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對《亮劍》推崇備至——其中之一是因為相當多數的觀眾下意識地認為“反傳統的就是真實的”,而《亮劍》很好地抓住了這一心理,以致形成共鳴。
在反傳統這方面,《亮劍》的確開創了許多先河。
國民黨舊軍隊中,軍事長官一個人說了算。中共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不一樣,紅軍時期,不論軍事的政工的,都是政委拍板。到了抗戰時期,政委的權力有收縮,但在部隊中的話語權仍然大于軍事干部。但在《亮劍》里,給人看到的就是李云龍一個人當家,被塑造得像個山大王一般。作為一貫堅持黨指揮槍的中共軍隊題材的電視劇,這樣的表現是以往看不到的。
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上,走的是片面抗戰路線,打仗就是靠軍隊,很少有民眾參與其中。但中共堅持的敵后戰場不一樣。毛澤東、朱德都曾反復強調,魚兒離不開水。所以在以往的抗戰題材文藝作品中,縣委、區委、武委會、婦救會等占去很大比重。但在《亮劍》中,這些統統看不到。表現八路軍,單純的只有軍隊而沒有地方干部和群眾組織,這也是以往的同題材文藝作品不曾有過的。
國民黨軍中的稱呼,是弟兄、弟兄們,這是舊軍隊中的言語符號。為與舊軍隊相區別,中共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摒棄弟兄二字并堅決抵制,統稱同志。這是我人民軍隊的特色,是區別于國民黨舊軍隊的言語標簽。所以,以往文藝作品中表現我軍,絕對沒有稱弟兄們的。但《亮劍》中不稱同志們,稱弟兄們,而且是高聲高調。這反傳統的尺度,前所未有。
國民黨軍隊中派系林立,兵歸將有,所以你想讓他犧牲本部保友軍保全局難上加難。人民軍隊中則不同,湘江之役中的紅三十四師、中原突圍中的皮定均旅等,都因犧牲本部保全局被載入史冊。在這支軍隊中,能擔此重任被視作無限榮光,爭先恐后。但《亮劍》中的獨立團一點虧也不能吃,讓獨立團犧牲而保其他部隊,門兒都沒有。如此塑造一支八路軍團隊,刷新了認知。
在舊軍隊中,這個軍長那個司令的,動不動說這是我的隊伍,這是我的兵。可在人民軍隊里,都只會說共產黨的隊伍,毛主席的戰士,誰聽到過說這是我彭德懷的隊伍,這是我劉伯承的兵?沒有,不可能有,這是犯大忌的。但在《亮劍》里,“我李云龍的兵”、“我只認李云龍”等等高調出現。你啥時候看到有過有如此反傳統的表現。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與其說這是反傳統,倒不如說這是顛覆。啥叫顛覆?在這里,顛覆,就是把真的變成假的,把假的變成真的。更多的觀眾認為《亮劍》才是真的,《亮劍》所表現的,才正是以前《紅日》《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作品中故意隱瞞或回避的真相。
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如此顛覆的表現,讓極少數觀眾感到憤怒的同時,卻給了極多數觀眾耳目一新之感,這是它能夠吸引觀眾眼球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亮劍》表現的那些令多數觀眾耳目一新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就是新東西呢?是不是就是我人民軍隊歷史上的真相呢?
