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章截圖。
近日在某公眾號看到某校新編《大學語文》教材的內容中收錄一篇方方的文章,仔細查了一下,似乎這個消息是一年前的,曾經引發過爭議。
文章部分段落節錄如下:
七哥說,當你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連同這個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錢不值時,你才會覺得自己活到這會兒才活出點滋味來,你才能天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灑脫地走個來回。
七哥說,生命如同樹葉,來去匆匆。春日里的萌芽就是為了秋天里的飄落。殊路卻同歸,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搶了別人的營養而讓自己肥綠肥綠的呢?
七哥說,號稱清廉的人們大多為了自己的名聲活著,雖未害人卻也未為社會及人類作出什么貢獻。而遭人貶斥的靠不義之財發富的人卻有可能拿出一大筆錢修座醫院抑或學校,讓眾多的人盡享其好處。這兩種人你能說誰更好一些誰更壞一些么?
七哥只要一進家門,就像一條發了瘋的狗毫無節制地亂叫亂嚷,仿佛是對他小時候從來沒有說話的權利而進行的殘酷報復。父親和母親聽不得七哥這一套,總是叫著“牙酸”然后跑到門外。
京廣鐵路幾乎是從屋檐邊擦過。火車平均七分鐘一趟,轟隆隆駛來時,夾帶著呼嘯而過的風和震耳欲聾的噪音。在這里,父親和母親能聽到七哥的每一個音節都被龐大的車輪碾得粉碎。
根據公眾號作者介紹,這篇課文節選自方方198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風景》,據說這部小說當年還獲了獎。
我沒有看過這篇小說,只就上面這段節選文字論,沒有看出作者所說的“思想厚重,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卻看到了作者“思想的膚淺與意圖的邪惡”,也看到節選這篇文章者的意圖:對新冠疫情期間民間批評批判《xx日記》聲音的曲線回擊。
這幾段文字,幾乎每段文字都反映的是一種陰暗的、負面的、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和扭曲的世界觀,雖然是用“七哥”的嘴巴說出來,但專門節選這段文字,顯然為了贊美,而不是為了批判。不難推斷出,這段文字也暴露了作者和節選者的世界觀。
這里尤其要重點說說其中這段文字:號稱清廉的人們大多為了自己的名聲活著,雖未害人卻也未為社會及人類作出什么貢獻。而遭人貶斥的靠不義之財發富的人卻有可能拿出一大筆錢修座醫院抑或學校,讓眾多的人盡享其好處。這兩種人你能說誰更好一些誰更壞一些么?
這段文字雖然最后打了問號,但卻是一種循循誘導式的問號,暴露出作者和節選者的是非觀:衡量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的貢獻,只有膚淺的金錢角度,用金錢多寡去判斷。于是:有經濟能力做慈善的富人比清廉的普通人對社會和人類貢獻更大。甚至連道德領域的價值判斷也由金錢能力來決定,作者把“好人卡”發給前者而非后者。
再深一步,這段話還流露出對不擇手段發家致富的欣賞和認可,只要事后捐錢修醫院學校就可以名利雙收。
作者和節選者的屁股坐在哪一邊,情感偏向哪一個階層,還不明顯嗎?
毛主席領導中共建立新中國后,一直不斷宣揚: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試圖將橫行幾千年的、旨在愚民的“王侯將相”唯心主義歷史觀,給顛倒過來,給掰正了,同時也極度警惕“剝削有功”等資產階級思想侵蝕腐化各層級領導干部。
70多年來的新中國發展史可以看出,每當決策者對“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這一立場有所松動時,就會犯錯誤,走彎路。每當社會輿論和普通大眾不再提這個立場、甚至忘記這個立場時,社會秩序就會發生混亂,社會矛盾就會激化。
而上面節選的這段文字無疑是對“人民群眾”力量的赤裸裸鄙視,是企圖為靠“不義之財”發家致富者進行洗白的輿論造勢。
公眾號的作者說“方方曾經受到大量的誤解和攻擊。方方文章入選大學教材,告訴當代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應該具備自己的認知”,我只能同意最后一句:“當代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到底什么樣的世界觀才是有益于社會和人類發展的。
再多說一點,立場站在資產階級一邊的公知在宣揚其唯心主義世界觀或歷史觀時,經常會用到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手法。
比如,他們會搞一個議題,窮人還是富人對社會貢獻大?拿一個具體的窮人與一個具體的富人作比,然后得出結論。這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以偏概全。
一個窮人對社會歷史貢獻代表不了整個窮人階層,一個富人對社會歷史貢獻,當然也代表不了整個富人階層。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看大勢、看整體。不能被這種簡單的、膚淺的對比牽著腦袋走。
再比如,香港動亂期間,一些教師和媒體公知就是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來抹黑內地的制度、社會秩序、甚至大陸游客的個人素質的。
他們將個別內地游客的負面舉止,無限放大,不斷渲染一名內地孩子隨地大小便,卻有意忽略絕大多數內地人是守法自律入鄉隨俗的游客這一事實。
他們專門渲染內地某些負面新聞,營造一種官員腐敗、民生艱難的社會環境,并將此歸咎于體制問題,但卻有意忽略國家七十年來發生的天翻地覆變化和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和提高,正說明了體制的優勢。
所以,看穿這些公知忽悠手段,有助于消解公知的毒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