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今年暑期唯一一部西游主題的動畫片《超級英雄美猴王——齊天兒》(以下簡稱《齊天兒》)上映了。
當時,我僅僅看了一篇關于這部影片的宣發報道,就激動地連夜買票去看電影了。因為在報道中,導演亓梅曉說得太好了,太讓人感動了。
亓大導演說在正式寫劇本之前,她帶著兩名好萊塢導演,讀了兩年的英文版西游記,“海外團隊每天都在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性”。
至于亓導,她自稱在英國學了8年電影制作。
亓導與好萊塢導演聯手創作,并且還做了很多年準備。這一切只是為了“中國神話的國際化表達”,為了讓孫悟空從中國的超級英雄變成世界的超級英雄。話都說到這份兒了,我不買票支持一下簡直就不是中國人了!
走進電影院之前,我的預期,《齊天兒》應該和《封神第一部》一樣,大概率是一部讓人震撼的高分大片。
沒想到,走進電影院之后,我發現這部影片實際上拍的和《超能一家人》差不多,似乎是主創團隊和觀眾有深仇大恨,都是把觀眾忽悠進場之后,強行往觀眾嘴里塞大便,然后從觀眾兜里掏錢。
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西游記》這一文學IP,在漢語文化圈知名度最高,爭議也最多。尤其是關于西游記的精神內核,到底是尊佛、尊道、尊儒,還是三家都尊,或者三家都不尊,幾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有人戲說,有人胡說,也有人戰術后仰。
且不說《齊天兒》究竟想表達什么精神內核,有沒有夾帶私貨。作為一部熒幕作品,咱們先從視覺效果上看一下主創團隊對于人物進行的所謂“國際化表達”,究竟匠心何在。
劇中的孫悟空扮相之一
更具體一點說,孫悟空扮成粉紅兔女郎搖尾巴、東海龍王穿女裝化濃妝、須菩提祖師穿抹胸超短褲……這些形象是改編還是胡編。
首先登場的是上身穿緊身抹胸、下身穿緊身超短褲、有意無意擠出乳溝的須菩提祖師。
在此,咱們要先排除一個干擾因素,原著中是否描述過須菩提祖師的形象,如果沒有,《齊天兒》主創團隊胡亂改編,你也抓不住它的小辮子。
但,客觀事實是,原著對此有描述,并且描述得很詳細。甚至,為了突出須菩提祖師優雅的氣質,西游記作者從孫悟空一踏進靈臺方寸山就開始烘托,須菩提祖師所在之地放眼看過去漫山遍野都是奇花異草、玄猿白鹿、金獅玉象,一抬頭能看見虛空中鳳凰飛舞,還能聽見仙鶴吟唱。
然后,在仙童帶領下,孫悟空看到了坐在臺上的須菩提祖師。通過孫悟空的視角,原著作者直觀描述了須菩提祖師的外貌,原文這樣寫: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這一大段詩詞意思是,須菩提祖師這人一眼瞧上去就不像凡人,像道觀里的神仙,從內到外透著仙氣。也像是廟里供的佛菩薩,莊嚴之相,讓人看到之后就心生敬畏。
除了道家神仙的仙風道骨和佛菩薩的莊嚴寶相,須菩提祖師還有一重身份,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祭祀對象“天地君親師”中的“師”。
并且,須菩提祖師還是孫悟空的啟蒙老師,對孫悟空的言行甚至衣著也都產生深刻影響。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孫悟空學會長生不老和七十二變之后,回到花果山,發現水簾洞已經被混世魔王占了,孫悟空就上門討公道。混世魔王的手下在匯報時是這么描述孫悟空外貌的:
“他也沒甚么器械,光著個頭,穿一領紅色衣,勒一條黃絲絳,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
原著中,須菩提祖師有仙氣,也有佛相,但不是佛也不是仙,也不是俗世凡人。所以,作為須菩提祖師的親傳弟子,孫悟空外貌看起來不像僧人、不像凡人,也不像神仙。
