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打算整理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健康狀況和醫療資源配備數據,討論一下廣大農村地區經歷正逢春運返鄉高峰的第一波沖擊可能會遇到的情況。
吃過晚飯,刷到幾則消息,筆者氣到手抖、心情再難平靜,也沒心思去思考了。
一是胡錫進的老粉在胡錫進的微博評論區詢問,“家里80歲老人被陽性鄰居傳染,萬一頂不住,算誰的?”
事情的緣由是該粉絲的姥姥姥爺的鄰居陽了,按政策可以居家隔離,可是這家人卻經常偷偷出去溜達,而該粉絲的姥姥姥爺有嚴重基礎病,醫生不建議打疫苗。出于對老人的擔憂,該粉絲針對現在醫院爆滿、陽性居家不規范以及某些完全放任的做法產生了疑慮,才有此發問。
雖然問話的方式帶著一定的情緒,但所問之事也完全合情合理。
胡錫進是怎么回答的呢?
這個“陰陽怪氣”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這幾天網絡上個別網民的“社會達爾文”、“仇老”言論已經令筆者作嘔,實難想象,類似的話竟會從一個老黨員、廳級待遇的退休干部口中講出。合著老人、基礎病人、剛剛經歷手術的住院患者就該“識大體、顧大局”,犧牲自己,為年輕人換來“一個開放的世界”?就該成為“必要的代價”?
在這個回答被網民批評之后,胡錫進刪除了回答,然后開始裝“死”,既不回應也不道歉。
二是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的一條朋友圈內容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王院士給國內民眾提出了“幾點建議”,無非是消除恐懼、多喝水之類:
在最后,王院士安慰說,“如果你中招了,不要認為是運氣不好,這么弱的病毒,是加強免疫的好機會。”
實在想不到,一個掛著兩國院士稱號的專家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感染新冠還能“增強免疫力”,真當這是個益生菌了?美國的兒童被感染七成,導致今年的一個弱雞RSV病毒就讓全美兒科ICU爆滿,怎么講?
筆者再定睛一看,“口腔醫學專家”?算了,不多說了。
三是“專家:最終可能80%-90%的人感染”的報道沖上了頭條熱榜第二:
第一波沖擊就打算讓60%的中國人感染,這是要“應染盡染”了嗎?如果真的定下了這個目標,筆者倒是能理解這幾天一些地方“下坡踩著油門”的做法了。
美國目前新冠確診數字s是10096萬,這里還包括重復感染。美國總人口是多少?3.32億。也就是說,與新冠共存了三年,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疫情高峰,總共的感染率也才30%,中國第一輪就想干到60%?
好,就算說中國人口密度大,沒法跟美國比,我們看看全球感染率靠前的國家和地區:
感染率最高的韓國,也只是用了三年時間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曲線拉平,將感染率控制到54%。韓國的人口密度是我們的四倍,你想一輪就干到60%?
按照專家的說法,“致病性減弱、90%的感染者癥狀很輕”,剩下那10%感染者要不要去醫院,14億×60%×10%是多少?不說到時還有多少沒陽的醫生能上崗,就說中國的床位夠嗎?就沒有其他疾病了嗎?剛剛動過手術的病人能跟被感染者放在一起治療嗎?
……
微博上看到一則網友的話:
筆者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魯迅先生說,“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然而,筆者此刻只想罵人。
或許人類的悲觀并不相通,只求有些人做個人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