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2周年國慶來臨之際,“烈士紀念日”也已經來到。
自2014年9月30日國家設立首個烈士紀念日以來,今年已是第八個年頭。設立“烈士紀念日”既是為社會樹立崇尚英雄烈士的精神力量,也是對輿論場中存在的淡忘英烈,甚至詆毀英烈現象的一種回應。
2018年4月27日我國通過了《英雄烈士保護法》。
相較十年前,今天網絡環境明顯好了許多,那些魑魅魍魎不敢再如此猖狂地將臟水潑向英烈,“歷史發明家”們也不敢再在網上大搞歷史虛無主義。
老網友們可能會記得,當時它們詆毀羞辱邱少云、黃繼光、雷鋒,甚至偉人及偉人家屬時,居然還能得到掌聲和追捧,還有企業的廣告投放。
一個國家如果任由臟水潑向英烈,結果會怎樣?已經入土的蘇聯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
蘇聯解體前,出現了“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可怕現象。網上經常用“戰斗民族”來形象俄國人,但為什么當時就沒有人出來戰斗?
因為整個蘇聯的精神脊梁已經被打斷,人無脊梁必癱瘓,國家也一樣。
蘇聯的精神脊梁是如何被打斷的?
80年代中期之前,蘇聯社會對英雄烈士是有崇敬之心的,官方和民間每年都會組織一系列的紀念活動。
美國也是如此,美國人對英烈的尊崇同樣是社會主流。有一位被推特禁言的無所不知的美國老漢在談到國家價值觀時,曾說過“美國人的人生信條是愛國主義。”
關于提倡愛國主義,從華盛頓到里根、到老布什……到特朗普、拜登,歷屆美國總統都沒有放松過。
然而,蘇聯在80年代卻掀起了一股嘲笑愛國主義,詆毀一切英雄烈士的潮流。
戈爾巴喬夫這幫人上來后,一步一步地放任那些親西方文人攻擊詆毀英雄,在所謂“新思維”、“公開性”的幌子下,掀起了長達數年的“恨國主義”輿論狂潮。
他們相信西方國家是不注重愛國主義教育的,相信言論自由是沒底線的,相信只有西方才能“拯救”自己。
1986年開始,蘇聯主流媒體對歷史人物進行了一輪丑化,已經否定他們的二戰功績。
不久,真正的矛頭所指便顯露出來,那就是列寧本人以及馬列主義,這個國家從頭到尾都是一片黑暗。
同時,文人、作家、記者們打造出了一個富裕文明的沙皇俄國,尼古拉二世成了一位仁慈寬厚的明君。那么,徹底結束沙皇統治的十月革命就成了邪惡的行動。
蘇聯不好,沙俄好,尼古拉二世愛民如子,貴族們個個風度優雅,是誰讓他們死于非命或淪為流亡白俄,就是列寧、斯大林、捷爾任斯基他們。
1988年,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開始,各加盟共和國默許對列寧塑像潑漆、擲臟物、推倒等事件發生。
接著是大規模改名運動,凡是以蘇聯偉人、英雄命名的城市、街道、廣場、公園、科技館、博物館紛紛換上了新名字。烏克蘭利沃夫市的偵察英雄庫茲涅佐夫的紀念碑遭到摧毀,連烈士遺骸都被強行遷移。
遭納粹德軍殺害的女英雄卓婭被作家安諾夫等人說成是縱火犯、盜馬料的賊,連她的弟弟舒拉也沒放過;用身體堵槍眼的戰士馬特洛索夫被說成死于流彈 ;保爾.柯察金事跡則完全不可信。
截肢后重上戰機與納粹空軍搏斗的“無腿飛將軍”阿列克謝•馬拉斯耶夫成了嘲笑殘疾人最好的段子來源……因為無腿飛行員怎么可能駕機作戰?
但同樣是截去雙腿重上藍天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道格拉斯•巴德,則被英國人視為空中戰神,誰會去編他的殘疾段子?誰會去詆毀他的壯舉?
然而,在蘇聯嘲笑英烈成了一些人體現自己思想深度的一種手段,翻開報紙是這些,打開收音機也是這些腔調。
在社會上,蘇聯軍人不再得到尊重,他們被說成是經濟負擔,1988年底戈爾巴喬夫聲稱軍費開動是經濟不振的主要因素。
顛覆歷史成了學術界和媒體的時尚行為,高校成了西方價值觀的傳播基地,大量學者、文人對美國頂禮膜拜。
當那些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用生命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時期英雄人物被顛覆、被解構、被詆毀,并成為愚昧無知的代名詞時,蘇聯已經沒有了英雄,那么這個國家還能剩下什么?只有自辱自卑自賤。
蘇聯精神脊梁被打斷,解體無非是時間問題,因為沒有人再愿意為國家付出什么,這個國家也不值得你付出。
誰是背后推手?
