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清:我國當前反“民科”思潮的成因、危害與對策
內容提要:我國目前來勢兇猛聲勢浩大波瀾壯闊風起云涌黑云壓城城欲摧的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的浪潮純粹是賊喊捉賊、李鬼捉李逵的鬧劇。這場鬧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逆流,中華文化發展史的恥辱;是我國教育學術界的霧霾與沉渣泛起,嚴重阻礙了我國科學的發展與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這股逆流在中國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方話語權對中國話語權惡性競爭的產物,是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配置中壟斷性腐敗的產物,是強制推行教育、學術產業化的必然產物。必須從哲學、科學學、社會價值觀的高度對這股逆流迎頭痛擊以正本清源,還我國科學、教育界以朗朗乾坤,使我國科學、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科 官科 偽科學 教育產業化 科學范式 科學發展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國出現了一股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的思潮。百度反民科吧目前會員已達1萬多,每天活躍人數上千,發帖總量已達36萬。在“反民科吧”的吧名下面注著一行字:“我們談天說地,熱愛科學,反對偽科學”,說明該吧的宗旨是在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的前提下,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這只是我國目前反民科思潮的冰山一角。任何一個反民科的人只要登高一呼,馬上就會聽眾云集,一呼百應。事實上我國目前的反民科思潮已經滲透到教育、科研領域中的任何一個角落,成為學術、教育界的一種風氣,成為學術、教育界乃至行政部門相當一部分人支配自己行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該思潮的特征,是先通過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原創理論和民科劃等號,然后把原創理論和偽科學劃等號。不管誰,只要提出原創理論就先給你貼上“民科”標簽然后扣上“偽科學”帽子,然后對原創理論展開攻擊。即使你身份不是民科,但只要你提出原創思想說明你有“科妄思維”,“科妄思維”就是民科思維,也應該歸入“民科”予以攻擊。民科是偽科學-某人是民科-某人的原創理論是偽科學,是反民科思潮通行的邏輯。如果說,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可以使“民科”成為貶義詞,那么把“民科思維”和“科妄思維”劃等號,則可以使“原創思維”成為貶義詞。反民科思潮,是在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的基礎上,以反民間科學家為出發點、反“科妄思維”“偽科學”為口號,反對各個層級各個領域的原創思想、原創理論,扼殺人的創新精神的反智思潮。在反偽科學名義下反原創思想原創理論是反民科思潮的本質特征。
本來實踐出真知,他們卻把來源于實踐的成果斥責為“民科”,歸之為偽科學,予以攻擊。本來真正的科學成果來源于研究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他們卻把沒有向國家申報課題、沒有取得課題經費、沒有在指定的刊物上發表的成果斥責為“民科”,歸之為偽科學,予以攻擊。本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來源于跨學科研究,他們卻把跨學科研究斥責為“民科思維”,成果歸之為偽科學,予以攻擊。本來原創理論就是別人沒有說過的創新成果,他們卻把別人沒有說過斥之為“臆想產物”,歸之為偽科學,予以攻擊。本來原創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來源于發散性思維、非常規思維,他們卻把發散性思維、非常規思維諷刺為“科妄思維”,成果歸之為偽科學,予以攻擊。反民科的人講話特征: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東拉西扯,忽東忽西,忽左忽右;喜歡話講一半,有前半句沒有后半句,有上半句沒有下半句,讓你神秘莫測,暈頭轉向,頭暈腦脹。說你科妄不說你妄在哪里。說你荒唐不告你唐在何方。說你胡說不說明緣由。說你謬論不做任何解釋。從來沒有看到過反民科的人對他們所謂的“科妄”的民科原創理論本身做過任何理性的剖析,純粹就是對民科身份貼標簽扣帽子進行人身惡毒攻擊。誰叫你是民科呢?民科不就是偽科學的代名詞嗎?民科是偽科學還要解釋嗎?
