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距今已有整整91年,從1931年的這一天開始,中國東北淪于敵手,數千萬同胞終日茍活于侵略者的刺刀和鐵蹄之下。
6年之后,日本人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妄想侵占整個中國,妄想奴役每一位中國人。
這是刻在中華民族
心口上的一道傷疤
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
關于“九一八”事變前后的歷史,網上有很多很多記述,尤其是軍事方面。
今天寫一些不大提及的“外交斗爭問題”。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當年被罵得最慘的是東北軍統帥張學良,“不抵抗將軍”這頂帽子他戴了一輩子。
其實,“不抵抗”是蔣介石的一項政策,而不是針對特定事件的一道命令,國民黨從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時就已經制定了“不抵抗”政策。
當年除了張學良,還有一個人也被罵得很慘,那就是施肇基。這個名字現在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他也是“背鍋俠”之一。
施肇基生于1877年,杭州人,少年留美,1930年時,他是中國駐國際聯盟全權代表兼國聯理事會全權代表。同時也是駐英國全權公使。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當時施肇基正在日內瓦出席國聯會議。
9月19日他得知了日寇制造事端,侵略東三省的基本事實。
南京方面發電指示施肇基要向國聯報告日軍侵占沈陽的真相,強調“請求國聯主持公道。”
這樣,中國與日本的外交戰就在國聯展開了。
施肇基從19日忙到21日,幾乎沒有怎么睡覺,他把日本關東軍的侵略行為材料寫成報告,再依據“國聯憲章”第十一條,于21日向國聯理事會提出控告:
一、日本侵略中國領土。
二、日本破壞國聯憲章。
三、中方要求理事會立刻采取制裁措施,制止日本破壞和平行為。
施肇基依照憲章條款控訴日本,程序上合理合法,而且材料充分,證據確鑿。
9月22日,國聯理事會接受了施肇基的控訴,同意召開專門會議討論。
9月23日,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在會上與施肇基進行激烈辯論(日本人倒打一耙)。芳澤謙吉堅稱這是局部沖突,日本無意在中國東北擴大事態,所以,不需要國聯和第三國介入。
英國、法國、意大利等代表不表態。
表面上這是一場國聯的公開辯論,但背后另有曲折。
“九一八事變”對施肇基來說是一次突然襲擊,他是在最短時間內上場應戰的,更加艱難的是,他還要在會場外一一說服西方列強支持中國。
但日本人侵占東北卻是蓄謀已久,芳澤謙吉1923年出任駐華公使,“濟南慘案”就是他負責跟中國交涉的,1930年調任駐法國大使兼國聯代表。
也就是說,日本針對東北的軍事和外交陰謀已策劃多時,芳澤謙吉在爭取西方支持的問題上,至少比施肇基要早半年。
芳澤謙吉并不是告訴西方代表們中國東北將發生什么?而是在制造一種輿論氣氛-中國軍隊在屢屢挑釁日本關東軍。
但施肇基還是據理力爭,因為日本人侵略事實是清楚的。
南京政府在辯論期間又給施肇基發了一份指示,要求他“完全聽命于國聯,毫無保留條件”。
這就是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在外交上的體現,這令施肇基的活動能力和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國聯提案并不一定有利中國,中國也有權利不接受,還可以斗爭。
但“完全聽命于國聯,毫無保留條件”指示一來,施肇基在日內瓦就相當被動。
在兩個多月時間內,國聯召開了一次會議、二次會議、三次會議,日內瓦開完,又在巴黎開,議而不決。
日本人就是希望拖下去,讓它們可以在東北順利用兵,完成計劃。
11月25日,根據南京在24日發來的“三要點”訓令,施肇基在國聯提出了“劃錦州為中立區,由英法意大國軍隊駐守”的建議。
11月26日,路透社將此建議公布,還說英國表示欣慰。
中國在國聯爭取的不是讓日本人撤軍嗎,怎么反而成了讓中國軍隊撤離錦州?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無數報紙痛罵施肇基“無恥之極”。
