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術交流的微信群里,看到某知名大學教授發的一段文字,他認為,我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破除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束縛,不問姓“社”姓“資”。他把不問姓“社”姓“資”當作是“思想解放”,這不能不引起思想混亂。
從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根本道路、根本制度來說,必須嚴格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因為兩者是根本對立的。客觀上有著原則區別的東西,主觀上故意不加區別,這不是思想解放,而是欺騙群眾。必須指出的是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顯然,改革開放存在著方向、性質的問題。與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相比較,我國改革的成功,決定性的條件是我們始終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始終把改革定位在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上,即始終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改革。
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過程中,有人懷疑和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反對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一句話,反對社會主義道路。他們打著擁護改革開放的旗幟,主張全盤西化,想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這種斗爭過去和現在一直存在著,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這種斗爭還將長期存在。
試問,在這樣尖銳的斗爭面前,身為領導的某知名大學教授,卻強調改革不要問姓“資”姓“社”,并把這一點作為解放思想加以肯定,這究竟是適應了誰的需要?
我們黨中央在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時,提出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不是一般地提建立市場經濟(事實上,那種脫離了社會基本制度的市場經濟體制,現實生活中也是沒有的),要求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總是把“社會主義”這四個字看作“畫龍點睛”。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上,我們學習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時,必須揚棄其中體現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內容,按照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進行改造和創新,而不能簡單地照搬。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改革的性質是什么?這是一個必須作出明確回答的重大原則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改革的政治方向。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中,對改革的性質客觀地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一種答案是,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即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環節、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需要的環節;另一種答案是,改革是徹底推翻整個社會主義制度,即在全盤否定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主張全面恢復資本主義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對抗性的,它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例如生產社會性與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個別企業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不可能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解決,也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在大規模階級斗爭過去以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一般來說,人民內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屬于非對抗性矛盾,因此,它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這種性質,從哲學上回答了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性質,即改革不應該,也不需要推翻社會主義制度,而應該是,也只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仍是對抗性的,這種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不可能得到解決,那么為了解決矛盾,改革勢必要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這種改革,從理論上講顯然是混淆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的不同性質,因而是根本錯誤的;在實踐上則必然導致社會的倒退、生產力的窒息。
因此,把堅待四項基本原則同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還是拋棄四項基本原則進行改革,這是兩種改革觀,兩種根本對立的改革觀。前一種是黨中央一貫主張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改革,即作為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后一種是堅持資產階級立場、要求中國“全盤西化”的人所主張的同四項基本原則相割裂、相背離、相對立的偽改革。這種所謂“改革”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化,就是把中國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
我們必須明確劃清兩者的根本界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