那些看到有誰提出原創理論先進行頭銜身份考察一旦從網絡上捕風捉影證明對方是“民科”就長舒口氣如釋重負大喜過望喜不自禁喜上眉梢眉開眼笑眉飛色舞大呼小叫呼朋喚友奔走相告彈冠相慶親們寶寶撈到的不是一般稻草而是救命稻草寶寶已經搶占到了身份制高點并因而搶占到了學術制高點興高采烈欣喜若狂如獲至寶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得高潮不斷高興得手舞足蹈齜牙咧嘴張牙舞爪不但擺出一副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架勢而且發揚魯迅痛打落水狗精神威風凜凜大義凜然居高臨下揮舞大棒欲把其清除出局的奇葩景象;
那種認為只要把比自己先進的科研成果貼上“民科”標簽扣上“偽科學”帽子就可以輕而易舉清除競爭對手若無其事旁若無人高枕無憂躺在沙發上夾著二郎腿抽著煙品著茶怡然自得優哉游哉瞇著眼鎖著眉吐著煙圈盤算著怎樣向國家申報課題套取國家科研經費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繼續自我陶醉于早已被“民科”甩掉幾條街的課題研究的學貴做派;
那種對“民科”抱種族歧視認為只有在象牙塔里關門造車系統內自我循環近親繁殖對“民科”進行種群隔離才能避免“民科”基因污染培養出純而又純的純種科學家的門戶觀念;
那種自己技不如人卻在反民科反偽科學名義下設置種種似是而非的進入障礙抽刀斷水螳臂擋車抱殘守缺削足適履阻擋科學的發展以維護舊的范式共同體成員狹隘的學術既得利益包括學術話語權不當壟斷與學術資源配置不當壟斷的機制設計;
那種在反民科反偽科學名義下抬高學歷貶抑學術用學歷評價代替學術評價、學歷評價高于學術評價、把學歷評價作為學術評價的必要前提規定在“頂級刊物”發表論文必須有博士學位使不賺錢的學術體制成為能賺錢的教育體制的附庸以保證教育產業迅速發展高校利潤迅猛增長的制度設計;
所有這些在反偽科學名義下的反民科做派、措施、機制與輿論環境不但徹底關閉我國高校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大門,而且造成我國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配置的嚴重錯位;不但誤人子弟,而且形成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的極為惡劣的社會風氣與學術風氣,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扭曲了學術評價標準,嚴重敗壞了我國學術環境,阻擾了我國以原創理論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的建立,阻礙了我國科學的發展。建立國民創新體系必須果斷停止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官科和科學劃等號、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的制度體制機制設計,對中國人民的創造力開發作正確的政策、制度、體制、機制、價值觀導向。為此必須認真剖析我國當前反民科思潮的成因與危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反民科者之所以認為民科是偽科學不解釋,某人是民科其原創理論是偽科學不解釋,是因為他們認為“民科是偽科學”已經成為不證自明不言而喻學界公認的“公理”。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民科是偽科學”已經成為不證自明的“公理”了嗎?
什么是“民科”?“民科”的本義就是民間科學家。什么是偽科學?偽科學,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實踐證明,科學史上的假說或假設95%是錯的,但不能由此否定假說或假設(包括被證偽的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因此得出結論理論假說或假設本身就是偽科學。只有理論假說或假設已經被證明是錯的情況下,仍然將錯就錯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的,才可以認定為偽科學。在理論假說或假設已經被證明是錯的情況下,提出者沒有將錯就錯繼續把該假說或假設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社會上仍然把該假說或假設當做偽科學甚至科學騙局窮追猛打,將挫傷科學家或科學愛好者科學探討的積極性。如果把偽科學和某種特定身份如民間科學家劃等號,則是別有用心的人進行學術話語權不當競爭的手段;在把不是偽科學當做偽科學進行攻擊的同時,為真正的偽科學開綠燈。如果說,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前西方經濟學可以作為假說而存在,那么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后再宣傳推廣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就成為偽科學。
從上述“民科”和“偽科學”的概念本義中,看不出民科和偽科學之間有什么內在的必然聯系。本來,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應該在揭示“民科”和“偽科學”概念的內涵外延的基礎上明確說明民科和偽科學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很遺憾,目前沒有一個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的人能對“民科”下個內涵明確外延清晰的定義,更談不上說明民科和偽科學之間有什么內在必然聯系。什么是民科?民科就是偽科學;什么是偽科學?偽科學就是民科——這就是反民科者的基本邏輯。不過根據本人的觀察和概括,“民科”一開始系指我國體制外、非官方的民間科學家,但后來逐步延伸為泛指所研究課題不屬于自己所學專業領域或在所研究領域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民科”概念的實質不是一種對科學家群體的分類,而是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的學術評價,因此“民科”成為貶義詞。