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越辯越明!
“與病毒共存”本身是個偽命題,退一步講,即便“與病毒共存”是所謂的“科學問題”,但公知參與鼓吹“與病毒共存”就絕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了。
如果你覺得這邏輯可笑,只能說年輕人你對公知的了解太少了。
網友早有總結——去年罵武漢封城封晚的,后來推崇群體免疫罵中國過度防疫的,現在鼓吹要與病毒共存的。將來真要放開了,群體免疫失敗導致死人死多了,又會罵政府亂放開的。他們基本上都會是同一批人。
其實,這個對公知的總結還可以很長。
武漢疫情期間說疫情防控好不好全看制度好不好的與美國疫情期間說疫情防控好不好與制度好不好無關的還是同一批人。
去年網暴張伯禮院士說“不知道張伯禮有什么偉業”的與今年維護張文宏醫生說“尊重科學”“支持言論自由”的還是同一批人。
去年說“時代的一?;?,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和今年說“今年的疫情感染人數全國加起來還不及武漢去年一天多,何況幾乎沒有死人。我倒覺得防衛有點過當”的還是同一批人。
公知反復左右橫跳看起來極其可笑,但萬變不離其宗,公知的宗旨只有一個,怎么讓中國不痛快怎么來。
如果因為“幾乎沒死人”就要“與病毒共存”,那如果“與病毒共存”死人了,算誰的?
美國是有“制度優勢”的,累計確診三千七百多萬,累計死亡六十多萬,美國人民依然“情緒穩定”,讓人嘆為觀止,但這樣的“制度優勢”中國是沒有的。
彭博社一方面恐嚇中國“堅持清零,中國恐淪國際孤島”,一方面又“建議”中國“從嚴格控管疫情,轉變成說服人民接受確診及死亡病例為日常的一部分”。
彭博社的意思表達的夠清楚了,接受“與病毒共存”就意味著要接受“確診及死亡病例為日常的一部分”。敢問支持“與病毒共存”的人,你們愿意接受“確診及死亡病例為日常的一部分”嗎?
那個“建議”拿揚州做“與病毒共存試驗”的人被行拘了,有人說重了,我認為是太輕,揚州人再好脾氣估計都恨得要罵人的。揚州人口大概是美國的五十分之一,美國昨天新增死亡662例,真的“與病毒共存”的話,按比例揚州是要死12個人的,請問支持“與病毒共存”的人,這12個人哪個該死?
哪個都不該死,該死的是“建議”拿揚州做“與病毒共存試驗”的人。
還好,現在這還是“選擇題”,一旦真的“與病毒共存”了,那可就沒得選擇了。
美國現在平均日增大概在20萬,中國人口大概是美國的4倍多,不說比美國更慘吧,就算和美國一樣日增20萬,美國的醫療系統早就都崩潰了,中國的醫療系統能撐多久?
張文宏醫生曾表示對美國防疫有信心,理由是“美國的醫療資源和技術是很先進的”,他未必高估了美國,但肯定低估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專治各種不服!
2021年1月,莫迪就宣布印度抗疫取得“勝利”,美國比較“務實”,直到2021年7月,拜登才公開慶祝美國“擺脫新冠疫情”,但4月份印度的疫情很多人應該都還有印象吧——如果地獄真在人間,絕對非印度莫屬。
過去24小時,美國新增確診14.35萬例,新增死亡662例。中國的人口密度遠高于美國,如果中國真發展到美國的全員“紅碼”,中國又該每日新增多少,死亡多少?
答案擺在眼前,如果真的“與病毒共存”了,像美英那樣搞“群體免疫”了,我們連躺平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就成躺尸了。
中國要是真的“與病毒共存”了,無非就是落得這么個下場啊。
公知曾說逝去的生命不是“冰冷的數字”,現在僅僅因為“幾乎沒死人”就說“防衛過當”,這是有多迫不及待看到死人?
大多數曾在“與病毒共存”問題上搖擺的人,這兩天都清醒過來了,眼看形勢發生了變化,公知也隨即縮頭了。
本來公知的劇本不是這樣的,與美國里應外合鼓吹“與病毒共存”,一旦得逞,以中國14億人口的規模,醫療系統的全線崩潰不過是時間問題,那時何止敲鑼的,打鼓的、吹嗩吶的都會有的。
我不是反對敲鑼,誰都有把痛喊出來的權利,但如果醫療系統真的崩潰了,別說敲鑼了,你就算把喉嚨喊破了又有什么用?
真有那天,不管接受不接受,大概都只能像特朗普說的那樣“這就是生活”了。但請記住,中國人是不認命的。明年就是2022年了,如果美國、英國抑或印度的疫情慘狀出現在中國,會出現什么局面?
看不懂的略過,看懂的不必說出來。公知所謀者大?。?/p>
現在知道為何我要反復反復又反復的反駁“與病毒共存”了吧,這個問題上是沒有含糊的余地,更是沒有傻白甜存在的空間的。
我不是什么勇士,我更沒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勇氣,我只是個普通人,但如果有人試圖將中國變成美國或印度那樣的人間煉獄,我是絕對不會介意拼命的,因為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家人,為了他們,我可以變得勇敢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