人士”,突然聲嘶力竭地叫嚷“多黨執政”,被劃為“右派”,失去了往日威風,偉人去世后就成了“迫害民主人士”的“罪證。”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為了長津湖戰役的突發性和隱蔽性,駐守華東的第九兵團秘密入朝。深受偉人信任的“民主人士”張東蓀,為了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把這個絕密情報交給在北京的美蔣特務,最終致使志愿軍將士兩萬九千多將士犧牲。整個高層震怒,一片喊殺聲。偉人卻說:“他過去幫過我們,我們對他不殺,不關,養著他吧!”
張東蓀父子在“文革”期間,受到了青年學生的沖擊,張東蓀不思其過,反而對偉人耿耿于懷。八十年代政府為張東蓀平反,恢復名譽,一些文人跳出來說,張東蓀“叛國案”是個“悲劇”。說的輕松,數萬熱血青年血染異國他鄉,簡直就是罪惡滔天,怎么能一個“悲劇”搪塞過去。
新中國成立后,偉人以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的眼光,覺察到一個可怕的跡象:這些“革命功臣”進城了,第一件事就是換老婆,第二件事就是追求奢靡的生活,房子要又大又漂亮,出門講派頭,工作中高高在上,和群眾拉開距離。
偉人發動的歷次運動的本意,就是不讓這些曾經的革命功臣變質而已,根本沒有個人恩怨,但卻遭受了舉世無雙的抹黑和攻擊。
風霜雨雪,是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誰也不能,也沒有能力去干涉。一場寒流凍死了幾個蒼蠅,蒼蠅的子孫是不是要到天庭去問罪?一場臺風過來,橫掃幾個省區,房倒屋塌,樹木連根拔起,人員傷亡甚眾,我們去找誰問責?這又該算是誰的“殘暴”?
一句話說穿了,偉人給他們造成最大的“傷害”,就是在世的時候,不愿意讓中國再回到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不愿讓先烈的血白流,想給中華民族摸索出一條永遠的國泰民安的治國之道而已。
如果真的按照偉人的思路去做,那些貪污腐敗分子還能為所欲為嗎?那些欲壑難填的野心家還會如此敲骨吸髓地盤剝勞動者嗎?
偉人如果能讓有錢人更有錢,讓有權的人為所欲為,讓莫言們大發橫財,穩穩當當地做一個“人上人”,他們還會往老人家身上潑臟水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