不是。
《亮劍》賦予李云龍的那些東西,草頭王形象、一個人說了算的家長制作風、不受約束的自由主義行為等,一點也不新鮮,那都是馮玉祥、張宗昌等舊軍閥玩剩下的東西。這些軍閥身上的東西,在我軍初創的二三十年代,也曾經存在,但這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極力反對并加以克服的。經過了長期的、艱苦的斗爭,到四十年代延安整風后,已經完全杜絕。從此,人民軍隊與舊的軍隊徹底區別開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軍原則,創建了自己獨特的工作與生活作風,像李云龍那樣的痞子氣、軍閥作風和自由主義行為等被徹底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但《亮劍》的粉絲們不懂這些。對于他們來說,沒見過的就是新鮮的。就像改開之初很多無知少女穿著從洋垃圾堆里買來的妓女服裝招搖過市還顧盼自炫一樣,就像很多明星大腕重又將吸毒嫖妓當作時尚一樣,就像已經絕跡了一百多年的婚喪陋俗重又被當成新潮抬了出來一樣,對于早在延安時期就被杜絕了的那些舊軍隊中的破玩意兒,因為不曾知道而感覺新鮮,《亮劍》這般把腐朽當新奇,就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這股子好奇心和觀賞欲。
《亮劍》以顛覆人民軍隊的歷史作代價,贏得了無知或少知的多數觀眾的力挺,從而贏得了票房。
(正文完)
此文發出后,有多人提出多個問題,擇其主要者回復如下:
1.《亮劍》所謂的成功,體現在哪里?
有些人說《亮劍》就是爽劇,有道理。的確爽,還不僅僅是孫立人活埋1200日俘的那樣爽,也不僅僅是抗日奇俠手撕鬼子的那樣爽,更主要的是沒有黨委約束一個人說干就干的利落勁,是山大王似的老子想怎么就怎么的荷爾蒙爆表的男爺們形象。
但也就是在爽的同時,不知不覺間被洗了腦。
對于絕大多數不了解我軍歷史的觀眾來說,《亮劍》悄然無聲地取得了至少以下三個成功:
一是成功否定了黨指揮槍這一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
二是成功混淆了人民軍隊與國民黨舊軍隊的本質區別;
三是成功貶低了古今中外獨具特色的我軍政治工作與政工干部。
《亮劍》以明紅暗黑的陰招,毒害了一大批無知或少知的觀眾。
2.為什么說《亮劍》是明紅暗黑?
《亮劍》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臺詞說過不要黨指揮槍,可整劇給人以強烈暗示,政工干部有礙而無宜,沒有黨委反而指揮更順暢;
《亮劍》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臺詞說過不要黨和軍隊的紀律,可整劇給人以強烈暗示,服從是傻B,想怎么來就怎么來才能得勝利;
《亮劍》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臺詞說過不要黨性,可整劇給人以強烈暗示,一個人說了算的豪氣、霸氣、痞子氣,那才像個爺們,才能帶好兵打好仗。
《亮劍》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臺詞說過獨立團不是黨的軍隊,可整劇給人以強烈暗示,獨立團就是他李云龍的,他李云龍才是獨立團永遠的老大。
3.包子雷、手撕鬼子等等,為啥不給予抨擊?
和包子雷、手撕鬼子相比,《亮劍》的毒害作用要大得多。前者即使對于大媽大嬸等電視劇專業戶來說,也能一眼即識其假,既然已知是假,那頂多看個笑話,不會有太大的毒害作用。
而《亮劍》不一樣,它很不容易被人識破。其中槍械、服裝、編制、戰術諸方面的硬傷容易拆穿,而關于我軍建軍思想、內部體制、部隊作風等方面的軟傷則極不易拆穿。《亮劍》之毒已經深入到占比90%以上的電視劇觀眾心中、腦中,至今被他們視作寶典。
4.有人說《亮劍》的粉絲有很多部門的專家,有很多高級領導,不是我說的那樣狗屁不通。
我承認,說《亮劍》的粉絲狗屁不通不夠準確。《亮劍》的粉絲中,可能有化學博士、醫學專家、省部級高官、億萬富翁等等,在某些方面,他們不僅不是狗屁不通,很多人甚至可以說是學富五車,精明過人的。
