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刷到過很多次同一個視頻。大概內容是說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非常低,還不如海地、盧旺達這種國家,所以毛時代中國的經濟還不如這些國家,以此來否定社會主義道路。
這是大洋彼岸最近瘋狂花費認知戰經費的結果,所以應該有些讀者也刷到這類視頻了。正好借此機會跟大家解釋一下有關GDP的問題。
首先數據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當時中國的人均GDP就是世界墊底水平,也就比索馬里強一點,低于海地、盧旺達。
具體數據,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155美元,而海地是179美元,盧旺達184美元。
那么這樣的數據有什么意義呢?
毫無意義。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證明了GDP這個指標的巨大缺陷。
最直接的證據,1980年中國人均壽命67歲。這個數據斷檔領先其他發展中國家,已經比較接近當時的最末流發達國家水平,比如正在衰退的阿根廷(69歲)、改革之后的葡萄牙(71歲)。而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較好的能達到60左右,比如巴西62歲,南非60歲,一般的如印度55歲,像海地、盧旺達這些國家還不到50歲。
人均壽命當然不能等同于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但如果硬要說一個人均壽命比咱低十幾歲的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更高,經濟更發達,那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為什么GDP統計會出現這么離譜的問題,讓中國的數據低于盧旺達。
明確幾點。第一,我國首次做GDP的統計是1985年,在這之前根本沒有統計過這個指標。之前,我們國家主要用的經濟統計指標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這也是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通用的經濟統計指標。
第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1949-1984年的GDP數據全部都是后來根據公式換算的。當然了,這些年流傳甚廣的清朝GDP占世界1/3,宋朝GDP占世界一半之類的說法,也都是后人換算的結果。
第三,既然是換算,就一定是不準確的。而且,公認的事實是,目前的換算方法不利于社會主義國家。因為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這個統計比較有利于第三產業,像是律師、保險之類的行業對GDP貢獻很高。社會主義國家沒有所謂“市場價格”,所使用的“物質產品平衡表”主要統計的是物質生產部門的有用成果,而不重視服務業。
第四,這個換算極其不利于社會主義中國。中蘇雖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經濟模式區別極大。毛主席非常反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張權力大量下放到地方,甚至公社一級。這種經濟模式造成了更多數據未被統計,比如在公社、大隊層面完成的大量水利工程、合作醫療、小學和初中教育、文化下鄉,等等。更專業的分析就直接引用相關論文了:
根據國家水利電力部的統計,截止到1976年底,全國累計建成大中型水庫78000多座,塘壩650萬個,總庫容量4000億立方米;萬畝以上的大中型灌區6500多處,全國灌溉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機井200萬眼,機電排灌動力5400萬馬力;堤防海塘158000多公里,并疏通開挖了大量河道溝渠。
這些偉大成就的實現,除了國家的一部分水利基建投資外,主要就是通過廣大干部群眾掀起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運動建成的。在這些項目中,有些出工的社員領取的現金報酬或對其所在生產隊的資金補貼由國家財政支付,因此作為水利基建投資計入了當時的積累額即國民收入總額。
但是,參加水利勞動的社員的絕大部分活勞動,并沒有以商品的形式出現,而只是存在于最終竣工的水庫的實物形態中,體現為水庫建設完成的工程量。因此,用國民經濟賬戶體系核算時,這一部分勞動沒有以成本方式計入水庫項目的積累額,也就未計入GDP。
另一方面,雖然參加水利勞動的農民,在自己的生產隊記了工分,但由于生產隊的工分不參與國家財政和基建投資分配,因此,這只是增加了生產隊工分的總量。而生產隊分配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數量以及可分配資金并沒有相應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導致工分的分值相應降低。所以,這一部分勞動也沒有計入農業增加值,同樣未計入當時的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
不僅是水利建設,在后續的水利工程管理上,無酬或以低酬形式提供的勞動力投入也相當可觀。如桃源縣的水利工程管理,采取了國家固定職工、脫產的集體人員和亦工亦農人員共同管理的形式,在付酬上分別采取規定工資、投資記工、補助費和按同等勞力記工的方式。全縣水利工程管理人員14000多人。國家固定職工只有227人,僅占1.62%。
再以醫療為例,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中國農村的合作醫療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群體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范例”。按照1982年的統計,農村赤腳醫生總人數為134.9萬人,農村生產隊衛生員為164.8萬人,農村接生員為55萬人。由于國家財政撥款較少,這支大軍主要由生產隊負擔,因此,這些人的培養與勞動和參加水利建設的農民勞動一樣,很少能反映到國家GDP的增長上去,但如果在西方國家,這支大軍將產生出天文數字的GDP。類似于這樣的情況還有鐵道工程建設、軍事工程建設等,如橋梁和隧道占30%以上的成昆鐵路,其絕大多數人力勞動是由勞動力幾乎零成本的鐵道兵完成的。
(論文是“用GDP評價新中國頭30年建設成就的幾個問題”,作者是當時在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任職的李強老師。感興趣的可以直接去知網搜索,我也會在星球群分享原文)
接下來,我想補充一點。“如果在西方國家,這支大軍將產生出天文數字的GDP”,那么這個“天文數字”到底有多大呢?
我對醫療衛生領域較為熟悉。根據行業細分GDP統計,“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Healthc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這一項通常占發達國家GDP的7%到8%左右,英、美、澳等國都是這個比例。而在毛時代中國,這一比例不到0.5%。
(中國的GDP行業細分統計中也有類似的“衛生、體育、社會福利事業”一項。1985年中國首次對GDP進行行業統計時,這一項的占比也不到0.5%。1985年中國剛剛取消了赤腳醫生制度和集體農業,因此,這一數據接近毛時代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這還只是占比。若我們計算“1985年人均醫療GDP”,美國的人均值大約是中國的900倍。絕對是“天文數字”。
最后強調下,當然不是說GDP這個指標沒用。它對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但是,對于很多處于起步階段的貧窮國家而言,以GDP指導經濟發展很容易使發展道路走入歧途。很幸運,我國是在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農業、工業、軍事體系之后,才開始使用GDP這一指標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