由于全國輿論沸騰,南京又發訓令,要求施肇基改變立場。
1931年12月4日,施肇基在國聯大會上發言稱:“錦州中立案”不能接受,如果日軍進攻錦州,中國軍隊將不得不進行自衛。
自打自臉,對于一名資深外交官來說是極大的恥辱,但這都是來自南京反復無常的命令。
第二天,施肇基就向南京提出辭職,平息了一些國內怒氣,替老蔣背下這口黑鍋。
1932年初,蔣介石調駐美公使顏惠慶出任國聯代表。
顏惠慶一到日內瓦就堅決要求制裁日本,限制其獲得戰略物資。
1932年2月19日,顏惠慶在國聯大會上用英文痛斥日本,贏得了絕大多數國家的同情。
但到了表決環節,除了蘇聯之外,大國又不愿得罪日本,制裁案沒能通過。
顏惠慶于是秘密與蘇聯代表接觸(中蘇于1929年斷交),蘇聯也認為必須制裁日本(日軍坐大,會嚴重威脅著蘇聯)。
在得到南京授權后,中蘇“秘密外交”不斷取得突破,當年12月,顏惠慶與蘇聯代表在24小時內辦妥復交手續,震驚西方世界。1933年1月,蔣介石調顏惠慶出任駐蘇聯大使,爭取莫斯科的軍事援助。
后來,顏惠慶對蔣介石“投降路線”心灰意冷,離開了國民黨。新中國成立后,顏惠慶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50年因病去世。
蔣介石提出的“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的想法純粹就是投降主義,西方哪有什么“國際公理”?想多了。
西方列強雖然在中國東北各有自身利益,不愿東北被日本人獨占。
但這種利益次于美英法在全中國利益之爭的重要性。
而美英法利益之爭又次于西方聯手扼殺蘇聯的重要性。
西方認為日本將來會是攻打蘇聯的一個重要盟友,而日本也知道這一點,它們故意釋放出以東北為軍事基地夾擊蘇聯的信號。
因此,列強在國聯怎么可能制裁日本?
它們不僅不會給中國什么“國際公理之判決”,而且還在助長日本軍事力量。
美國(它沒有加入國聯),在1931年不斷地向日本出口槍炮和彈藥,還給予日本經濟、軍事、技術方面的幫助。
美國這一年賣給了日本700萬美元的鋼材、1600萬美元的石油、8000萬美元的棉花。1932年賣給日本的石油還增加了33%、煤油增加200%、其它戰略物資也都在增加。
英國,在1931年同樣在向日本出口武器和軍用物資,1932年更是加倍出口,單單2-4月份就運給日本240門新型野炮。
“九一八”之后,美英根本沒有就縮減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
1932年1月11日,《泰晤士報》寫道:捍衛中國領土的完整根本不是英國外交部最緊迫的任務。
美國國務院還警告國聯,“要避免采取能夠激起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的行動……”
美國總統胡佛甚至用“自衛”來美化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為。
而國聯派出的“調查團”由于美英阻撓,拖了一個多月才成立(美英法德意五國代表組成),由英國人李頓為團長。
再拖很久,啟程前往中國,直到1933年2月才通過了關于《李頓調查團報告》一項決議,主要內容是承認中國對東三省的名義主權。
這時,日本已經在搞“偽滿州國”了,日本人連這樣的像征性決議也不接受,3月份,日本直接宣布退出國聯。
但國聯還是不敢制裁日本,因為西方考慮的仍然是將來對蘇聯的進攻。
“國際公理”靠得住?有哪一個西方列強會去援助中國去打跑日本人?
六年來,蔣介石就是不想積極抗日,而是全力攻擊紅軍。
日本人這六年來則在東北肆無忌憚地奸淫擄掠,它們早就看清楚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軍事上步步退縮,外交上處處忍讓。
國民黨就是爛泥扶不上墻,今天不也一樣,朱立倫還喊什么“國民黨永遠親美。”,他們眼里哪有什么中華民族的利益?
一廂情愿的“國際公理”是根本靠不住的,也不存在。
靠得住的是什么?兩彈一星,東風快遞核潛艇,這些才是國際公理。
賊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勢力可以免費體驗一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