小孩,看到什么就會模仿什么,尤其是啟蒙教育階段。這一點,西游記的作者懂。《齊天兒》的導演們肯定也懂。
關于須菩提祖師和孫悟空二人的衣著,明明白白就寫在西游記原著的前兩回。《齊天兒》的導演們聲稱看了兩年原著,一定看到過這些內容。
導演們本可以把須菩提祖師的形象設計得酷一些、奇幻一些。但,導演們最終還是堅持讓須菩提祖師穿很具象的連體緊身抹胸熱褲,還是堅持讓白胡子老頭的須菩提祖師有意無意擠出乳溝,或者擺出嫵媚的造型。
《齊天兒》是面向兒童的動畫片。
自古以來,孫悟空的性別設定都是男生。
《齊天兒》的導演們通過這部影片,卻讓處在啟蒙教育階段的男生孫悟空,學他的男老師須菩提祖師穿抹胸。
說完須菩提祖師,下一個登場的是千嬌百媚、滿嘴性暗示的粉紅女裝控東海龍王。
西游記原著中,關于須菩提祖師的外貌描述很詳細,原因是須菩提祖師是一個佛家、道家、儒家等雜糅而成的新角色,在此之前觀眾沒有直觀印象,所以需要詳細描述。
關于東海龍王的外貌,原著中并沒有具體描述。因為國內到處都有龍王廟,在漫長的靠天吃飯的農業時代,龍王是各地人民祭拜頻率最高的神明之一。雖然廟中龍王塑造雕刻工藝有所不同,形象卻基本相似,所以,關于龍王的外貌不用過多贅述。
大家誰都沒有見過真龍王,但是,誰都知道龍王應該長什么樣,不應該長什么樣。
在描述須菩提祖師具體長相的時候,也是同理。
西游記作者雖然由內到外描述了須菩提祖師的形象氣質,但是,說到具體相貌時只說了像佛菩薩也像神仙。事實上,說到這就夠了,因為全國各地的人都見過廟觀里的佛菩薩和神仙,也都知道須菩提祖師應該什么樣,不應該什么樣。
回到龍王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一直都是剛強勁健的代名詞。《西游記》中,龍王,雖然仙位較低、法力不算強,但,最基本的外在形象,得有陽剛之氣。
《齊天兒》的導演,花兩年時間讀《西游記》,還聲稱“每天都在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性”,結果,龍王刻畫得像一個肥碩的粉紅老色批成精了。
堂堂東海龍王,住在粉紅芭比主題的閨房,一身艷麗的粉裝,頭發粉色,胡子粉色,眼影也是粉色,還翹著蘭花指,扭著屁股,從內而外都透著陰柔。
尤其是東海龍王一張嘴說話,幾乎全都是“迷人的小妖精”這種調情的葷腔,總而言之,龍王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一個隨時處在發情期的跨性別女裝老色批。
在原著中東海龍王只是一個小角色,咱們之所以要詳細分析這一角色,是因為在《齊天兒》影片中,粉紅女裝老色批的東海龍王戲份特別重。
這么說吧,東海龍王身上的LGBT+(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跨性別等)屬性加成有多重,龍王在影片中的戲份就有多重。
總之,東海龍王這個角色,被《齊天兒》的導演們做了很多很多文章。
改編最離譜的就是孫悟空大鬧龍宮這一段。
原著中,孫悟空到東海龍宮討要兵器。到了《齊天兒》影片中,變成了討要“裝備”。而“裝備”一詞通過滿嘴葷腔的龍王說出來,帶著濃濃的“制服誘惑”色彩。
龍王給孫悟空一套兔女郎的情趣套裝,孫悟空明明不滿意,竟然還要搖兔子尾巴搔首弄姿,這種“國際化”劇情,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來討要武器的孫悟空,一套一套換制服,換情趣套裝,本來已經很過分。其中有一套,竟然是日本藝伎套裝……
這就是亓導所謂的“中國神話的國際化表達”?
這就是所謂的將中國超級英雄變成國際超級英雄?
孫悟空,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太乙金仙,竟然也能成為各種奇奇怪怪性癖的載體,這種“國際化”實在難以理解。
最終,《齊天兒》導演并沒有按照原著讓孫悟空選擇鎖子黃金甲,而是選了一套和蜘蛛俠戰衣相似的連體緊身衣,這審美就很好萊塢。(這就是國際化?)
