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2023年12月被《中國新聞周刊》評為“2023年度影響力人物”,有人說“不太合適”,其實,“合適與否”不是愛國網友說了算,而是《中國新聞周刊》說了算,就像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洋主子的意志一樣,至于中國人民的意見,洋大人和慕洋犬們是不會在乎的。
為莫言評獎的《中國新聞周刊》是中國新聞社所轄刊物,而中國新聞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通訊社,可見,《中國新聞周刊》是貨真價實的體制內媒體。遺憾的是,與《新京報》《南方周末》等媒體一樣,《中國新聞周刊》同樣有強烈的“南方味”,發表過很多觀點錯誤甚至反動的文章。
如《中國新聞周刊》曾于2006年11月發文《要魯迅也要胡適 兩種氣質和立場》,胡說“胡適的選擇是常態人生的記錄,魯迅則是非常態的”;2008年4月發表莫之許的文章《我為什么反對抵制》,公然將全球華人對西方誣蔑的正常反應說成敵意,將愛國教育誣為“陳舊的意識形態教育”;2008年12月發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紅的文章《中國中產者:從浮現走向精神存在》,拼命鼓吹“西方標準”,影射新中國和中國革命;2011年11月發表《金正恩時代面臨重重挑戰》,肆意造謠、誹謗朝鮮和金正恩;2016年9月發表復旦大學教授馮瑋的文章《“爆買”日貨推動中日關系改善》,鼓吹中國人購買日貨來改善中日關系; 2019年11月發文《“造鏡者”沈志華:歷史學關注真相,而非真理》,吹捧歷史學公知沈志華;2020年2月發文《保持自己的誠實和正義感》,吹捧公知文人方方;2021年2月又公開為反黨恨國的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王小妮翻案;2022年7月發文《易烊千璽憑什么不能考編,又為什么要考編》,公開嘲諷草根階層;類似案例還有很多。此外,《中國新聞周刊》曾于2009年4月、2015年11月、2020年9月、2021年4月,多次宣傳漢奸文人張愛玲。了解這些歷史,我們很容易理解《中國新聞周刊》為莫言評獎的原因,也很容易判斷其政治底色。
同樣在2023年,吳敬璉獲“2023網易年度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獎”,“毒教材”主編曹文軒被北京大學校友會評為“2023中國大學文學高貢獻學者獎”,我們同樣很容易從中判斷網易和北京大學校友會的政治底色。(2024-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