由于人類歷史上大量的第一流的科學成果都是民間科學家取得,當今量子時代真正的第一流科學成果往往是跨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研究的成果,任何科學成果都是科學家或科學愛好者無身份約束條件下認真觀察深入調查苦苦思索大膽設想反復驗證的結果,把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邏輯,沒有科學學根據。之所以民科和偽科學之間能建立起某種內在聯系,是別有用心的人對“民科”和“偽科學”概念進行內涵和外延的隨意伸縮。一旦有人指出民間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對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反民科者馬上辯解說:我反的“民科”不是指民間科學家,而是指科妄家,或有科妄思維方式的人。反民科者就是這樣,通過巧舌如簧忽東忽西聲東擊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胡攪蠻纏偷梁換柱移花接木貍貓換太子的巧妙邏輯巧妙實現了反科妄—反民科—反原創的三級跳,完成了民科是偽科學—某人是民科—某人原創理論是偽科學的三段論;巧妙完成了以反偽科學為名反原創思想原創理論的能進能退能攻能守進退裕如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語系語境體系。正是有了這樣的語系語境體系,使反民科者可以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明目張膽地把一切原創思想原創理論貼上民科標簽扣上偽科學帽子予以攻擊。正是有了這樣的語系語境體系,對稱哲學是民哲;對稱經濟學是民經;對稱邏輯不但是民科,而且是垃圾民科。
目前對民科是偽科學做了最全面論證的,是科學史學者田松。田松:“民科”是“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余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楊津濤,騰訊歷史,2015-09-21)。根據形式邏輯,要對“民科”這一“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做出具備某種屬性或特征的全稱判斷,必須滿足以下兩個必要條件:1、所有的民科都具備該特征;2、只有民科才有該特征,任何非民科都不具備該特征。要滿足這兩個必要條件,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必要條件:完全歸納與因果必然分析。很顯然,田松對“民科”這一“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做出具備偽科學普遍屬性的判斷時,既沒有完全歸納,也沒有因果必然關系分析,純粹就是對所謂“民科”本質特征的現象羅列。這樣的羅列是武斷的、沒有科學根據的,極易被證偽——只要有一個民科不具備他所羅列的偽科學的本質特征,他的“民科是偽科學”或“民科具備偽科學本質屬性”的全稱判斷就被證偽;如果有一個非民科也具備他所羅列的偽科學的本質特征,他的“偽科學是民科本質屬性”的必然判斷就被證偽。正是在這種不完全歸納甚至完全沒有歸納、未經典型分析直接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偶然上升到必然、未經任何科學論證形成的“民科是偽科學”的全稱必然判斷,成為“民科是偽科學—某人是民科—某人原創理論是偽科學”這樣的三段論推理的大前提。但因為這個三段論推理的大前提“民科是偽科學”既不是建立在完全歸納的基礎上,也不是建立在因果必然分析的基礎上,違背了形式邏輯的充足理由律,所以這個三段論推理的大前提不成立。同時,一個符合科學學規范的、也即田松指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的定義,應該是概念的內容和概念的形式的統一;其中內容和形式之間必須有內在的一致性,不能因為“詞不達意”——內容和形式的不統一造成歧義,否則就是偷換概念。在田松給“民科”下的定義中,不但看不到支持田松給“民科”本質特征所做的全稱判斷或民科和偽科學屬性之間的內在因果關系分析,而且也沒有指出他所揭示的“民科”概念的內涵和“民科”概念的形式——“民間科學家”這一名稱之間有何內在的必然聯系。在我國,所謂民間科學家就是指的體制外的科學家;而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分只有中國才有,在非社會主義國家、包括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體制內和體制外之分。如果只有體制內的科學家才屬于“科學共同體”,體制外的民間科學家就屬于“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那豈不是說其他非社會主義國家的科學家都屬于“在科學共同體之外”?如果田松辯解說,他指的科學共同體的內外標準不是體制內外,他的 “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不是指民間科學家,而是具有某種特定思維方式的人,那又怎么能把“民科”定義為“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民科”難道不是“民間科學家”的縮寫嗎?在中國“民間科學家”難道不就是指體制外科學家嗎?如果田松的“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不是指的體制外的“民間”科學家,而僅僅是具有某種特定思維方式的人,那么他用“某種特定思維方式的人”給“民科”下定義就是牛頭不對馬嘴,給概念下牛頭不對馬嘴、形式脫離內容、名詞和內涵不統一的定義純粹就是偷換概念的胡扯蛋。那么請問,給概念下牛頭不對馬嘴、內涵模糊邏輯混亂純粹胡扯蛋的定義,是哪個“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難道給概念下胡扯蛋定義的“工作”“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嗎?
