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蹊蹺哈,日本明明是二戰罪魁禍首之一,對亞洲鄰國犯下滔天罪行,一直以來又不好好反思侵略歷史,怎么在不少地區和國家形象還挺好?
比如新加坡智庫近期發布的《東南亞態勢報告》顯示,超半數東盟民眾認為日本是“最受信任大國”。印度尼西亞智庫《東盟民眾對中美日印的看法》民調也指出,東盟民眾對日本好感度最高,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日本是“最值得信任”的國家。
意料之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日本人很會自我包裝,講故事、編故事、造故事都很溜。今天就來分析一下日本“認知塑造”四板斧。
▲二戰后數十年來,日本從未認真反省戰爭責任,而是不斷美化侵略歷史、為軍國主義招魂翻案。(漫畫丨劉蕊)
一、美化侵略歷史
二戰后,日本極盡美化侵略加害歷史,對內宣揚“靖國史觀”,為軍國主義招魂翻案;對外否認南京大屠殺、強征慰安婦和勞工等反人類罪行,企圖把因果孽障一筆勾銷。
所謂“靖國史觀”,簡單說就是靖國神社所展示那套歷史觀。按照日本右翼保守勢力的奇葩邏輯,當時日本文明“先進優越”而東亞其他民族“愚昧落后”,日本侵略殖民亞洲國家,是為了從西方殖民主義者手里“解放亞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偷襲珍珠港,同美英開戰也純屬“迫不得已”,是不小心陷入了同盟國設下的圈套,云云。
▲靖國神社主要供奉的是在歷次軍國主義侵略戰爭中死去的日本軍人。1978年,日本偷偷把14名二戰甲級戰犯移到靖國神社中祭祀,加上以前就在神社中的乙級、丙級戰犯,靖國神社中共供奉戰犯超過1000人。
這不就是赤裸裸地扭曲篡改歷史、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為侵略辯解、為戰犯叫屈嗎?
至于日本一些政客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所作所為,更是人神共憤。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精神工具和象征,里面供著14名二戰甲級戰犯。日本高官前赴后繼高調“參拜”這種鬼窟,不僅是對歷史正義的一次次褻瀆,也是對受害國人民感情的一次次傷害,更折射出國家主導將侵略戰爭合法化、正當化甚至榮耀化的政治意圖。
▲2024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靖國神社供奉名為“真榊”的盆栽祭品。
右翼保守勢力不光要祭拜前世的亡魂,還要通過不斷篡改歷史教科書,侵蝕后代的良知。經過幾代人“努力”,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侵略歷史已被大幅淡化。比如,他們將“侵略中國”表述為“進入中國”,將南京大屠殺輕描淡寫為“殺害很多中國軍民”,將朝鮮抗日民族解放運動“三一運動”界定為“暴動”。“日本隨軍慰安婦”、“強征勞工”等敏感問題的表述也比以往更加曖昧。
▲截至2024年6月7日,中國大陸地區登記在冊的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幸存者僅剩7人。
日本一些政客在公開表態上也對“以史為鑒”很抵觸,往往片面強調“面向未來”。2015年安倍在發表戰后70周年談話中,就回避了直接表達“反省”“道歉”之意,而是用大量篇幅講述戰后日本做出的國際貢獻及所謂“和平發展道路”,強調日本“不能背負繼續謝罪的宿命”,意圖結束對二戰侵略歷史責任的爭論。
二、模糊戰爭責任
日本總有一股勢力不甘心接受二戰失敗的結果,極力掩蓋、淡化、模糊其侵略戰爭責任,企圖挑戰戰后國際秩序。
針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一些日本政客頑固認為這一國際社會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的正義審判是“戰勝國對戰敗國作出的裁決”,企圖推翻歷史鐵案。
右翼保守勢力還竭力混淆視聽,壓制正義力量。近年來,日本國內敢于反思侵略歷史的聲音本就不多,即便少數有良知的人士說出真相,也會立馬被扣上“自虐史觀”的帽子,成為右翼攻擊的對象。
發表“村山談話”的前首相村山富士,以及發表“河野談話”的前官房長官河野洋平,就經常在現實社會或網絡空間受到來自右翼勢力的壓力甚至攻訐。
