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環球時報》在資本媒體平臺今日頭條的官方賬號發布了《莫言 還是莫言》一文,文中將那些批評莫言作品的人稱為“反智者”:
“莫言,難道就甘愿讓人家罵個狗血噴頭不成?莫言是不會跟著反智者起舞的。多年前莫言曾就‘莫言熱’談過看法,人們議論的那個莫言,贊也好,罵也罷,都與他無關,在他看來,那更像一場滑稽表演。”
此文作者說:
“莫言深深地扎根在故鄉的土地上,四十多年來,筆耕不斷。他創造的‘高密東北鄉’文學,出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這乃是中國文學的幸運,是中國文化實力的一種標志。
……
莫言取得的文學成就,也是中國新時期文學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結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當今中國文學的發展。有人把文學的社會性、人民性與黨性對立起來,是不應該的。對文化精英的傷害,是悲哀的事情,更是憲法所不允許的。否定莫言的文學實踐,是對當的文藝政策的否定和曲解。網上的一些暴戾言論和個別人的做法,不利于社會文化建設,給思想界和學術界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應該引起文化部門的關注,網監部門應對類似圍毆文化名人的‘言論’,進行必要的監管和清除。”
但是,這篇義正辭嚴的文章,只出現于《環球時報》在今日頭條的官方賬號上。在其官方網站和其它網絡平臺,例如《環球時報》的百度百家號、微博、微信公眾號上都搜索不到。7月30日出版的紙媒《環球時報》也未見此文。經過搜索發現,該文作者署名“任罡風”,更是第一次使用。
這篇網文說明了什么?是不言自明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學習黨史的活動。
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次學習教育“總的來說就是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教育引導全黨同志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習近平強調:“要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要深刻領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堅定對黨的領導的自信。”習近平還多次強調,學習黨史就是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為了配合黨史學習,中央網信辦會同中央黨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單位,針對一段時期網上流傳的歪曲抹黑黨史謠言信息進行梳理、盤點、選出了“10大涉黨史謠言”,在2021年7月15日予以公布。其中第九條寫道:“周扒皮、黃世仁是好地主,土地改革錯了?謠言!”
2021年第2期《歷史評論》刊發了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張永峰的文章:《美化“劉文彩們”要不得》,文章指出:
“多年來,從小說《古船》《故鄉天下黃花》《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諾言》《小燈》《第九個寡婦》《軟埋》,到電視劇《福貴》《小寶和老財》等,都用不同方式塑造地主的‘光輝’形象。這種現象不限于文藝上的想象和虛構,對于歷史上惡名昭著的大地主,也有個別人打著‘研究’的旗號為其鳴冤叫屈、評功擺好、歌功頌德。20世紀末,一本為大地主劉文彩翻案的書——《劉文彩真相》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話題。不少報刊刊登書訊或書評,書中內容的摘錄在網絡上也頗為流行。21世紀初,一部以劉文彩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片又經網絡媒體廣泛傳播而左右視聽。這種美化‘劉文彩們’現象的蔓延,難免使人習以為常、信以為真,意識不到問題的嚴峻。
……
他們慣用的手段是借土改中曾出現的偏差大做文章。他們甚至特別‘珍視’土改運動中出現的偏差,這為他們污蔑革命、鼓動人性暴力提供了‘寶貴’依據。而當擁有特權利益的地主惡霸對被壓迫者施加暴力時,他們卻視而不見。這種‘人性暴力’分配方案的‘慷慨’和‘吝嗇’,赤裸裸地暴露出丑惡的偏見和別有意圖的政治目的,這或許是美化地主現象最大的病因所在。對此,那些熱衷于為‘劉文彩們’樹碑立傳的‘精英們’或許是心知肚明的。”(見微信公眾號“中國歷史研究院”刊文:《美化“劉文彩們”要不得》)
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歷史評論》。這個期刊是在于2020年1月,在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際,該院在新時代創辦的第一份全國性史學刊物。
而中國歷史研究院是2019年1月3日在北京成立的。習近平致信祝賀,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2021年6月22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的文章《百年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各大網站都進行了轉發。文章指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發端于20世紀初的中國新文學也走過了一百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國新文學發展進步的歷程與黨成長壯大的歷程始終相生相伴、相互呼應”。文章列舉了一系列作家和作品,其中包括:“1948年,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真實表現解放區土改的宏闊場景。”“柳青的《創業史》全面展現了合作化運動給當代農民命運帶來的巨大改變;周立波的《山鄉巨變》生動描寫了土改給農民精神生活帶來的變化;老舍的《龍須溝》通過龍須溝的古今對比,表達了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百年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光明日報-光明網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6/22/nw.D110000gmrb_20210622_1-16.htm)
關于前面《美化“劉文彩們”要不得》提到的那些作品,沒有一部“入選”。不過有文章認為,那是因為那些作品看不出有紅色基因。
不像《歷史評論》和《光明日報》這兩篇作者張永峰和吳義勤的身份如此明確,有名有姓有單位,《環球時報》的今日頭條官方賬號上發布的文章的作者“任罡風”,不僅是第一次署名發文,更是沒有提供任何單位和職務信息。
說到這里,個人想給“任罡風”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是可以直接向“10大涉黨史謠言”的發布部門提出反對意見,把其中的第九條“周扒皮、黃世仁是好地主,土地改革錯了?謠言!”進行修改或者刪除,并且要建議《歷史評論》不要再發表所謂“反智者”的文章;第二個建議是,如果“任罡風”不敢向發布“10大涉黨史謠言”的有關部門提出反對意見,不敢建議《歷史評論》不要再發表所謂“反智者”的文章,那么最好將《莫言 還是莫言》一文撤回,按照中央有關部門對于貫徹如何學習黨史的精神,再對自己的文章做一些必要的刪除、修改和補充,如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