此外,田松上述給“民科”下的定義說明他自己還沒有真正搞清楚“科學共同體”概念。科學共同體是基于同一科學或學科范式基礎建立起來的科學家或學者群體,把科學家或學者組成群體的紐帶就是“學科范式”,也就是田松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因此所謂的“科學共同體”實際上是“范式共同體”。不同的“范式共同體”之間的區別不是“科學共同體”和“非科學共同體”的區別,而是不同“科學共同體”之間的區別;不同的“科學共同體”建立在不同的范式或不同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之上。“范式”本來就是“基礎范式”,不是基礎范式就不是范式。人類科學發展過程就是范式轉換過程;與范式轉換過程相對應的,總體上就是舊的“科學共同體”瓦解、新的“科學共同體”建立的過程。舊的“科學共同體”瓦解、新的“科學共同體”建立的過程和范式轉換過程雖然是對應的,但不是同步的——范式轉換意味著舊的“科學共同體”瓦解、新的“科學共同體”建立,但不等于和舊的范式轉換、新的范式形成的同時,就能在新的范式基礎上馬上形成新的“科學共同體”。從新的范式出現到新的“科學共同體”建立之間必然會出現一個在舊的“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就是這些“特殊人群”形成新的科學共同體的雛形。田松把這些“特殊人群”定義為游離“科學共同體”之外的“民科”、“偽科學”,實際上是否定了人類科學發展過程是范式轉換的過程。這不符合科學史的事實。同時,不同的科學共同體由于建立在不同范式基礎上,所以不同的科學共同體之間是不可通約的;不同的“科學共同體”之間“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正常的。相對論剛產生時,愛因斯坦被德國物理學界斥責為“瘋子”;而愛因斯坦本人也至死不承認量子力學。這是否意味著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創始人都是“民科”和偽科學?建立在對稱平衡論基礎上的對稱經濟學是新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也是新的經濟學范式,號稱可以令人信服地“一舉”解決所有經濟和經濟學問題,不僅“試圖”而且已經推翻了一般均衡理論、需求供給定律、需求供給曲線等“著名”西方經濟學理論,不接受西方經濟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和建立在一般均衡論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及整個中國“主流經濟學界”也同樣不可通約、“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否意味著對稱經濟學及其創立者是“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對稱關系是宇宙的最深層次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平衡論是一切科學的最基礎理論。以對稱平衡論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實現了經濟學學科范式與科學范式的接軌,使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以對稱平衡論為理論基礎的對稱經濟學結束了人類經濟學的史前史。對稱經濟學的產生“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嗎?
人類科學史上的范式轉換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學說范式向科學范式轉換。如在對稱經濟學產生以前,經濟學只是學說,只有對稱經濟學產生后經濟學才成為一門科學。以一般均衡論為理論基礎的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范式向以對稱平衡論為理論基礎的對稱經濟學范式轉換,就是學說范式向科學范式轉換。
其次,抽象科學范式向具體科學范式轉換。如宇宙論從地球中心論向太陽中心論再到無中心論轉換。宇宙是無限的,如何地方都可以是、也都不是宇宙的中心,關鍵看參照系。以地球為參照系,地球中心論是真理。以太陽為參照系,太陽中心論是真理。以宇宙為參照系,任何地方都是、也都不是宇宙的中心。以地球為參照系的地球中心論和以太陽為參照系的太陽中心論都是抽象真理,以宇宙為參照系的任何地方都是宇宙的中心才是具體的真理。
第三,人類認識的深化形成的科學范式轉換。牛頓力學體系是人類對自然界宏觀低速領域的科學認識,愛因斯坦相對論是人類對自然界宏觀高速領域的科學認識,量子力學是人類對自然界微觀高速領域的科學認識,它們在各自領域都是真理。它們的先后出現不僅是物理學在不同領域的擴展,而且帶來了人對物理世界認識的深化與思維方式的發展。
第四,科學自身的發展完善形成新舊范式的轉換。如牛頓力學為代表的三維空間觀向相對論四維空間觀再向對稱論五維空間觀發展,是人類空間觀發展從不完善到完善的自然歷史過程。在對稱邏輯出現以前,形式邏輯一統天下,形成形式邏輯思維學科范式,以致人類把形式邏輯當做思維方式。正是形式邏輯思維方式形成一大堆人類幾千年無法解決的悖論。對稱邏輯產生后使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得以統一形成完整的邏輯科學體系,才使人類形成真正完整的思維方式,全面揭示了人類思維運行發展的完整規律,才解開了人類以前無法解決的悖論。對稱邏輯科學范式代替形式邏輯學科范式是人類思維科學完善化的結果。
上述范式轉換四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情況,除非范式共同體內的相關學者、科學家本身也是哲學家,否則要他們自己理清不同范式之間的內在關系是不可能的,認識上的局限性使他們不能正常交流是正常的。你和那些把一般均衡理論、需求供給定律看成經濟學公理、常識的西方經濟學者、中國“主流經濟學家”講對稱平衡論、對稱經濟學無異于雞同鴨講。
幾何公理一旦觸犯了人們的利益也一定會遭到反對;不同的“科學共同體”之間“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不僅有不同范式之間不可通約的認識論上的原因,還有利益沖突的原因。新范式產生、舊范式被推翻必然會觸犯原有范式共同體的既得利益,新范式遭到舊范式共同體的集體抵制、拼死抵抗是必然的,正好像對稱經濟學遭到中國主流經濟學界的集體抵制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要奉行西方經濟學范式的中國“主流經濟學界”接受對稱經濟學無異于與虎謀皮。但不同的“科學共同體”之間“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不能否定不同的“科學共同體”之間的內在聯系,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過程就是由“不能達成基本交流”的不同“科學共同體”的轉化組成的自然歷史過程。