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運十,有一個最廣為流傳的謠言是“運十機身不合格,試飛時機身開裂”。事實是什么樣的呢?
根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運十的故事》記載:
1978年11月30日,運十01架靜力機在陜西耀縣623所做全機靜力試驗。試驗證明運十飛機強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全機靜力試驗成功。
1979年5月17日,運十01架靜力機機身破壞試驗一次獲得成功。至此,運十飛機靜力和強度試驗圓滿完成。
1979年10月,華林電器廠(現為上海航空電器廠)研制成功2套起落架。1套完成于1977年,用于模擬試驗,通過落震、靜力、擺振等11項試驗,表明符合設計要求,1套裝機試飛,未發現任何問題。
1980年3月11日,運十02架飛機做全機共振試驗,至4月15日圓滿結束。實測飛機的全機振動特性,證明運十飛機的振動計算是正確的,顫振計算是可靠的。
運十飛機01架全機靜力試驗的各個情況都達到了設計要求,其中全機破壞試驗達到了100.2%,比之理論計算結果,誤差不超過2%。
運十飛機首席試飛員王金大同志回憶:
……1978年在陜西省耀縣623所進行了飛機結構的靜力試驗。我和另外幾位飛行員來到試驗現場。當時外界議論紛紛,認為運十飛機的靜力試驗將以失敗而告終。在要大的壓力下,工程設計人員排除各種干權,按科學規律辦事,完成了周密的試驗準備……“我親身感受了全機結構破壞試驗當天試驗大廳里緊張的氣氛。隨著載荷的加大,機翼慢慢地彎曲變形,一聲巨響之后,機翼在預定部位破壞。從匯總的各項技術數據來看,運十飛機的結構設計達到了要求。這時我和在場的技術人員都高興得跳了起來,’成功了!我們勝利了!’掌聲、歡呼聲,在大廳里久久回蕩……
據謝京《我國自行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機——運十》:
對01架飛機進行的全機靜力試驗,一共有42項,其結果都滿足了試驗大綱的要求。
根據《民用飛機設計與研究》1997年第二期奚伯英所著《民用飛機試飛探索——運十飛機試飛綜合分析》的試飛結論:
在整個試飛過程中未出現影響飛行致命的問題。
運十飛機初步試飛結果表明達到了飛機主要性能指標要求,其飛行特性、巡航經濟性與波音707相近。
在該文的“運十飛機試飛遇到的主要故障與問題的情況分析”中這樣記載:
運十飛機試飛遇到的故障與國內研制飛機試飛中遇到的故障和問題相比,數量不算多、問題也不算大,可以說情況還是比較好的。
從國外民機試飛情況看也是一樣。“三叉戟”飛機試飛失速科目時進入平螺旋,改不出來摔了飛機。DC—9Super8o 適航試飛粗暴著陸科目時,機身球面框下部斷裂,從而中斷了試飛,但是這兩種飛機照樣拿到了適航證。波音747飛機試飛時,發動機不過關,11個月的適航試飛中發動機不斷出現問題,致使20臺發動機試飛中全部用上,有一臺發動機只用了9個小時就不行了,但是還是完成了適航試飛任務,取得了適航證。波音747飛機用發動機是在取證后一年多才過關的。由此可見并不是一架已經十全十美的飛機才能取得適航證,而是通過型號合格審定試飛驗證飛機符合安全性最低標準,通過試飛來改進、完善飛機,最終成為保證安全飛行的好飛機。
事實上,已經投入航線使用生產了1000多架的波音707飛機,其服務通報源源不斷地送到用戶手中、波音公司還在不斷改進與完善它的飛機。
以上資料表明,運十飛機達到了設計標準,沒有任何數據說明機身開裂。如果機身真的開裂,則屬于重大設計缺陷,是“致命問題”,不可能得出“在整個試飛過程中未出現影響飛行致命的問題”“達到了飛機主要性能指標要求”、“其結果都滿足了試驗大綱的要求”的結論。
這也說明,運十下馬并不是技術問題,更不是經濟(經費)問題。
關于運十飛機的試飛結果,本篇全文轉載《民用飛機設計與研究》1997年第二期奚伯英所著《民用飛機試飛探索——運十飛機試飛綜合分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