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直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根本沒有照抄蘇聯模式。
1949——1958:
(1)社會主義革命方面
一、革命和建設總路線方面,我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同時并舉的方針,這同蘇聯先搞國家工業化,后搞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是不同的。
二、社會主義革命具體執行方面,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們選擇的是一條從低級到高級、社會震動比較小的改造道路,這跟蘇聯沒收資本家的工廠和全盤集體化都是一次完成的道路是不同的。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對于民族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我們采取和平贖買政策,對資本家本人,不是把他們趕走,而是把他們逐漸改造,使之接受教育,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跟蘇聯的做法不同。
?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我們引導農民自覺的實現了合作化,并根據中國自身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后、工業化程度非常低的實際情況,先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公社制度,逐漸向更大規模的集體化過渡,這是完全正確的。總之,我們的農業合作化,和蘇聯用強迫命令方式實現集體化。是完全不同的。
?(2)社會主義建設方面
五、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恢復時期的經濟建設方面,我們一開始,就把毛主席提出的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作為基本方針,在處理同農民的經濟關系方面(包括初期的統購統銷政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之上的,這同蘇聯長期采用“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向農民索取高額積累的辦法是迥然不同的。
六、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發展戰略方面,我們雖然也采取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這在當時是必要的),但并沒有忽視輕工業和農業。那時毛主席經常提醒我們:“不要重重輕輕,因此,在重工業高速增長的同時,輕工業和農業也有一定的發展。這同蘇聯和東歐某些國家長期“一條腿走路”也是不同的。
七、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方面,我們探索出了打擊官僚主義、破除迷信、打擊束縛群眾的條條框框、調動群眾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力、調動一切國內外先進因素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大飛躍的總路線,這和蘇聯等級制度森嚴、條條框框多、對群眾束縛嚴重、群眾難以充分實現當家做主的路線是不同的。
(3)內外政治方面
六、在政治體制方面,我們創造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適應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剛剛脫身于極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需要,跟蘇聯實行的政黨體制是不同的。
?七、央地制度方面,我們實行更有利于中國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和蘇聯統一性相對不足的聯邦制是不同的。
八、外交方面,我國政府首倡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已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認同。
1956—1965:
(1)社會主義矛盾理論:
一、兩類矛盾學說(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提出這個學說,對于確定社會主義改造后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對于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毛主席的首創。
二、首次回答了社會主義社會整體的首要任務是什么,首次提出了在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問題就是捍衛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三、首次回答了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要面臨的根本問題是什么,首次提出了路線決定一切這一科學論斷。
以上三條,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理論系列。這是毛主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社會主義社會所取得的科學成果,否定了斯大林193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全適應論,以及斯大林在蘇共十八大提出的“階級矛盾消失論”,這是蘇聯所沒有的。
?(2)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建設理論方面
對于蘇聯體制模式和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弊病,在黨內,毛主席是察覺得最早的。因此,在1955年底,他就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聽取了 34個部委的匯報,著手總結自己的經驗,形成了光輝著作:《論十大關系》,提出了“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十大關系統籌兼顧理論”是蘇聯沒有的。
四、發揮兩個積極性的思想。既發揮中央的積極性,也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經濟建設中央管理國家事務的權限,有一部分要下放給地方管理。這是毛主席根據我國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我國資金,技術等等物質條件極其薄弱的實際情況提出的。
五、在分配方面,提出了國家、集體、個人三兼顧的原則。這是鑒于蘇聯的教訓而提出的。
六、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提出了走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輕工業和重工業同時并舉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問題,這和蘇聯過度側重工業不同。
??(3)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建設方面
七、文化方面,毛主席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反映了科學和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個方針和蘇聯長期實行的只扶持一家之言、難以斗私的藝術的政策也是不同的。
八、政治方面,毛主席提出思想上政治上要進行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大規模的上層建筑革命,這是毛主席的重要創造性論斷。
九、政治方面,毛主席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一綱四目”。毛主席提出:“一綱”是中國臺灣必須統一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目”是指除外交統一于中央外,其他中國臺灣人事安排、軍政大權,由蔣中正管理;國共雙方保證不破壞對方之事,以利兩黨重新合作;如果中國臺灣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撥款予以補助;中國臺灣社會改革從緩,待條件成熟亦尊重蔣中正意見和中國臺灣各界人民代表進行協商。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向。
??1958—1976年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方面毛主席主要的理論創新:
?(1)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
一、以公社為載體,開展農村統一的自主的工業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逐漸實現鄉村從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農村自主工業化理論是蘇聯沒有的、是毛主席的創新。
二、毛主席認為,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并推斷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更長。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理論也是毛主席首次提出的、蘇聯沒有的。
三、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按農、輕、重次序安排計劃的意見。農輕重次序也是毛主席創新,是蘇聯沒提過的。毛主席科學的指出了農業是工業發展的資金基礎,適應了中國缺乏外部援助的情況下自己通過本國農業積累資金實現工業化的需要。
四、兩步走的戰略步驟:第一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兩步走戰略”是毛主席的創新,是蘇聯沒有提出過的。
五、提出“兩參一改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 干部、工人、技術人員三結合)” 的思想。這才真正實現了公有制,實現了無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真正的支配權,有利于打擊想蛻變為新的官僚資產階級的干部內部的走資派,這是蘇聯和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管理制度中所沒有的,蘇聯恰恰實行的是與之相反的“馬鋼”。
(2)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首次提出完整的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的理論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不能放棄革命,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強調過的,但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革誰的命、如何革命,革命的路線、對象、動力、方法是什么?這些都是前人所沒有回答過的,毛主席開辟了無產階級專政下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的道路,創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防變理論,首次回答了這一系列的問題。
?毛主席這一偉大理論對于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理論歷史的原創性貢獻,我在這里就不具體論述了,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供參考:
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防變理論創造性貢獻要點
公眾號:毛思想研究
毛主席的開創性理論貢獻——無產階級專政下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理論的要點
以上幾條足夠說明:以毛主席為首的我們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封建勢力空前濃厚、小資產階級規模空前大、殖民買辦勢力空前濃厚、無產階級基礎空前薄弱、現代化程度起點空前低的這樣一個極其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前所未有的問題。
在中國這樣空前復雜而且阻力空前巨大的社會條件下,竟然也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空前貫徹了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原則,這是毛主席創建的前人無法與之相比的豐功偉績。
列寧領導蘇聯成功實踐了工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計劃工業化建設,但是列寧去世之后,他關于無產階級為首的全社會一切勞動者參加社會的政治經濟實際管理、實現真正的公有制生產關系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并沒有變成現實,反而被先鋒隊完全包辦代替以及赫魯曉夫以來的官僚資本主義所取代。列寧的故鄉并沒有成功貫徹科學社會主義原則,這成為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的巨大遺憾。
毛主席是馬克思和列寧的革命路線最徹底的繼承者、捍衛者、發揚者,在中國這樣極其落后的條件下,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極盡所能,盡可能的全面貫徹了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原則,通過無產階級大民主和兩參一改三結合,以及公社制度,特別是通過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防變的革命,空前實踐了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空前實現了真正的無產階級領導一切,空前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和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剝削階級帶來的一切腐朽產物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徹底的決戰,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正是因為毛主席用他的暮年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空前觸犯了一切舊社會腐朽產物的利益,也受到了舊社會空前激烈而又迅猛的抹黑和反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