其中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就是由牛頓力學向量子力學轉化的中間環節,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實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從宏觀到微觀宇觀的深化。西方經濟學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是一般均衡理論,中國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是對稱平衡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對稱平衡理論也“不能達成基本交流”,但從以一般均衡理論為“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的西方經濟學向以對稱平衡理論為“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的對稱經濟學轉化,是人類經濟學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科學史就是“不能達成基本交流”的具有不同“特定思維方式”、不同“基礎范式”的不同“科學共同體”的轉化史。田松把具有不同“特定思維方式”、不同“基礎范式”的不同“科學共同體”的關系定位為官科和民科、科學和偽科學的關系,無異于說整個人類科學史就是科學向偽科學不斷轉化的歷史。這說明田松缺乏基本的科學史知識與科學學常識。
如果田松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不是學科范式概念,而是指的科學學的基本原理,
那么所謂的“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也不是什么“民科”,而是進行所謂的科學研究不符合科學學基本原理的“特定思維方式的人”。很遺憾,“科學研究不符合科學學基本原理”的“特定思維方式”的人不但“民科”有,“官科”也有。不信,請各位看官看下面這段文字——
【田國強在《經濟研究》2005.2期發表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從方法到內容都充斥了常識性的錯誤。
方法常識性錯誤。田國強:“1、一個行為假設 一個行為假設指的是,任何一個社會學科都需對人的行為作出某種假設,將人的行為作為分析的邏輯起點。”“對經濟人的行為方式做出假設是經濟學的根基。”什么是假說?假說就是未經驗證的學說。假說經過驗證后成為科學事實或科學原理(包括公理),假說被證偽后就成為謬誤。假說只是科學發展的拐杖、科學真理形成的過渡環節之一,不是科學真理形成、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科學史上許多科學真理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把假說看成科學真理形成、科學發展的必要前提是錯誤的,把假說當做科學原理乃至公理更是荒謬的。什么是假設?把假說當做推理的公理或原理前提,假說就成為假設。在科學史上,以假設為“公理”進行推導得出的結論高達95%是錯誤的。假設只是驗證、發現真理的手段,把假設當“公理”進行推導只是試錯的方式,既不能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也不能作為科學論文論述的出發點。一門科學的邏輯出發點是一門科學的公理,經濟學的邏輯出發點也應該是經濟學的公理。在這篇文章中,田國強不但主張把假設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而且文章本身也是以假設為論述的出發點。從科學方法論的邏輯和科學史的事實兩方面來看,以假設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論述的出發點是雙重的常識性錯誤。
內容常識性錯誤。在這篇文章中,田國強不僅以假設為經濟學的邏輯出發點,而且以“理性的經濟人都是自私的”假設作為經濟學的邏輯出發點。田國強:“第二個基本原理是承認理性假設。這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理性假設意味著,在經濟活動中,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如果人是非理性的,都大公無私,也就不需要經濟學了。在常規性的情況下,人們往往表現出來的是利己性、自利性。這個假設無論在什么層面都基本成立,無論考慮國家、單位、家庭及個人之間關系的時候都是如此。”“要注意任何一個經濟理論、行為假設都有其邊界,不能盲目運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假設也是有邊界條件的。大公無私與人的自利性往往并不矛盾,它們是不同環境下的不同行為反應。在天災人禍等非常規性的條件下,人們往往表現出來的是非理性、大公無私的一面”。“行為假設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邊界,有的人大,有的人小,行為經濟學就是要把這個行為邊界找出來,沒有人說理性行為假設總是錯的,我沒有看到過有這樣的人。”“一個經濟理論有沒有說服力和實用價值,一個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政策能不能讓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關鍵看所假定的個人行為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們的行為方式是不是激勵相容,即人們對激勵是不是作出了對他人或社會也有利的反應。”在這里,田國強混淆了兩個概念: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和人的自私性。由于這種混淆,使之不能自圓其說。任何體系的邏輯出發點都蘊涵了后來發展的整個體系的全部要素的萌芽,經濟學體系的邏輯出發點必須是經濟現象的最高概括,能夠統一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由其引申出來的經濟學結論不會被任何經濟現象所證偽;對于人的行為分析必須適合于所有人而不是僅僅適合于大多數人。這說明:“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的自私經濟人“理性假設”不如科學史上的假設。科學史上的假設在被證偽前假定是適合于特定領域的所有現象的,如果不是適合于該領域所有現象即意味著被證偽,該假設就應該被拋棄。而西方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明明知道只適合于大多數人而不是適合于所有人卻仍然抱住不放,照樣將錯就錯作為研究和論述的出發點。無論是理論上還是現實生活,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等于理性的經濟人本性都是自私的,人有時無私助人、甚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也并不違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公理,公理不需要假設;只適合大多數人的“本性自私”是歪理,歪理不能作為假設。混淆“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經濟人本性自私”這兩個命題,用已經被證偽、明明知道已經被證偽的自私經濟人“理性假設”作為邏輯出發點是雙重的常識性錯誤。】
