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是無產階級第四位主要導師,作為蘇聯的主要領導人以來一直堅持馬列主義的主要原則;領導全國無產階級對國內外的反動敵人、混進黨內的機會主義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路線并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這和赫魯曉夫、是完全不同的,并且斯大林也從來不是什么不自覺的修正主義者,無論是在蘇聯的建設還是共產國際的領導中他是時刻以社會主義路線來自覺要求的。但是彼時社會主義建設還是空白,加上斯大林自己在具體工作上犯了一些錯誤,有些錯誤甚至是原則性的如對民主集中制的應用、混淆兩類矛盾等,他沒有探索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正確道路。總的來說,斯大林仍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斯大林所推行的政策本質上是整個委員會通過民主集中制確定的集體意見,那么斯大林所代表的其實就是整個聯共這個先鋒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階級斗爭背景下的自覺的意志,基本符合當時蘇聯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沒有這些政策就不會有蘇聯的工業化和后面反法西斯的勝利,給后來的革命者也探索出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聯共仍是有力地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偉大政黨,斯大林仍是偉大革命導師。
斯大林作為蘇聯第二任領導人,在歷史上飽受爭議,有人說正是由于斯大林對于資產階級法權疏忽大意才為資產階級復辟埋下了伏筆,有人說斯大林本身就有修正主義傾向。要想弄清楚斯大林是否有修正主義傾向,是否要為蘇聯解體買單,我們就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斯大林。
1.生產關系反作用與于生產力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兩者的共同點落在人身上,生產力的進步實質上是人在解決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這對矛盾上的不斷運動,而生產關系變化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兩者作用點在人身上,相同生產關系的人組成了階級,哪個階級能自覺行使自己的階級力量,哪個階級能自覺的安排生產,哪個階級便可以統治其他自發的階級,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都是階級矛盾,也都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但我們不能說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為什么,因為兩者的性質不同,也就是存在條件有區別。資產階級社會中無產階級政黨提革命,提打倒資產階級實際上就是要改變生產關系,只有先推翻舊有的生產關系才能為生產力發展掃平道路,而到了社會主義則變成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總的來說是新的生產關系,而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初期并不能算是完全的自覺,還需要先鋒隊代為管理國家,如何讓群眾一步一步覺醒階級意識,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的頭等大事,隨著無產階級自覺的管理生產,必然會自覺的去解決人與自然這對矛盾。在斯大林主政時期,在農業上完成了集體化,在工業上完成了國有化,事實上建立起了無產階級的計劃經濟。從而使無產階級得以發揮出本階級的力量去改造自然和建設國家,斯達漢諾夫運動便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一系列現實的活動已經證明了無產階級在斯大林的帶領下是在逐漸從自發的階級過渡到自覺的階級,因此斯大林本身是不存在所謂的修正主義傾向。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既然如此是否就以為著斯大林就是完人,這也是錯誤的。斯大林本身是存在歷史局限性的,但歷史局限性不等同于修正主義傾向,兩者在質上有著差別。修正主義本質上來說是維護舊有的生產關系,是在為了維護舊有要素而阻礙新的生產方式。而歷史局限性則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中存在不足,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所處社會歷史條件束縛,是具體生產力對于生產關系的制約。斯大林在執政期間雖然意識到了黨內修正主義者的產生,但將國外的資產階級的腐化視為根本原因,沒有對資產階級法權做深入的分析和提出解決辦法,而是動用國家機器去摧毀蛻變的黨內走資派。對于無產階級在政治上的進一步組織,斯大林一生都在推動民主化,以制衡黨內的官僚主義和資產階級法權,可受制于無產階級的自覺性不足,官僚資產階級的阻撓,外部環境的惡化使得民主化最終未能實現,無產階級在黨內未能有足夠的力量,而使得資產階級在黨內實現了復辟。
斯大林作為無產階級的領袖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自身受歷史條件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這不影響斯大林本身是無產階級路線的擁護者,是馬列主義堅定的執行者。終有一天革命的風將吹走污蔑他的垃圾,展現出鋼鐵真正的樣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