而和孫悟空、東海龍王、須菩提祖師的奇怪穿著相比,三眼六臂穿吊帶的閻羅王,那個和龍王一樣肥碩的“麥霸”玉皇大帝,和歐美小孩一樣滿臉雀斑的胖哪吒……等等形象,都不算太離譜了。
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整部動畫片看下來,我的第一感覺,沒有一個人物形象,讓我覺得是符合我的審美,甚至感覺影片人物滲透出的猥瑣、色情已經引起我的生理不適。
包括這部影片名譽上的第一主角孫悟空,那一張大馬猴臉,看起來也有點像“毒教材”插畫中的“先天愚型”臉,看起來沒什么靈性。
《齊天兒》這部動畫片的主要人物的形象設計大致如此,可能是因為我本人太土了,這種“國際化”設計完全欣賞不來。
接下來,咱們再聊一下,《齊天兒》這部影片的主旨是什么。
自古以來,關于《西游記》的解讀爭議都很大,你說《西游記》尊佛,就會有人說原著中作者把唐僧描寫的人品很差、推卸責任、是非不分;你說《西游記》尊道,就會有人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三人本來都是太乙金仙,最后都皈依了佛門,他們三個還把道家三清推進茅坑,這明明就是對道家的詆毀;總之,不論你怎么解讀都會有人反駁你。
也正因如此,關于西游記的二創內容,戲說和胡說的都很多。
但,還是那句話,我們都沒見過龍王,但是我們都知道龍王應該什么樣,不應該什么樣。
同理,我們都沒見過《西游記》作者,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什么是戲說,什么是胡說。
從《齊天兒》這部影片的臺詞來看,核心主旨是孫悟空追求長生不老的故事。乍一看,沒啥毛病。仔細一品,哪哪都不對勁,甚至感覺《齊天兒》的主旨和西游記原著完全是反著來的,整部電影都是在胡說。
古人講究開宗明義,《西游記》也恰好是一部開宗明義的書。《西游記》總計100回(學界普遍采用的世德堂百回本),按照學界的常規分法,通常分成兩部分,前7回和后93回西天取經部分。
其中,前7回可以稱之為整部書的總綱,后93回是對前7回的注腳。正因如此,后93回故事之間的邏輯性并不強,先打白骨精,還是先打蜘蛛精,影響并不大。
《齊天兒》的導演們,選取的主要內容恰恰是前7回。說明,導演們真的很懂行,抓住了要害。
《西游記》前7回內容,是整部書的核心所在,也是《齊天兒》的導演們胡說胡編最嚴重的部分。
《西游記》前7回內容的題眼就是“長生不老”。
想知道《齊天兒》導演們對“長生不老”的解讀有多離譜,還是要回顧一下西游記原著對長生不老的解釋。畢竟,作者的原話,可靠性最高。
原著中,孫悟空把花果山猴子們帶進水簾洞,孫悟空當了美猴王。有了水簾洞這樣一個庇護所,孫悟空帶著猴子們——
“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歡樂。”
這樣無憂無慮、世外桃源一樣的日子過了三五百年。有一天宴會上,孫悟空“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猴子們問他為什么哭。
接下來的原文極其重要,堪稱是《西游記》前7回內容的核心。讀懂這幾段,基本就明白《西游記》的主旨應該是什么,不應該是什么。
言歸正傳,對于在花果山宴會上突然落淚的原因,孫悟空是這樣解釋的——
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內?”
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面悲啼,俱以無常為慮。
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
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
猿猴道:“乃是佛與仙與神圣三者,躲過輪回,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
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
猿猴道:“他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
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云游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
通過這幾段原文,看得出,孫悟空是猴群中最早覺悟的人。如果大家代入到猴群的視角,就會聽見,當時通臂猿猴說孫悟空這是“道心開發”。
大概是作者生怕讀者忽略這句話,專門強調這句話是通臂猿猴當時“厲聲高叫”出來的。