前首相安倍在回憶錄中自曝,曾將內閣成員河野洋平之子河野太郎叫到辦公室,要求他決口不提“河野談話”。2017年,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因在長篇小說《殺死騎士團長》中提到南京大屠殺,也招致右翼分子的猛攻。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視頻:2019年,韓國公布已知最早的慰安婦影像。1993年8月4日,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發表談話,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強征韓國婦女充當慰安婦表示衷心反省和道歉,此次談話后稱“河野談話”。
三、捏造“受害者”形象
眾所周知,為促使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盡快投降,美軍曾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向廣島和長崎空投原子彈。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遭受過核彈轟炸的國家,而這也成了日本大打“核爆受害者”悲情牌的最佳借口。
日本把廣島核爆遺址打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超過百萬的游客。廣島市開設歷史巡展,設立兒童和平營地,每年舉辦全球性的“和平信息音樂會”,向宣傳和平的藝術家提供獎勵。
每年8月,日本首相都會出席核彈爆炸遇難者慰靈和平祈念儀式。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由于是廣島出身,更是將這張牌打到極致,從擔任外相時期就不斷推動美國總統到訪廣島。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原子彈受害者紀念碑前獻花。
不得不說,國際上許多善良人士受到了蠱惑。英國廣播公司曾發文這樣描述“廣島效應”:許多游客認為廣島居民不僅從戰爭的灰燼中重新站起,還將悲劇轉化為推動世界和平的力量,在這里體會到“強烈的同情、悲憫和利他主義”。
不少日本人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受害者”自我認知。2024年春,奧斯卡獲獎影片、講述原子彈之父故事的《奧本海默》在日本上映,引發軒然大波。一些日本觀眾悲嘆,電影沒有反映日本數十萬原子彈受害者的悲慘經歷。
▲據媒體報道,日本正在將“出云”級驅逐艦改造為輕型航母。日本防衛費已連續12年增長,2024財年日本防衛預算同比增長16.91%,遠超曾堅持多年的國內生產總值1%上限。
四、培植親日力量
戰后日本大搞“賠償外交”和“經援外交”,力圖塑造“友好使者”形象。2022年,日本對外提供政府開發援助174.8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外務省稱,要對所有國家搞“細致外交”,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援助。日本對東南亞援助長期占日本外援總額30%以上。印尼水力發電、菲律賓道路、柬埔寨港口等大量靠日本援建。
除了在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援助外,日本尤其看重軟實力輸出。日本政府制定“酷日本”戰略,以動漫、游戲、音樂、小說等流行文化為載體,進行IP化、符號化輸出,并在其中潛移默化植入價值觀,突出其民族性格“謙和樂觀”“愛好和平”。
▲2022年7月,馬來西亞人和日本人一起在馬來西亞當地舉辦的盂蘭盆節活動中跳盂蘭盆舞。
日本提出同東南亞國家建立“心心相印”的友好信賴關系。從1970年代起實施互訪交流、語言學習、文化藝術、觀光旅游項目,舉辦影視、動漫、游戲等展覽,大力推廣日本文化,把“和平、可愛”的形象滲透到東南亞社會中。
日本還將培養“知日親日派”作為認知攻勢重點,廣泛招攬、收買外國各界精英、意見領袖等宣傳其正面形象,就負面問題為其“洗地”。當然在此過程中如果發展出“精日”,那可謂就是意外收獲。
“認知塑造”要從娃娃抓起,長線人脈工作自然少不了。日本通過學生支援機構(JASSO)、人才育成獎學金計劃(JDS)等機制,向外國學生提供留學實習機會,組織學成留學生回日探訪或深造,建立長期影響。
由此可見,應當辯證看待日本的形象。對于日本公然否認、歪曲、美化侵略歷史的荒謬歪論和偽善行徑,要堅決揭批,堅定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而對于日本那些有效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做法,倒是可以取其精華而自用。
路遙知馬力。中國講究的是知行合一,倡導的是大道與仁政。隨著美西方輿論霸權的逐漸瓦解滑落和中國話語權、影響力的上升,中國的形象肯定會日益真實立體豐滿,更加可信可親可敬。一起加油!
▲中國解決了挨打、挨餓問題,也一定能解決挨罵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