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么中國近代沒有那種“名揚世界”的“名將”?
我反問,你指的“名將”是哪種?他說就是巴頓、蒙哥馬利、隆美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那種。
我說,麥克阿瑟算名將,那么把他打得辭職退休的那位是什么?名將的爸爸?
中國的近代史教科書是唯物史觀的教科書,不喜歡吹牛逼,不喜歡神話個人,所以,你就看不到西方吹的那種“名將”。
按照西方那個英雄主義的敘事,林彪、粟裕、彭德懷、徐向前……個個都是超級戰神。
按照日本人大河劇的拍法,所有紅軍將帥都應當是“萬人敵”,林總是神機妙算,粟總是人間兵仙,彭總則是東亞之虎……如徐海東、羅炳輝這些,那都是“人形高達”。
按照我國古代傳統史書的寫法,其實也差不多,唐書如何描述李世民,大概就可以如何描述教員......從戰略到戰術,從大局判斷到臨場指揮,都是出神入化,注意我不是夸張,你如果讀過戰史,讀過他的傳記,就知道無法用文字來形容他在軍事上的指揮天賦......但他自己說過:“三皇五帝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你之所以覺得近代中國“沒有名將”,那是因為我們不宣傳名將,不只是不宣傳名將,甚至不宣傳干部和軍官……我舉個例子,抗美援朝我軍只有兩個特級英雄,一個是黃繼光,一個是楊根思,但我們的學校課本上一般只提黃繼光,不太講楊根思……因為黃繼光是普通戰士,而楊連長是連長。
你跳出軍事這個小范疇,從整個近代史看,就更明顯了,我們的成果,往往是“集體的成果”,我們的勝利,一直是“人民的勝利”,雖然有英雄人物力挽狂瀾,但我們從來不說是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當然,錯誤一般會歸于個人。
唯物史觀是非常科學的史觀,它說一切的社會變革,都是源自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先進的生產關系必將戰勝落后的生產關系。地主會戰勝奴隸主,資本家會戰勝地主,帝國主義會把它們都變成走狗,而無產階級,會推翻三座大山,會把他們全部打得粉碎,然后建立一個新世界。
它說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文明是勞動者創造的,社會的進步是一切追求進步的人民推動的,英雄首先是人民英雄,就連最先進的“先鋒隊”,也必須是廣大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回到打仗,從大處說,打仗打的是國力、民心;國力就是經濟,你能煉多少鋼、打多少糧,就能證明你到底有幾個師;民心就是政治,你能獲得多少人的支持,你能動員多少家庭送出自己的子女,就能證明你到底是不是人民的軍隊。
從小處說,打仗打的是組織、后勤、指揮、一線士兵的素質。你的軍隊是怎樣的組織形式,你的后勤保障水平如何,你的指戰員素質如何,你的戰士訓練水平怎樣……
這些東西,才是左右戰爭天平的東西,而不是一兩個名將的“神來之筆”,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四渡赤水出神入化,但沒有強大的組織,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強如教員也沒有辦法讓數萬人指哪兒打哪兒,還能從上到下執行到位,每一個人都“堅決完成任務”。
寫詩的人常說:“功夫在詩外”。
指揮的藝術,往往來自于戰場之外,平素千錘百煉的那些東西。英雄偉人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但他們不能無中生有、撒豆成兵。只有把平時把經濟建設、政治宣傳、軍事訓練都做到極致,“名將”們才能出神入化地發揮他們指揮的藝術。
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志愿軍之所以強大,就在于他們本來就是全世界政治上最先進的軍隊,擁有最良好的紀律和最強大的組織能力。
他們的締造者和領導者,本就是他們所屬政治組軍事織中最優秀的人。
只有最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才能領導這樣的隊伍;這樣的軍隊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將領,本來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軍事家。
所以說,唯物史觀是科學的史觀。
但,唯物史觀也略微殘酷了一些,它把功績都歸于人民群眾,把進步都歸于歷史的必然……這也會讓一些腦子不太開竅的人產生誤解,讓他們忘記了某些人的偉大、付出和犧牲。
學唯物主義,不要學成機械唯物主義,要時時刻刻想起辯證法,“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舉個例子——打仗打的是國力,那么國力不如人,槍不如人、炮不如人、組織訓練不如人、那么是不是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就不用打了?
所以,如何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政治家、軍事家的主觀能動性,也至關重要,因為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實際上你真的講科學的話,你把歷史多復盤幾遍,用窮舉法、排除法一個一個試了,你就會發現,某些歷史節點,沒有那個人,還真的不行。
換誰都不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