那么,什么是道心開發?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道,并僅僅是指道家“道可道”的道。因為,佛家也講修道,修行最高境界稱為“圓滿證道”。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是在講怎么“悟道”。
所以,結合《西游記》原著上下文,“道心開發”的意思,可以粗淺理解為,孫悟空看透了物質的易朽,開始追求不朽之道。
對于不朽之道,作者也給出了具體的說明,一共有三種,分別是“佛與仙與神圣三者”,只有他們“躲過輪回,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
僧門修行,得道后稱為佛。道門修行,得道后稱為仙。儒學修行,得道后稱為圣。
從這里看得出,作者對儒、釋、道三條“道”都能修成正果這件事是認可的。盡管整部西游記作者對這三家的部分人物行為有所批判,但作者并沒有因為教派執行和管理人員的個人行為不當而否定了該教派理念到的正當性。
作者之所以認可儒、釋、道這三條“道”,除了是因為儒、釋、道這三家數千年來已經在中華大地形成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另一個原因就是,作者推崇的這三條“道”,不是被壟斷的“道”,不是“三位一體”、“唯一”、“排他”的,而是渡眾生的。
普通人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道”路,都可以修成正果。
并且,在西游宇宙中,這三家門戶是關聯互通的。比如,人間的魏征可以夢斬涇河龍王;關羽可以成為天庭的守將;佛祖的干兒子哪吒,是道家的降魔天神。再比如,天庭的太乙金仙豬八戒、沙和尚可以跳槽到佛門。
同時,《西游記》對于非人、非神、非佛的各種妖、魔、鬼、怪,與人、神、佛之間的“旋轉門”機制也進行了說明,妖魔可能來自神佛家屬,也可能來自動植物自己修煉,一些妖魔修行得好也可以被神佛吸納比如黑熊精;俗世的人死了變成鬼,有些可以當判官;通天河的大老鱉也有修成神佛的機會。
盡管后世關于西游記的解讀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西游記尊佛抑道,有人認為尊道抑佛,有人認為儒釋道三教合流,由于大家立場不同,解讀自然不同,但是對于儒釋道同處西游宇宙這一點是沒有太大爭議的。
從這個層面來說,《西游記》以“統一神域”的形式,完成了一次比《封神演義》影響更深、傳播更廣的“封神運動”。
看得出,作者試圖通過文學作品將魏晉以來三教越演越烈的“排他性”矛盾,進行了最大化調和,試圖“為天地立心”以終結“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悲劇。
站在歷史的角度,可以說《西游記》這部小說超越了時代的限制,在不知終期的封建時代,落筆于理性的覺醒和以人為本的現世理想。
也可以說,《西游記》,讓人給神佛定了法度。這和西方的“神諭不可違抗”、“宿命論”是截然不同的。
言歸正傳,孫悟空“道心開發”之后,所求的“道”既可以是道家的外丹、內丹;也可以是佛家的頓悟、漸悟;還可以是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并且,這些也都不是排他的,可以兼容并包。當然,這句話也是有根據的。
原著中,孫悟空大鬧閻羅殿把自己和猴族名字從生死簿上劃掉之后,就已經實現了長生不老。對此,原著中是這么寫的:
“自此,山猴多有不老者,以陰司無名故也。”
在大鬧蟠桃會之后,孫悟空回到花果山,想到猴門子孫沒喝過仙酒,就飛回天宮“待我再去偷他幾瓶回來,你們各飲半杯,一個個也長生不老。”花果山眾生再一次獲得長生不老。
至于孫悟空本人,不僅喝了仙酒、吃了蟠桃,還跟吃炒豆一樣吃了好幾葫蘆的仙丹。后來,取經的過程中還吃了人參果。這些東西,吃任何一種,都能長生不老,孫悟空為什么吃了這么多?
還是回到《西游記》的題眼,孫悟空“道心開發”是整部西游故事的緣起,而“道心開發”的結果就是,孫悟空要把儒、釋、道三家的精華都實行“拿來主義”,只要是好的,我都要。
總之,人,最重要。人,才是所有關系的總和。
生死簿是鬼仙閻王爺的業務,遇到了,搞一下,這個只能讓壽命變長,并沒有其他功效。但是,天仙的仙酒、蟠桃,道家至寶仙丹,地仙珍品人參果,這些很有營養,吃了之后不僅長壽,還能強身健體、舉霞飛升。成佛能摘掉緊箍咒,那就成佛。
只要東西好,管他什么門派的,拿來就是。并且,這種拿來主義,服務的主體是人,而不是神。
這一點很重要,決定了《西游記》這部小說是閃耀神性光芒還是人性光芒。
然后,我們再看《齊天兒》的導演們是怎么解讀西游記前7回內容中的“長生不老”的。
