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人民網微博視頻發表了1959年“建國十周年群眾文藝演出”中,由230名開國上將、中將和少將組成的將軍業余合唱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唱的合唱歌曲《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祖國的臺灣》,230位將軍演唱,氣勢磅礴的歌聲,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為領土完整,為保衛和平,北京城發出了莊嚴號召;聽全國人民的鋼鐵誓言,一定要,一定要解放臺灣!我們祖國的領土誰也不能侵犯,我們強大的隊伍誰也不能阻擋,我們千軍萬馬,要跨過海洋,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祖國的臺灣,臺灣!”
中國人民解放軍捍衛祖國統一的堅定決心,中華民族對兩岸統一的強大意志,中國人民對兩岸同胞骨肉團圓的殷殷期盼,都在這首恢宏有力的歌曲中得到了體現,“北京城發出了莊嚴號召”,“聽全國人民的鋼鐵誓言”,“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祖國的臺灣”。
10月29日,在第四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在視頻致辭中,從財政、民生、社會、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就統一后對臺灣的施政發表了意見,這是我們首次聽到對統一后在臺灣的施政方針,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意味。
在談到統一后臺灣的財政時,劉軍川說,臺灣的財政收入盡可用于改善民生。在談到統一后臺灣的政治時,劉軍川說,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在談到統一后臺灣的經濟時,劉軍川說,以大陸市場為廣闊腹地,發展空間更大,經濟競爭力更強,產業鏈供應鏈更加穩定通暢,創新活力在共同市場內充分涌流。在談到兩岸交流時,劉軍川說,兩岸交流往來更加便捷,臺灣同胞特別是廣大青年來大陸發展的天地更加廣闊。在談到統一后的文化時,劉軍川說,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在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下交流互鑒、化育后人,臺灣文化在中華文化根脈的滋養浸潤中更加枝繁葉茂、煥發光彩。在談到統一后的臺灣對外交往時,劉軍川說,對外交往將得到充分拓展,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與大陸同胞一道,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為世界繁榮穩定、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更多活力。
10月28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大校答記者問時對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發出最強有力回答: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強化使命擔當,保持高度戒備,不動如山,動如雷霆。
譚克非表示,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挫敗一切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分裂行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神圣使命。大勢所趨、大義所在;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強化使命擔當、保持高度戒備,確保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當前,臺灣島內外敵對分裂勢力沆瀣一氣,狼狽為奸,不斷挑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底線,謀“臺獨”、搞分裂的氣焰越來越囂張。最近蔡英文當局提出兩岸“互不隸屬”,蔡英文還首次證實美軍駐臺訓練臺軍,美國政府提出要讓臺灣當局“有意義”參與聯合國系統,美英日等六國出動四艘航母(準航母)打擊群在西太中國周邊舉行大規模軍演,美加軍艦編隊穿越臺灣海峽,美國總統拜登稱“中國進入臺灣時,美國會保衛臺灣”。臺灣島上空風起云涌,島內外分裂勢力在“臺獨”的路上越走越遠,臺海地區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2017年12月14日,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曾寫下一首催人淚下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另一首《當我死時》也同樣令人動容: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現在讀起余光中先生的詩,依然心潮難平,淚眼盈眶。想起今日臺灣之現狀,相信余光中先生也是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這個世界,他并沒有看到祖國統一,并沒有等到兩岸同胞一家親的那一天,對此我們深感痛惜!
余光中等老一輩離世之后,新一代臺灣青年漸漸與大陸情感疏離。我們可以感受到,已經與大陸分離七十余年的臺灣也正在從情感上與大陸漸行漸遠,那不是時空的距離,而是人心的距離,鄉愁的淡忘,血脈的疏遠,使得臺灣這座中華民族的寶島正在蔡英文的帶領下走向變相獨立。那被一灣淺淺海峽隔斷的鄉愁,何時能變成其樂融融的一家團圓?