但須知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就像很多音樂大師看不懂DNA圖譜,就像很多詩詞大家不會看X光片,他們對于我軍的建軍史及部隊內部的運行體制,絕對是無知的。在這方面,他們和那些把電視劇當飯吃的大媽大嬸沒什么兩樣。他們的歷史知識,同樣來自影視劇、網絡和地攤。誰不信,你可以翻看他們的著述,盡管可能在醫學或數學或音樂等領域著述過千累萬,但在有關我軍建軍史及部隊內部運行體制方面的著述,絕對是零。
5.有人舉例指出,說《亮劍》李云龍身上的那些東西在我軍的歷史上是真的存在,所以說《亮劍》是真實還原了史實。
存在就是真實,但只能代表個案的真實,不能代表總體的真實,因為這有一個個別與一般的問題。
紅四方面軍有一個很能打的軍長余天云,一一五師有一個很能打的代師長陳光,就不尿黨指揮槍那一套,老子天下第一,對上級命令想服從就服從,不想服從就不服從,跟李云龍很是相像,這的的確確是真實的存在。
當然還有很多了。紅四方面軍在天全時,陳昌浩曾下令槍斃整整一個班的紅軍戰士,原因就是這個班在快要餓死時偷吃了老百姓的兩只雞;白洋淀雁翎隊組建之初,曾遭受嚴重損失,原因就是隊長不經政委(區委書記兼)同意便帶隊行動而被曾是把兄弟的偽軍大隊長下了毒手;葉飛率山野一縱北上山東時,曾將一個副旅長捆綁關了禁閉,原因就是這個副旅長搶運戰利品據為本旅所有……如果真要羅列,我肯定比那幫劍粉收集得多。這都是真實的存在。
但用這些真實的存在來說明問題行不行?不行。有的人先天長了六個手指,這也是事實對吧?但這六指不能說明人的手指的總體情況和一般情況,不具典型形象。長了六指的人成百上千,但用它做分子去除以長了五指的人這個分母,微不足道。
同理,人民軍隊中戰將如云,像余天云、陳光那樣的有幾個,占了多大的比重?前述偷吃老百姓雞的、搶戰利品的、未與政委通氣私自行動的等等,在我軍的歷史上又占了多大的比重?
有意夸大這些極個別情況而無視總體的、一般的情況,這不叫記錄真相,這是耍流氓。這是武漢疫情期間那個《方方日記》中的伎倆。
6.又有人說了,說《亮劍》是藝術作品,要按你的說法去拍電影電視劇,那還能看嗎?那還不如去看紀錄片。
咋就不能看了呢?十七年的文藝作品,在我看來80%以上都是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的,都是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完美結合的。
藝術作品不是不能加工虛構。電影《紅日》中,將縱隊司令演成了軍長,與史實并不相符,但我仍然要給贊;小說《林海雪原》中,將楊子榮等六名偵察員活捉座山雕寫成楊子榮只身打入匪巢活捉座山雕,與史實并不相符,但我仍然要給贊;快板書《奇襲白虎團》中,將13人的化襲小分隊改說成了7人小分隊,與史實并不相符,但我仍然要給贊。為啥?因為那是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有一個叫做藝術真實的東西,他們那樣做符合藝術真實,而《亮劍》那樣做不符藝術真實。
藝術創作中的加工與虛構也是有規律有框框的,并不是劍粉們認為的那樣只要打著藝術加工的幌子就可以隨便胡編的。
關于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關系,關于哪些可以虛構哪些不允許虛構,我已經寫過多回,不重復。
7.有多人說,能有絕大多數的觀眾喜歡,就足以說明《亮劍》是部好作品。
我肯定不能茍同。
作為藝術作品,需要百姓的廣泛認可才行,否則你的思想性藝術性再怎么高大上,沒有人欣賞,也是白搭。但如果一味認為只要多數觀眾喜歡的就一定是好作品,那就是謬論了。手撕鬼子包子雷等的收視率,一點也不會比《亮劍》差,甚至還要高呢。那是否應該為其叫好?
別不理解,神劇屢禁不止,就是因為喜歡看的人多,沒人看就沒人拍了,你以為投資方都是傻子呀!別忘了,電視劇觀眾的主流,是在農村,是那些大嬸大媽,只是他們多數不會上線發評論罷了。
能否找到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既有歷史真實又有藝術真實、既有高大上的品位又能接地氣的好作品呢?能。1949~1966這十七年的藝術作品中,我能一口氣舉出幾十部來。但在改開以后問世的作品中找,抱歉,我找不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