也不知道這幾個導演2年時間里是怎么讀的《西游記》,孫悟空在生死簿上劃掉猴屬名單之后,猴子們就已經長生不老了,原著明明白白寫了,導演們卻視而不見。
原著中,只寫了孫悟空上天給猴子們帶回來仙酒,并且在花果山舉行了“仙酒會”,而不是“仙桃會”,說明孫悟空并沒有從天庭帶回蟠桃。然而,《齊天兒》的導演們卻堅持認為劃掉生死簿不能長生不老,堅持認為只有吃了蟠桃才能長生不老,堅持讓孫悟空帶蟠桃回花果山。
離譜的是,孫悟空從天庭帶回來蟠桃之后,猴子們竟然認為凡人根本把握不住蟠桃,堅持不吃,然后一個接一個把蟠桃扔在地上,蟠桃竟然像人參果一樣見了土就消失了。
更離譜的是,花果山的猴子們還教育孫悟空,作為凡人應該認命,凡人無法長生不老,只能不斷地生孩子。就連那個從小和孫悟空青梅竹馬、曖昧不清的小母猴,也不支持孫悟空。整個花果山,沒有一個猴支持孫悟空。
所以,《齊天兒》這部影片關于“長生不老”的解讀可以概括為這樣:
孫悟空誤以為花果山的家人們需要長生不老,就擅自替家人們做了一個決定,從天庭背回來“唯一”可以實現長生不老的寶物——蟠桃。
結果,家人們認為做凡人就得認命,絕不能產生“仙佛神圣寧有種乎”這種僭越的念頭,凡人的“宿命”就是,老老實實不斷地生孩子,最后孫悟空被家人說服,接受了家人的觀點,和小母猴快樂地生活在花果山。
《西游記》原著在全球被翻譯成16種語言60多種版本,這部以“理性覺醒、反抗精神”影響無數人的偉大作品,就這樣,被《齊天兒》導演們完全閹割掉精華,然后填充進去“神諭不可違抗”的宿命論。
不僅如此,《齊天兒》導演們還把孫悟空變成了天庭神權的維護者,“絕對不會對任何企圖想要破壞天地和諧的勢力心慈手軟”。
難道,“維護神權”就是中國神話的國際化表達?
這還不算完,《齊天兒》導演們還著重突出了各種古怪的性癖。
關于古怪性癖的戲份之重,讓不少網友認為,這部影片是“LGBT+全球出擊”的其中一項任務。
或許是《齊天兒》這一部動畫片導演們想塞進去的內容太多了,過于貪功冒進了,導致LGBT+痕跡太重,劇情與原著背離太多,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發現了。
從目前的票房來看,《齊天兒》并不算特別成功,所影響的中國兒童數量還很有限。
然而,形式并不容樂觀。黑雪公主、黑人魚,已經被攻陷。這意味著,LGBT們,遲早會朝著悠久的東方文明發起一輪接一輪的沖鋒。
并且,《齊天兒》這部在2022年11月獲得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提名的影片,已經跑通了制作、宣發、評選等全套流程,并最終成功上映。從消解中國神話、消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一層面來說,這部動畫片無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過,我們也倒不必太過悲觀。因為,數千年來,中國這片土地,軍事戰爭或許會失敗,朝代會更迭,但是文明從未斷絕。不論異族以何種方式入侵,最后都被一一同化。
中華文明之所以不會被打敗,正因為其最重要的一條根脈就是歷代先賢前赴后繼所維護的——“以人為本”,維護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兼顧少數人以及神。
正是“以人為本”這條根脈讓《西游記》歷經數百年依舊家喻戶曉,因為《西游記》雖然滿篇神魔,講的其實都是人的故事,字里行間都是對人的慈悲。
也正是這條“以人為本”的根脈造就了中國人當下面對神明的態度:
不論看到佛菩薩、神仙,還是上帝、城隍,中國人都愿意拜一拜。雖然身子跪下去了、頭磕下去了,心里卻是昂著頭站著的。不論你是哪方神明,靈驗,我就信,我就以“還愿”的名義把當初承諾給你的“尾款”付清。
你要是不靈驗,我馬上單方面宣布取消“尾款”,根本不跟你商量。
或許,像《齊天兒》這樣以“宿命論舊神+LGBT新神”的名義向中國文化發起攻擊的行為,或許也并非全是壞事。
因為,和中華文明一樣,廣大國人的性格也是遇強則強的。攻擊名著,更容易激發大家重讀名著的動力。
當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國民,翻開他們的古籍,由于文字和語法變遷,大部分人已經無法和他們的先賢對話了,文明已經斷層。
縱觀全球,中國文字,是極少有的傳承至今的文字。
當越來越多的國人翻開名著,那些沉浮千年的記憶就會被一一喚醒,在歷代先賢們共同主張的“以人為本”的浩蕩敘事中,在迎面而來的厚重歷史氣息中,我們自會知道如何應對這些“窩弓冷箭蠟槍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