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頂“計劃經濟養懶漢”的帽子,被無端地扣在了共和國建國前30年那一代辛勤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頭上,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誣陷與誹謗!毛主席曾高度贊揚中國人民為舜堯之民:“六億神州盡舜堯”。然而,如今卻有一幫所謂的“英雄”,躺在前人用血汗鑄就的基礎上,肆無忌憚地宣稱他們的父親一代、祖父一代甚至曾祖父一代是懶漢。這種謬言流布了30余年,暢行無阻,充斥于報紙、刊物、電視、廣播、論壇、課堂、大小會議的演說、因特網,以及大量所謂的創新性著作之中。這已成為共和國建國以來,一個涉及億萬之眾、遷延時間最長的冤假錯案!
一位過來人的自述: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歷者,要站出來為那個時代正名!我和同時代人一樣,在那個時代平平常常地讀書、就業、成家。我們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與奮斗,卻從未有過絲毫的懈怠與懶惰。
記得1956年,我在太原讀初中,暑假時參加汾河西岸一家重工業工廠的基建工作,挖土方。那是記憶中第一次重體力勞動。每天8小時,完全沒有機械輔助,只用鐵鍬一鏟一鏟地挖,赤日炎炎下,揮汗如雨,我們拼命干活,比賽出力。兩個月下來,每人只發了45元作為“伙食補貼”。但對我們來說,那已經是一筆巨款,因為我們知道,那是自己勞動掙來的血汗錢。
1958年,高中時期,我在太原東山參與大煉鋼鐵。我們的任務是運礦石,百斤上下的礦石,肩扛背馱,翻越兩座山,運到冶煉處。再把煉出的鐵塊,也是百斤上下,扛到山下的汽車站。肩膀紅腫了,我們就墊一件舊衣服繼續干,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1959年冬季,大學一年級的我,在天津郊區赤龍河挖渠。中年教師和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們,都一道參加勞動。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寬大水渠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數不清的人揮動著鐵鍬,兩邊堤壩上抬筐、挑擔的人川流不息。那是我們青春的記憶,也是我們辛勤勞動的見證。
1960年秋,我在河北一個縣參加秋收秋種。那時國家經濟困難,糧食緊張,有人宣稱餓死3000萬。但我們20歲左右的年輕人,雖然經常吃不飽,主食之外要增加大量野菜充饑,但拉犁時兩腿發軟、冒虛汗,餓得直不起腰也趴著拉、跪著拉,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餓,也沒有一個人餓死。
后來的日子里,無論是在理論研究機關工作,還是下放五七干校勞動,我都見證了那一代人的勤勞與堅韌。我們自己打掃辦公室,輪流參加或分片負責機關公共衛生工作;我們在荒灘上清除雜木野草,開辟良田;我們自己種糧、種菜、蓋房……那一代人的勤勞與付出,豈是“懶漢”二字所能概括?
我的妻子在文化部的湖北咸寧五七干校,也在半人深的泥塘里積肥,一次搬6塊各15斤的土坯蓋房。那里集中了許多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他們也一樣參加勞動,一樣揮灑汗水。
因此,我要大聲疾呼:計劃經濟養懶漢是一種惡毒的污蔑!那一代中國人,他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共和國的輝煌。兒孫們記著,你們可以批評你們的父親一代、祖父一代、曾祖父一代有別的錯誤,但你們沒有資格說老人們是懶漢!因為他們是共和國的脊梁,是最艱苦勞動的承擔者和最大財富的創造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