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上由于俄烏戰爭導致了一個詞的流行:“殖人”,用來諷刺那些無限度使用美國自由派的理論來描述俄烏戰爭,并且在俄烏戰爭中無限度的照本宣科使用美國新聞的人。
另外還有所謂的“大翻譯運動”,指的是把中文網絡一些極端性的語句,甚至自己寫的極端性的語句翻譯成英文,來讓他國人對于中國產生惡感。
這些行為無疑會激化他國人,尤其是白人對于中國的惡感,當然我們在中國,所以我們不會受影響,那么為什么會有人這么做呢?
其實這些東西很早就有了。
其實傾向于美國的這批人,在英文里面有一個特殊的稱呼:Boba liberal。
這個怎么翻譯?
波巴自由派?
這個詞匯由Twitter用戶diaspora_is_red在2010年創造出來的,已經被收錄進維基百科,描述的是生活在西方的東亞或者東南亞血統的人,傾向于重視與白人文化的同化,而不是本種族的團結。
典型的就是拿他們自己的“虎爸虎媽”的父母開耍,以玩笑甚至輕視的態度去看待亞洲文化。
其實中國目前討論的東西,比如說大翻譯運動之類的,是十二年前類似東西的殘余,是這個運動的極端化。
可能部分人覺得這個東西“很新奇”,“很潮”,其實并不是,新冠疫情期間導致對于亞裔的攻擊極速增加,過去的“波巴自由派”才發現他們所謂的“白人化”實際上不堪一擊。
街上攻擊亞裔的人并沒有在攻擊之前特意去查看他們的身份證,在推特或者FB上翻看他的言論,因為他長得像亞裔,所以要攻擊,就是這么簡單。
如果種族問題會因為你的政治傾向而變得不同,那解決美國的種族問題未免顯得就太簡單了。
“皈依者狂熱”這個東西在各個種族都有,不限于華裔,不限于亞裔,只是之前其他種族老早就到了美國,以至于這一波狂熱的風波早已經過了,很多亞裔把和白人同化當成一種“新的”,“趨向于進步的”,“你們都沒見過的”,這是很搞笑的。
我們先說黑人群體,這個群體是最早和白人打交道的,他們過去也和今天的亞裔一樣,并且有特殊的稱呼,分別是:“house Negro”和“field Negro”
這兩個單詞可以追溯到奴隸制時代,奴隸制時代有兩種黑人,其中一種黑人是和他們的主人住在房子里面,穿的很好,吃的很好,因為他們吃的是他們主人留下來的東西,他們住在閣樓或者地下室,但是距離主人很近。這種人被稱呼為“house Negro”,中文名字:家奴。
如果主人的房子著火了,他們會比主人更加努力的撲滅大火,如果有解放奴隸的人告訴這些“house Negro”,說我們反抗吧,逃走吧。
這些黑人會覺得驚奇:
“你瘋了,哪里還有比這里更好的房子,穿的更好,吃的更好呢?
”
這些“house Negro”會比他們的白人主人更加執著于捍衛種族制,他們寧愿花三倍的價錢,只為了住在他們主人附近,并且對其他的“field Negro”吹噓:
我是唯一住在這里的黑人,我是在唯一在這里工作的黑人。
這也是所謂的“一美元炸雞”的由來:我可是在美國可以吃上便宜的一美元炸雞的人。
我們理解了“house Negro”和“field Negro”,我們理解了“Boba liberal”后,我們才能真正去理解今天世界發生的事情。
其實類似于“皈依者狂熱”這種事情,不僅僅中國有,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印尼,越南,到處都是,很正常,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亞裔經歷這一波太晚了,所以大家還是個稀奇。
發展中國家對于俄烏戰爭不冷不熱的態度,就是來自于此,種族敘事非常強大,除了西方那幾個國家,幾乎沒有幾個國家宣布制裁俄羅斯,非洲,甚至連美國后院的拉美地區也對制裁俄羅斯不冷不熱,甚至有點幸災樂禍的地步。
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
因為這些地區長期受到西方的壓制,俄羅斯雖然是白人國家,但是非常特殊,因為它總是給白人搗亂,雖然有些國家不說,但是不免總是有一些幸災樂禍的心理:你們白人也有今天。
至于俄烏戰爭的對與錯,對于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因為這類的戰爭在他們國家早就發生過N次了,有些國家甚至一直到今天還是處于動蕩的地步。
過去殖民主義劃分出來的邊界,是今天國際形勢動蕩的催化劑,比如說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問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杜蘭線,他們并不是不懂。
中國作為一個遭受過殖民主義侵略,但是沒有被整體殖民的國家,屬于在殖民時代的少數派,也是因為如此,國人在理解世界事務的時候,雖然自稱發展中國家,但是和那些真·發展中國家是存在心里差距的。反而印度人在這點理解的比我們深刻。
世界上沒有什么新鮮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