在這里,【假設只是驗證、發現真理的手段,把假設當“公理”進行推導只是試錯的方式,既不能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也不能作為科學論文論述的出發點。一門科學的邏輯出發點是一門科學的公理……科學史上的假設在被證偽前假定是適合于特定領域的所有現象的,如果不是適合于該領域所有現象即意味著被證偽,該假設就應該被拋棄】應該是“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田國強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高等研究院院長,應該屬于田松心目中“官科”“科學共同體”的成員。那么,田國強以假設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論述的出發點、用明明知道已經被證偽的自私經濟人“理性假設”作為邏輯出發點是不是違背了“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使之成為“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如果是,田國強是不是也屬于田松所指的“科學研究不符合科學學基本原理”的“特定思維方式的人”即“民科”?如果不是,田松怎么解釋和定位田國強以假設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論述的出發點、用明明知道已經被證偽的自私經濟人“理性假設”作為邏輯出發點?莫非田松認為以假設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論述的出發點、用明明知道已經被證偽的 “理性假設”作為邏輯出發點本來就屬于“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
無論是知識的發展、哲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本質上都是理論的發展;任何科學的發展都是通過原創理論的產生來實現。沒有原創理論就沒有科學的發展,人類科學史就是原創理論的產生、發展史。所以嚴格意義上原創成果是指原創理論成果,學術評價的唯一標準是理論的原創性而不是觀點的原創性。一般情況下,理論的原創程度高低與學術水平高低、實踐價值大小、學者的學術地位成正比。這應該是學術評價中“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那么現在北大清華等高校推行的什么“論”都有、唯獨沒有“原創論”的“科班論”、“民科論”、“官科論”、“刊物級別論”、“核心期刊論”、“SCI收錄論”、“評獎級別論”、“雙頂級論”、“影響因子論”、“論文引用率排名論”、“同行評價論”的學術評價標準是否屬于“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如果是,是不是意味著現在高校被“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的“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所把持?如果不是,那么“科班論”、“民科論”、“官科論”、“刊物級別論”、“核心期刊論”、“SCI收錄論”、“評獎級別論”、“雙頂級論”、“影響因子論”、“論文引用率排名論”、“同行評價論”的學術評價標準作為“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的科學學或科學史依據是什么呢?
陳世清認為應該以原創基礎理論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現在北大清華等高校推行以“世界頂級刊物”發表論文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如果以“世界頂級刊物”發表論文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就要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世界頂級刊物”的概念定義是什么?如果說,“世界頂級刊物”就是發表“世界頂尖科研成果”的刊物,那什么是“世界頂尖科研成果”?如果又以“世界頂級刊物”發表作為“世界頂尖科研成果”的定義,豈不是犯了定義項包含被定義項的邏輯錯誤?
2、評定“世界頂級刊物”的標準是什么?如果說評定“世界頂級刊物”的標準就是發表的論文都是“世界頂尖科研成果”,那么以“世界頂級刊物”發表作為“世界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豈不是犯了循環論證的邏輯錯誤?
3、如果以刊物的影響因子大、所發表論文的引用率高作為“世界頂級刊物”的標準,那么評估刊物的影響因子大小、所發表論文的引用率高低的參照系是什么?如果評估刊物的影響因子大小、所發表論文的引用率高低的參照系是美國或英語世界,能夠用美國或英語世界的影響因子大、論文引用率高作為“世界頂級刊物”的標準嗎?
4、即使以全世界為參照系,以影響因子大、引用率高作為“世界頂級刊物”的標準的科學依據是什么?《圣經》在全世界的影響因子最大,引用率最高,能不能說圣經就是科學?《資本論》在全世界的影響因子、引用率僅次于《圣經》,為什么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不承認《資本論》是真理?
5、“世界頂級刊物”的標準是誰制定的?制定“世界頂級刊物”標準的人,他制定“世界頂級刊物”標準的資格誰賦予的?賦予制定“世界頂級刊物”標準的資格的人,他賦予制定“世界頂級刊物”標準的人的資格的資格,又是誰賦予的?……
根據上面的分析,是我國北大清華等高校以“世界頂級刊物”發表論文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還是陳世清主張的以原創基礎理論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 如果田松認為是我國高校以“世界頂級刊物”發表論文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那么田松就應該對上面的問題作出符合科學學原理的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如果田松認為是陳世清主張的以原創基礎理論作為“頂尖科研成果”的標準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那么根據田松的民科標準,豈不是陳世清是官科,而中國的高校都是民科?
