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少年奪話筒事件的發酵,一些奇談怪論出籠了!
怪論一:都有理
都有理論認為:陳副教授說的是大實話,讀書是為了賺錢嘛!難道有人不想賺錢?喝西北風去?
理由充分吧?表面上看,很公平,都有理嘛!事實上是用假公平掩蓋事件的真要害——這是課堂,是教育場所,是在給青少年進行價值觀的教育。陳副教授此時的身份是知名教師,又面對1000多名中學生。
可見,都有理論主要是為陳副教授辯護,說陳副教授有理。至于奪話筒少年嘛,都有理論認為:不好說他無理,只是太高大上。言外之意是說:青少年不懂事、幼稚,大道理可以當飯吃?賺到錢才是硬道理!娃兒長大了自然就理解了,等你活到四、五十歲看你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
怪論二:都無理
都無理論認為,陳副教授固然言辭不當,奪話筒少年的行為也不對。都無理論者實在找不到理由,就把他們自己曾吼著要打倒的師道尊嚴抬出來,斥責少年對教授無理,還要求少年道歉。都無理論者搜腸刮肚,居然把文革時的紅衛兵小將都抬了出來,稱奪話筒少年是“小將”,是文革作風。給一位少年扣帽子,看來是有些黔驢技窮了。
看當時的場景,陳副教授的插科打諢是不在少年的預設之內的,少年并非有準備的出風頭,純粹是被陳副教授的胡說八道給激怒了,是一種應激性反應。都無理論者還假惺惺地教導少年要冷靜、可以事后反應嘛,何必當場頂撞老師呢?目無尊長嘛!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陳副教授已經丟掉了自尊,這一刻他哪里還能贏得學生們的尊重呢?都無理論還不忘記給這所中學抹上一把灰,說學校為啥事先不審稿?為啥老師們不反對。一所中學有權審查省級專家的稿子?學校老師倒可能像都無理論者要求少年的那樣事后再去反映問題。成人和少年的差別就在這里,怎么能用成年人的成熟去要求少年呢?
我是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一個道理:青少年對世界的理想主義想象必須保護。
人的成長是分階段的,成人們習慣用成人的成熟(多半表現為圓滑、世故、油膩)來譏笑青少年的天真(主要表現就是理想主義和好奇心)。殊不知,如果一個民族的青少年都像成人一般的圓滑、事故、油膩,這個民族就離消失不遠了!稍微了解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些有創造力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終其一生都表現出一種少年般的天真。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盡量保持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為此不惜和庸俗的市儈思想作斗爭。都有理論和都無理論的一個共同的表現就是用市儈的標準去評價和指責奪話筒少年。
奪話筒少年的表現在市儈們的眼里就是過于天真、青澀、不諳世事,甚至說它粗魯。在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看來他表現的正是青少年應有的可貴品質,我倒是期望廬江中學能很好地保護奪話筒少年的這種品質。當然,在保護的前提下教孩子注意一下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可以的(這需要通過班主任做細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但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更重要的是現場的同學們群起鼓掌支持奪話筒少年的行動,如果安徽教育行政部門處理不當,后果很嚴重!
當然,教育工作者不能只講大道理,也要講小道理。但講道理的原則是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大道理融入小道理。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具體落實在一個一個的行動上就是小道理,學校學習結束后選擇什么職業才能實現“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就是一個大道理中的小道理,選擇對了,理想就轉化為“為中華崛起而工作”,抱著這樣的理想去工作鮮有不做出成績來的。
成年人千萬不要用自己的事故、圓滑、油膩去“教育”青少年,那不是幫他是毀了他。即便傳授為人處世的經驗,也要把目的弄正確,千萬不要把青少年帶歪了!陳副教授傳授點“真經”的危害性就在把青少年帶歪了!
我主張對奪話筒少年要表揚鼓勵,對陳副教授要批評教育。但不主張開除陳副教授,他應該是可以被教育好的。我倒覺得,安徽省有關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的教育思想觀念是不是正確、檢討自己工作是不是細致深入,檢討自己是不是存在官僚主義。對這件事的處理就是對安徽省有關教育行政部門的一次考驗,也是對全國教育行政部門的一次警示!我擔心,教育行政部門被這類奇談怪論帶歪了。教育無小事,我們天天在抓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陳副教授的表現才是最大的師德師風問題,這種問題不抓徹底,貽害無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