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胡適,一百多年來對其評價眾多,眾說紛紜。本文不想在這里羅列這些歷史上的評價,也不想評價這些歷史上的“評價”。只是想站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今天對胡適做出評價。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只有在這個歷史人物身后相當長時期后,摒棄了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人為因素,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才能公正、客觀、冷靜地做出正確的評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決定意識,一個人的思想受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影響。
胡適出生1891年12月,兩年后偉人毛澤東也出生了。那個時代正是清朝末年,中國被列強侵略,封建壓迫沉重,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文化愚昧,經濟落后,總之與西方相比是“百事不如人”。所以,在這樣的經濟基礎、這樣的物質情況下,就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
一種是以胡適為代表的思想,代表了在中國落后情況下的失去信心和悲觀。1930年,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中說:“我們如果還想把這個國家整頓起來,如果還希望這個民族在世界上占有一個地位——只有一條生路,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身體不如人。”所以,胡適就沒有了民族自信心,主張全盤西化,就說“肯認錯了,方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學人家。”胡適的話在那個時代,有一定的真實性,但由此而走向全面否定中華民族,失去自信,主張全盤西化那就是過分了,超過了“度”。如果去讀胡適的文章,許多文章都貫穿著上述這樣的思想。這也就理解了胡適為什么會有“在七七事變后,1937年8月6日,寫信給蔣介石,建議割讓東三省給日本,承認滿洲國”的漢奸行為了。胡適的思想方向錯了。他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去批判那些落后的東西,這是正確的。但他還應該看到中國好的一面,并因當時的中國落后而奮發、自信,去號召中國人自信、進取,但胡適的思想卻走向“缺乏民族自信心,否定中國,主張全盤西化,主張投降”的方向!
【七七事變后,胡適寫給蔣介石要求割讓東三省給日本的信】
另一種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思想,代表了在中國落后情況下的自信和奮起。1920年 3月,毛澤東在致周世釗的信中指出:“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說到:“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藥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所以,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所以,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 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自信地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看看并對比一下上述這兩段文字,差別明顯,高低立判!不要說,因為胡適生活在中國落后的時代,他產生那種思想是因為現實世界這一客觀因素。而毛主席不是與胡適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嗎?同一個時代,同樣的現實世界,既可以造就英雄,也可以產生懦夫!
正因為胡適看不起和不滿中國的傳統和文化,所以他在上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中才作了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大力鞭笞舊文化。在這一點上胡適還是有正面作用的。本文也并不去否定胡適所有的文章。但對胡適“缺乏民族自信心,否定中國,主張全盤西化,主張投降”這一點是堅決否定的。
如果沒有今天——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世界和中國的現實,本文上述的評論意義并不大。現實是,一方面,中國已經在制度上凸顯優勢,在政治和文化上彰顯先進和文明,在人民生活上實現小康,在軍事上顯示了大國實力,在外交上縱橫捭闔并支持弱小民族,等等;另一方面,西方制度頹勢明顯,強盜本性暴露無遺,文明虛假,資本不以人民利益為目標,黨派利益競爭你死我活,科技優勢已不復存在,軍事實力銳減,外交上欺負弱小民族并眾叛親離,等等。在這種鮮明對比情況下,中國大多數人自信感大增。但現實中,仍有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公知,在網絡上大力吹捧胡適,貶低祖國,跪舔西方,完全沒有民族自信。他們并不是吹捧胡適的個別文字,而是吹捧胡適的貶低祖國、贊美西方這一錯誤思想。這些人一部分是被西方用狗糧買通的,另一部分人死抱著過去的思想不放,力捧著胡適的臭思想,奉若神明,這部分人真是榆木疙瘩腦袋,冥頑不化!所以,本文批評這些人是有現實意義的。
不過,人們不用擔心。物質決定意識。中國現代的優勢現實,會大大產生民族自豪的思想和群體,而那些吹捧胡適的人會越來越沒有物質基礎,會越來越少,最后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孤魂野鬼,為人民所唾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