陳世清認為,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擁有世界一流的建筑,不是擁有世界一流的設備,不是擁有世界一流的占地面積,不是擁有世界最多的“一流大學”的博士,不是擁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頂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而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師,在世界一流大師指導下把學生培養成能出世界一流成果的一流人才。因此,創新-開放-多元-包容,是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優勝劣汰、后來居上,是一流大學的必備機制。世界一流大學既不是以西方為標準,也不是以中國為標準,而是以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為標準,以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為標準。世界一流人才標準就是出世界一流成果的能力,世界一流成果就是原創基礎理論。量子時代出世界一流原創基礎理論成果必須運用中國人的對稱思維方式,把學力擺在學歷前面。不改變把學歷擺在學力前面的教育產業化政策,試圖靠“世界頂級名校”畢業博士、“世界頂級刊物”發表論文和國家大量資金來堆砌世界一流大學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以培養自己的學生成為世界一流人才為核心的系統工程,不是高薪引進的老師在“世界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排名、論文引用率排名的推進工程。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與教育體制有關,與錢無關。而目前中國高校試圖靠“世界頂級名校”畢業博士、“世界頂級刊物”發表論文和國家大量資金來堆砌世界一流大學;由此決定的中國高校人才體制的標準模式是西方名牌大學畢業博士+“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論文=破格提拔教授、博導;西方名牌大學經濟學畢業博士+ “國際頂級經濟學刊物”或《經濟研究》發表幾篇充滿數學模型的經濟學論文=破格提拔經濟學教授、博導。北大清華甚至規定應聘北大清華教授必須是“世界頂級名校”畢業博士,必須在“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論文。可是不少“世界頂級名校”畢業經濟學金融學博士博導終身教授、能夠在“國際頂級經濟學刊物”發表論文、論文引用率在西方經濟學界排名很靠前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連經濟學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束手無策,既不能解釋又不能解決,說明“世界頂級名校”畢業博士、“國際頂級刊物”發表文章既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也不是學術評價的科學標準。北大清華的教授聘任、評職稱以美國畢業院校的排名為衡量教授水平標準、美國刊物級別和論文引用率排名為論文水平標準,使國內第一流的成果無法在北大清華這個平臺得到推廣,同時卻使大量有“世界頂級名校博士”頭銜、能夠在“國際頂級刊物”發表文章、能夠講一口流利英語卻沒有任何真正學術建樹、既沒有原創理論又不能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二三流三四流不入流的學者得以占據北大清華的制高點時而英語時而漢語、時而漢語夾英語、時而英語夾漢語信口開河,夸夸其談,胡說八道,指點江山,使之在中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話語權與影響力,使社會話語權分配“劣幣驅逐良幣”,使社會處于嚴重的前沿知識信息不對稱狀態,這不但誤導了學術評價標準,而且誤導了社會發展方向;不但對真正優秀的學者不公平,而且對整個社會不公平,嚴重誤導了人才的成長,嚴重阻礙了我國科學的發展與北大清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嚴重損害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那么,是陳世清的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和模式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還是目前北大清華等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和模式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如果田松認為是目前北大清華等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和模式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那么目前北大清華等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和模式后面的科學學原理是什么?如果田松認為是陳世清的標準和模式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那么根據田松的民科標準,豈不是陳世清是官科,而北大清華等中國的高校都是民科?
北大清華等高校自主辦學主體把西方當國際、美國當世界、美國大學當世界頂級名校、美國出版的刊物當國際頂級刊物、美國刊物發表的論文當世界頂尖科研成果、美國學術界對論文的引用率排名當學術評價的標準,把中國人的學術話語權拱手讓給美國人,并美其名曰“與國際學術評價標準接軌”。實踐是檢驗各種學術頭銜、學術標準含金量的唯一標準。符合北大清華“雙頂級”標準、掌握中國經濟學領導權話語權、也是“雙頂級”標準的提出者與設計者和靠所謂“雙頂級”標準來引進世界一流大學方案設計的始作俑者的中國主流經濟學者雖然榜上有名,臺上有聲,媒體追蹤,光彩照人,在中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話語權、影響力與市場價值,但他們在自己的經濟學專業領域除了大力宣揚私有化、自由化、產業化、社會貨幣化外,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產能過剩、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使老百姓有獲得感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現實經濟問題上談不出任何有價值的見解;相反,他們極力鼓吹的私有化、自由化、產業化、社會貨幣化與GDP增長方式卻給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事實證明,所謂的“雙頂級”并不是真正的頂級;“雙頂級”選人標準并不是真正的高標準嚴要求,而只是承載高校自主辦學主體狹隘利益的西方話語權對中國話語權的一種惡性競爭,其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使中國的大學講臺被西方話語權控制;他們之所以要把自己畢業的美國大學自封為“世界頂級大學”,把給自己發表文章的西方刊物自封為“世界頂級刊物”,是為了使自己對北大清華講臺的壟斷和對中國經濟學話語權的控制合法化。