人,從小到大離不開對信息的接收,信息不僅帶來了知識,也會形成人的思想,而思想決定行動。
除了學校,一個人成年之后,接收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就是媒體。
當蘇聯媒體一邊倒地詆毀英雄,抹黑國家和民族時候,再堅定的老百姓也會迷失方向。
戈爾巴喬夫當時起用了雅科夫列夫主管意識形態領域(此人原是駐冰島大使,現在被俄羅斯懷疑為美國線人),癡迷西方的雅科夫列夫以“大清洗”手法撤換掉所有主流媒體總編。
蘇共機關報《真理報》的總編阿法納西耶夫被調離,換上經營廣告業務的經濟部主任巴爾費諾夫、黨刊《共產黨人》換上費洛羅夫、《星火報》換上科羅季奇(此人掌管《星火報》時間長達6年之久(1986~1991年),如果蘇聯不亡,他還會繼續在這個“陣地”上為美國發射輿論炮彈,1991年他的國家剛一解體,科羅季奇就跑到美國波士頓,實際上,美國才是他要服務的國家)。
《莫斯科新聞》、《消息報》、《文學報》、《共青團真理報》等報刊也全部交給了親西方人士。
誰能指望這些人會捍衛蘇聯英雄人物?恰恰相反,他們的使命是要刨掉蘇共的根,打斷蘇聯的脊梁骨。
經濟類出版物也沒有被放過,蘇聯經濟權威刊物《經濟問題》,拿掉了科學院院士恰哈圖洛夫,由美國推薦的經濟學專家波波夫接任。
電視臺、廣播電臺也是如此,好人好事不再得到宣傳,媒體版面上充滿著容易刺激社會情緒的負面新聞。
歷史發明家們如魚得水,到處撰寫他們的“歷史真相”,《莫斯科真理報》公開造謠說斯大林是沙皇特工人員;《星火報》發表《告別上帝》一文丑化列寧,美化沙皇尼古拉二世,直接否定十月革命的正義性……而這一切,沒有受到任何黨紀處分。
實在沒有新聞了,就到處是外星人、飛碟奇聞。
1989年10月23日,連《紐約時報》都在感嘆,“蘇聯報紙除了對布爾什維克革命的褻瀆之外,就是UFO研究,甚至連列寧是恐怖分子的說法都出現了。”
這樣夠嗎?1990年6月,戈爾巴喬夫宣布私人可以辦報(年滿18周年,沒有精神疾病的蘇聯公民即可),取消一切審查制度,高唱輿論多元化,將一切推向極致。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允許媒體“自由”到這種地步,蘇聯媒體卻可以公開煽動社會矛盾、公開煽動民族矛盾、公開宣揚宗教至上、宣揚一切顛倒價值觀的言論。
哪怕是在網絡時代,美國的推特、臉書不審查信息內容嗎?2019年你去為香港警察說幾句公道話都會被封殺。
美國“自由媒體”是有紅線的--維護美國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意識形態、國家利益。電影也好,電視也罷,展現出來的美國形象總是正義滿滿、自信滿滿、星條旗飄飄,這是美國主流價值觀,不容挑戰。
美國疫情死了60多萬人,《紐約時報》、CNN有說是美國體制問題嗎?有深刻反思嗎?沒有。彭博社甚至編出美國抗疫成績全球第一的排行榜,這就是“自由媒體”?
而蘇聯卻選擇了一條自殺式道路。
蘇聯媒體自卑自賤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罵自己國家罵得越狠,越能得到西方的嘉獎。這個國家從古至今沒有英雄,偉大的只有羅曼諾夫王朝末期那些低能兒。
蘇聯一些親西方文人對待英烈的態度,令人發指,他們用辱罵自己國家英雄的手段來討好西方。
再看看美國是怎么做的,2001年10月26日,美國頒布了《愛國者法案》;2006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尊重美國陣亡英雄法案》……
美國人不要去侮辱、詆毀陣亡英雄,不要去挑戰美國尊嚴。否則,輕則失業,重則坐牢。
2013年,南卡羅來納州查普林高中教師康普頓在學生面前踩踏國旗,并稱“國旗只是一塊布,沒有任何意義”,隨后,他被學校開除。
2015年7月1日,伊利諾伊州一名高中教師帕門特在課堂上踩國旗,被學校開除……限于篇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述。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情報人員內森.黑爾的銅像就樹立在耶魯大學校園內,連去年“黑命貴”破四舊運動也沒去動這座雕像。
內森.黑爾名言:“我唯一的遺憾,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
紀念他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你生活在美國,你就得記住這些英雄為美國付出了什么。
而蘇聯在干什么?努力把一位位英烈變成一個個笑話。
當一個國家的英烈失去了體面,活著的人會有體面?當英烈失去了尊嚴,活著的人會有尊嚴?蘇聯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中華民族風風雨雨一路走來,英雄烈士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也是美國可望而不可及的財富。如果不去珍惜、不去尊重、不去捍衛,那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守護英烈,就是守護我們的尊嚴和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