臺灣長期孤懸海外,又曾長期是荷蘭和日本的殖民地,隨著新一代在“去中國化”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本土年輕人越來越具有話語權,對大陸的文化和心理依附感正在降低,他們漸漸產生的獨立意識使得海峽兩岸的隔閡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加深,這已經超出了我們從前對臺灣現狀的了解和認知,兩岸人民的情感并沒有隨著經濟交往和人員交流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漸行漸遠。
長期以來,我們對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人的 “去中國化”行為沒有引起足夠警覺,依然采取懷柔安撫綏靖政策,以經貿往來代替政治軍事高壓,以為可以通過“三通”、通過經濟共融、讓臺灣從經濟上依附大陸就可以實現臺灣的自然回歸。我們以為時間在大陸一邊,因為隨著大陸的日益強大,臺灣正變得日益矮小。可回頭卻發現,時間并不在大陸一邊,因為那些像余光中這樣懷有鄉愁的老一輩正在死去,而經過“去中國化”成長起來、懷有獨立意識的年輕人卻在不斷成長,和平統一臺灣已變得不再可能。臺灣的新一代年輕人的臺灣意識而非中國意識正在趨向于獨立而不是祖國統一,這種心理和情感已經成為和平統一臺灣的最大障礙。
我們的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把列強趕走了,讓國家把腰桿挺直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然而我們曾經敢于拼死的血性、敢于犧牲的精神,是否到我們這一代就消磨殆盡了?我們曾經在上甘嶺上把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打敗,我們曾經敢于在金門萬炮齊發,那不僅僅是一場戰爭,也不僅僅是一次次炮擊,而是讓我們保持敢于犧牲的精神,保持我們高昂的斗志,現在的臺灣問題是美國卡在兩岸同胞之間的一根魚刺,要么一代又一代人心里憋屈痛苦地忍受,要么拼死一搏,把那根魚刺拔出來,雖不可避免地流血,但總好過卡在兩岸同胞間日日夜夜地疼痛難受。如果我們連那么一點痛苦都不愿承擔,我們還有什么臉面對先祖,有什么資格作為大國強國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解放臺灣并非呈一時血性和匹夫之勇,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強國,卻被美國日本緊緊地鎖在第一島鏈之內,說是一個海洋國家,卻絲毫看不到大洋的波濤。如果我們解放了臺灣,統一了祖國,那么中國將會俯視整個太平洋,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都將被砸得粉碎,臺海問題自然消失,南海問題、東海問題都會順勢而解,整個東南亞都將完全改變對中國的態度。
只有解放臺灣,中國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強大的國家;只能解放臺灣,中國和美國才能真正平等相處,中國才能真正得到西方國家的尊重;只有解放臺灣,中國才能說崛起和復興;只有解放臺灣,才能對得起傳承了五千年之久的偉大的中華文明;只有解放臺灣,中國才能重構世界秩序,才能書寫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篇章。
當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大國強國沒有實現國家統一的,盡管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古國,但中國是一個在與草牧民族競爭融合中強大起來的國家,中華民族雖然曾有過一段備受屈辱的歷史,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份血性,那份高傲,不允許我們退讓,不允許我們等待救世主的出現,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解放臺灣、統一祖國是我們承擔的歷史使命,現在和平統一已無法實現,就必須以武力統一,即使打碎了家里的壇壇罐罐,只要能實現我們的目標,又有何妨?
一個人活著要有尊嚴,一個民族活著同樣要有尊嚴,為了當下的幸福安寧而忘了國家的破碎,那是一種茍且偷生。解放臺灣不能再抱什么靠臺灣人自覺的幻想,臺灣人在心理上正在與大陸人漸行漸遠。靠馬英九的保持現狀,靠蔡英文的“去中國化”的變相“獨立”,臺灣只會與大陸越來越遠,祖國統一的夢想只會越來越渺茫,拿出我們的決心,堅定我們的意志,凝聚我們的人心,大膽地喊出“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口號,去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
我們要丟掉對臺灣人心盼統一的幻想,丟掉對國民黨重振雄風的幻想,丟掉對民進黨和蔡英文改邪歸正的幻想,重新高舉起“解放臺灣”這面大旗,去完成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業。現在解放臺灣、統一祖國的時機正在到來,我們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且有一支有靈魂有血性的軍隊,有敢于對中華民族負責、有遠見卓識、有戰略思想、性格堅強的領導人,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當年漢武大帝破匈奴,打通絲綢之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立萬世不朽之功,現在又一個歷史機遇出現了,解放臺灣,統一祖國,我們還要更待何時?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只有解放臺灣、統一祖國才能讓兩岸相擁相握,才能讓兩岸把酒言歡,才能讓兩岸跨越那灣淺淺的海峽,同氣連枝,血脈相融。才能讓像余光中這樣一生盼望統一、帶著巨大遺憾離世的老人們了卻心愿,瞑目而去。
解放臺灣、統一祖國,無論付出多么巨大的代價都值得我們這代人去實現,因為這一偉大功業所連通的不僅是一灣海峽,而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段斷裂的歷史,是整個華夏同胞的心愿。
讓我們再聽一遍230位開國將軍高唱的《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祖國的臺灣》這首雄渾、磅礴的歌曲,讓我們的熱血沸騰起來,沸騰起來:
“為領土完整,為保衛和平,北京城發出了莊嚴號召;聽全國人民的鋼鐵誓言,一定要,一定要解放臺灣!我們祖國的領土誰也不能侵犯,我們強大的隊伍誰也不能阻擋,我們千軍萬馬,要跨過海洋,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祖國的臺灣,臺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