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從8月份出現癲癇癥狀以來,病情令海峽兩岸許多許多人揪心(不算人的除外),都希望它能早日恢復健康,繼續它無憂無慮的生活。
當“團團”離世消息公布后,兩岸網友紛紛留言悼念,不舍之情溢于網絡。
臺灣財經學者雷倩在節目中談及“團團”還一度哽咽,深情追憶“團團”在臺灣的那些美好時光。
“團團”和“圓圓”是在2008年12月來到臺灣省,并于2009年大年初一正式對外亮相。它們既是兩岸交流的使者,又是臺灣民眾的心靈理療師。
“團團”這些年工作兢兢業業,待人接物熱情誠懇,沒有招過誰,沒有惹過誰,只要是個人,無論其心里有多少陰暗面,也不至于對一只大熊貓心懷恨意。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那位以“知性和溫暖”賣人設的臺灣文化人龍應臺居然在“團團”離世后出來蹭熱點,在臉書上稱“團團”是“黑白胖無常”。
黑白無常是什么意思?中國人都知道,那是十八層地獄里索命的差使。“團團”活著的時候,她如果這樣調侃也已是過份。“團團”都走了,龍應臺心理得陰暗和扭曲到什么程度才會如此惡毒?
被人罵了兩個多小時后,她才把“黑白胖無常”改為“黑白肥肥”,而她的一些粉絲就在微博上用“黑白肥肥”替她硬洗,反誣網友是“別有用心”。
龍應臺是筆誤還是心黑?臉書編輯紀錄一看便知,再則說,如果她不是心虛,改什么?
不知道“文化人”龍應臺對“團團”恨從何來?嫉從何來?
“團團”是拆散了她的家庭還是斷了她的財路?
如果說大熊貓是黑白分明的動物,那么,龍應臺的心則是又黑又臟的。
她居然還想讓祖國大陸再慷慨相贈一只“黑白胖無常”,她怎么不把自己關進臺北動物園,讓大家看看她的嘴臉。
別看龍應臺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在大陸還一度粉絲無數,其實她是一個完完全全跪在西方面前的“文人”,玩的就是“西方處處美好,中國處處不堪”的那套把戲。
今年7月,龍應臺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被偷了300歐元,她竟然還能自我催眠,幻想偷錢的小偷需要她的錢改變孩子命運。
而她自己呢?還被小偷治好了精神內耗,“試試看一個真心的笑”。
這碗毒雞湯熬得有水平,既展現自己廉價的包容,還掩去了意大利的治安亂象。
2014年,她在廣州丟個錢包,馬上一篇小作文《我就這樣認識了廣州》,各種尖酸刻薄,把廣州、廣州人貶的一無是處。
這就是聞名兩岸那條“變色龍”之知性和溫暖。
龍應臺算不上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她是以時評文出名于臺灣報界。
看看她成名作的幾篇標題:《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發表于1984年11月20《中國時報》;《生了梅毒的母親》,這標題不火也難。
這兩篇文章共同點都是:觀點上偏見,用詞上偏激,立場上偏頗。像《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是針對食品衛生問題(沙士飲料事件),《生了梅毒的母親》則是環境問題。
她的《野火集》在臺熱賣,只是證明越淺顯越偏激的小文,越符合當時臺灣的速食文化口味。
那么,臺灣“民主轉型”后,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了嗎?更加嚴重。當局還引進日本核災食品、美國“萊豬”,還“用愛發電”,這位大媽有說什么嗎?
龍應臺真正本事不在于寫作,而在于投機。
1972年,當她還是“成功大學”一名四年級的外文系學生時,經各方考察,得到了上臺為蔣公祝壽,恭讀頌辭的機會。她發自肺腑,飽含深情地念到(不要笑)如下:
大家可能看不清,我摘錄幾句催人淚下的:
……允文允武,大智大仁。開業繼往,震古鑠今,反共先知,寰宇同欽。東亞堡壘,四海歸心,法天行健,全面革新……申張正義,摧毀妖氛,勝利在望,禹甸同春……億仗歡呼,虔頌嵩辰。
1972年11月1日。
當年在臺灣地區,歌頌蔣公也沒有什么,問題是,這位山呼蔣公萬歲的龍應臺,后來成了在蔣公身上踏上一萬腳的龍應臺。
或許有人會為她開脫稱,在那個時代,可以理解一名臺灣大四女生的壓力,但為什么學校不選別人祝壽?因為龍應臺在校園吹捧蔣公的表現太出色了。
到蔣經國的時代,她就吹捧“經國先生”。
等李登輝得勢時,她就化身“民主覺醒者”,幫李登輝鞏固權勢。
當“臺獨勢力”制造“本省人和外省人”沖突時,她就利用自己的高雄大寮鄉眷村“外省人”身份來代表所有“外省人”自認有罪。
當島內“皇民分子”為日本侵占臺灣歌功頌德時,她又在一邊為“殖民有益”鬼話打掩護。
2019年,她跳出來為香港黑暴勢力涂脂抹粉,被《人民日報》官微點名批評,她還想在大陸賣雞湯斂財的好時光不會再有了。
在香港,2016年她還鬧過一個笑話,現場觀眾和網友都替她尷尬。
當時她在香港大學演講,她問了聽眾們一個問題:“人生的啟蒙歌曲是什么?”聽眾們齊唱“我的祖國”。
本來她是想借著歌曲與時代的話題販售她的“毒雞湯”,結果“我的祖國”在現場來了一次大合唱。
她成了一個站在臺上不知所措的主講人,《我的祖國》這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在她眼里居然是需要勇氣才能唱。
這種滿腦子“殖民有益”的“文人”怎么可能理解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長期而豐富的海外生活經歷和跨國婚姻的影響,從她后來的文字可以看出,她已經徹底皈依于西方價值觀體系。
她的字里行間帶著宗教般的頑固,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早已被淡化。
如果是一名真正的“龍迷”,可以在她的作品集《百年思索》中的輯二《在受難路上》可以看到,基督教文化是如何存在于她的敘述中的。
她在“港大事件”之后,還出來澄清(找補):我不認同《我的祖國》包涵的家國情懷。所以“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罷了”。
她哪里敢贊美中華民族從百年屈辱中站立起來的那一份豪邁和驕傲。
她的“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這句話永遠是針對中國人說的,她絕不會對美國、英國、日本去說這句話,因為她在乎這些“大國”。
龍應臺能把“團團”稱為“黑白胖無常”,證明她的“知性和溫暖”實質就是“淺薄和冷酷”。
要不是為了“團團”,我才懶得提及這位“臺灣文化人”,她兩岸三地的票子還沒撈夠?還要出來丟人現眼?
不就是因為“團團”代表著祖國的溫暖嗎?象征著兩岸中國人團圓嗎?
她就心懷惡意蹭了好幾天,真是有夠惡心。龍應臺被人唾棄是理所應當的結果。
愿“團團”一路走好!天上也需要你去賣萌。
記住,誰要是說你是“黑白胖無常”,你就把它帶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