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吳曉波的“多數人無用”?
最近幾天,吳曉波先生因為提出“大多數人無用”而被置于風口。
本來,我覺得這事可一笑了之,既然敢說,那就認了便是。你根本就沒有把“屌絲”當回事,那又何必回應“大多數無用屌絲們”的非議呢?
如果吳曉波先生不寫《“精英”和“無用論”》來為自己圓場,我也不打算議論他,因為他是精英,我是屌絲。但是,在讀了他的這篇辯白文章之后,實在感覺他自己也沒有超越屌絲的境界,就忍不住想說幾句。他要求大家理解他的話要看“語境”,但越看他辯解的語境,就越感受到他自我圣化的真實心聲。
若只簡單地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限定在利益范疇,吳曉波先生的說法沒有問題,他是個重商主義者,也是個把賺錢能力作為階層評判的信仰者,對他長期有用的人,當然不可能是多數人,能有幾十萬人的穩定圈子已經相當了不起了。這時候,“有用”與“有好處”會產生極大的交集,“有用的人”就是對他有好處的人,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他的“大多數人無用”是沒有絲毫問題的。
不過,吳曉波先生為了顯示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思想境界非同一般,他把“有用”和“無用”的理解上升到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高度,從而證明他堅守“精英主義”的合理性,他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經典事例和名人,以之闡明“有用”與“作用”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與“好處”之間的關系。
吳曉波先生講自己為什么不愿意下沉時提到:“人如果裝睡,醒不過來的。”
話是好話,是看似正確的話,也是近年來被網友普遍接受的話。
但是,你套在此處,恐怕算不得有道理的話。除了你圈子里的幾十萬人,多數人都是裝睡的人嗎?且不說中層,底層的那個“多數”難道都是裝睡的人?你不愿意接觸圈外的人,這說得過去,利益使然。你不愿意下沉,也不算錯,因為你說“人各有志”。不過,你把底層的人都視為裝睡的人自然不對,你口中人各有志的“志”恐怕只能解釋為“利”。
在論述精英主義時,吳舉了重大社會變革時期英雄人物的作用,比如《覺醒年代》中的精英。這顯然是想說明“人對社會的作用”,說明精英是影響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但用此例來為自己的“多數人無用”做證明恐怕又是不妥,你既然強調社會有分工,精英只起關鍵作用,且工作無貴賤,那你提出“多數人無用”又到底指多數人在哪方面無用?不關鍵,就無用?
個人小事業的成功,社會大事業的成功,“關鍵”和“非關鍵”是互為統一的,是缺一不可的,“關鍵”決定著方向,而“非關鍵”則決定著“關鍵”能否成功。陳獨秀,很革命,很關鍵,但他忽視了大多數的非關鍵,所以,他雖有思想,卻沒有成功。毛澤東,有思想,很關鍵,而且很尊重和團結了大多數的非關鍵,最后成功了。
吳曉波先生可能認為自己的成功跟非關鍵的大多數毫無關系,純粹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他在文章中配了個圖,圖中有兩行文字“精英主義是一種思想理論,精英是人人可以努力成為的”。
這碗湯我不會喝,知道自己進不了這個圈,盡管我也很努力。精英是與常人相對的一個稱謂,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精英也許靠努力可得來,但大多數人即使努力也成不了精英。吳先生是個很崇尚私權制的精英,本應該很清楚私心的特殊性,私權的膨脹容不下多數人都成為精英,多數人靠努力都成為精英了,那精英的優越性何在?吳先生自己的二十多萬人小圈何在?
不妨再反過來理解吳的理論,大多數人無用,是因為他們還不足夠的努力,至于“足夠”到何種程度才叫真努力,吳先生沒有給出界限。屌絲們會認同“努力論”嗎?未必。他們很可能認為:吳圈子里的二十幾萬人,部分人是努力成功的,部分人可能是不擇手段、不講道德成功的,部分人甚至不排除靠違法違規而成功,吳不要高估自己的圈子,進到你圈子里的人未必都有思想。
吳先生還引用了孟子的“恒產恒心論”,這也進一步明確了他對私權的崇拜,很符合時代特征,也符合私權時代的主流價值觀。如果只是一般要求,他肯定沒有錯,自私就是潮流。然而,吳曉波先生自我設定為“有思想的人”,那還是可以對他更進一步拔高的。從歷史任何時段看,無恒產者,往往更有恒心,有一顆從“無”創造出“有”的恒心。有恒產者,恰恰慢慢變得無恒心,“富不過三代”是對“恒產恒心”最有說服力的反證。孟子的話未必就是真理。吳先生繼承了孟子的恒心,并以此為自豪。實質上,這顆“恒心”就是不與共享的“私心”。
吳曉波先生在論述精英主義的時候還提到了蘇格拉底,說他是精英主義的西方始祖。
不太清楚吳先生是否真正理解蘇格拉底的精英思想,就我個人對蘇格拉底精英思想的認知,如果吳先生認同蘇格拉底的精英思想,那就等于認同“只有有知識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對錯和善惡,愚人沒有道德”的結論,假如這一點能得到確認,那么也就可以認定他的“多數人無用”即“多數人愚昧”,這才是他內心最深層的聲音。
現在,支持者都說吳只不過說了句真話,本來就是多數人愚昧。
我承認,這不是少數聲音,這是幾十年來積累出的相當有認同感的結論。當社會分層以后,成功者控制了輿論,多數人被掛上了“屌絲”的招牌,同時也被釘上了“無知者”的符號,而網絡又恰恰經常性出現無知者好心辦壞事的案例,從而進一步確認了“多數人愚昧”的錯誤結論。吳真不是講了真話,他只是利用了網絡的負面影響,這是他的高明之處,由部分無知者釀成的錯案并不代表“多數人愚昧”是真話。他說他不關心“屌絲文化”,他不喜歡“屌絲文化”。不,他其實很關心,屌絲們的一切活動都盡在他的掌握中,否則的話,他怎么知道網絡屌絲做了那么多的蠢事呢?
中國社會,分層是現實的,不需要做太多遮掩。
中國社會,圈子化也是客觀存在的,應該理性接受。
但是,分層也好,劃圈也罷,都不過是一種社會狀態,一種歷史階段的臨時狀態,這種狀態本身又是動態的,不同層的人,不同圈的人,并沒有“有用”與“無用”差別,只要社會發展的轉折點一到,最底層的人很容易就可打倒頂層人,多數無用人組成的圈子隨便就可以打破精英圈,稍有點歷史沉淀的人都應該懂得這個規律,是不需要證明的公理。
吳曉波先生自己把自己設定在精英圈,這是一種自信,也是一種自閉,出不出圈,愿不愿意下沉,有時真的由不得你自己,條件變了,你必須得變。“屌絲文化”一旦出現,不管你愿不愿接受,那都得接受,任何新文化都將是改變社會的動力,也是改造精英的鞭子。
吳曉波說自己不喜歡“屌絲文化”。
其實,你本就只是個有文化的“屌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