有關方面之所以給“雙頂級”主流經濟學者極高的學術地位、話語權乃至北大清華等高校的領導權,是為了強化他們頭上的“世界頂級名校畢業博士”的光環對推行教育產業化政策的示范效應與推動效應;讓他們整天在電視上晃來晃去,實際上是為了把全國人民開發成教育產業的客戶,讓他們為教育產業當模特做廣告。這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也是對中國人民扭曲的人生價值觀導向。自己沒有任何原創理論、所引進的西方經濟學又不能解釋中國經濟現象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頂著西方名校經濟學博士和“著名經濟學家”頭銜、掌握高校辦學自主權、極力鼓吹推行教育產業化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們在量子時代仍然試圖用西方還原論思維方式掌控中國經濟解釋、經濟體制改革與教育體制改革的話語權,用西方文化定位中國文化,用西方經濟學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用西方經濟學話語權指導中國發展,用西方增長模式作為中國發展模式的標本。泡沫GDP、教育向錢看既是西方話語權產生的怪胎,也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盲目崇拜西方經濟學語系語境的“非理性”結晶。GDP經濟學唯“科學”主義的社會危害是打著經濟全球化、科學無國界的幌子,妄圖摧垮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體性。他們以反偽科學反民科為由極力否定中國人民的創新能力,扼殺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貶低中國人民的創新成果,踐踏中國人民的創新成就,剝奪中國人民的創新權利,摧毀中國國民創新體系;與此同時他們大量引進西方原版教材,大力推銷西方價值觀念。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名在使中國成為中華文化沙漠的同時使中國成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北大清華等高校自主辦學主體推行的教育體制人才模式學術標準嚴重違背科學發展規律,很難說符合哪一條“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
違背科學學基本原理或“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只是一種行為,和特定的身份主體之間既不能劃等號也沒有內在的必然聯系:田松把違背“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或違背科學學的基本原理這一行為和特定的身份主體“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劃等號、然后又把“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和民科——民間科學家劃等號是牽強附會的,既不符合邏輯也沒有事實根據,而是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通過偷換概念把違背科學學的基本原理或“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即“特定思維方式的人”和“民科”劃等號,形成“民科是偽科學—某人是民科—某人的原創理論是偽科學”的三段論,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間科學家,達到學術話語權不當競爭的目的。田松本人作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應該屬于他心目中的“科學共同體”的范疇;他的反“民科”理論也屬于他所獲取博士學位與研究領域的專業范圍,應該屬于他心目中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的范疇。但他“希望一舉解決民科這個重大的科學問題”的漏洞百出的混亂邏輯是否也屬于“科學研究不符合科學學基本原理”的“特定思維方式”?指責民科研究不規范,自己卻無法給“民科”下個符合科學學規范標準、內涵明確外延清晰的定義,必須由“研究不規范的”民科自己給“民科”下個符合科學學規范標準的定義,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這個悖論說明,反民科思潮本身違背了“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不是違背某個具體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而是違背了科學學原理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如果說,違背某個具體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有可能是新理論的產生、科學的發展,那么違背了科學學原理的“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則只能是偽科學。反民科思潮本身就是偽科學。
因此,民科是偽科學—某人是民科—某人的原創理論是偽科學這樣的邏輯不成立。“民科”概念純粹是有完整學歷卻沒有像樣學力紀錄、高分低能技不如人的無能之輩用可憐的身份自尊掩蓋身價自卑、用曾經考場上的輝煌掩蓋現實成就的尷尬、掩蓋自己無能取得心理平衡的通道和進行惡性競爭以爭奪學術話語權的工具。民科不是偽科學,“民科”概念才是偽科學。那些聲嘶力竭歇斯底里對“民科”口誅筆伐的人沒有一個有原創理論,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原創理論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對稱邏輯是偽科學?因為陳世清是民科,學界無名,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因為對稱邏輯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出過,國外網站也查不到;因為老師從來沒有講過,課本里也沒有出現過。為什么對稱經濟學是偽科學?因為對稱經濟學產生以來中國主流經濟學界置之不理不屑一顧集體抵制,陳世清純屬自說自話。官科、學界有名、老師講過、課本里出現過、國外網站能查到、主流學界能接受起碼愿意與之對話的,是科學,否則就是偽科學,這就是反民科者的科學素養。恩格斯說:一旦社會上有了技術上的需要,將比十所大學更快推動科學的發展。我國自古就有“真正的高手在民間”的說法,科學藝術發展的真正源頭是社會實踐,高校和社會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高校的創新動力與創新靈感離不開社會的創新氛圍與創新需要,國民創新體系離不開全社會的創新機制。創新驅動型經濟是國民創新體系的經濟基礎,國民創新體系是創新型大學的社會基礎。創新型大學與創新型國家的人才、機制、成果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創新型大學實際上是創新型國家的“全息元”。沒有民科的蓬勃發展,創新型大學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民科和官科的現狀與未來:學歷完整性、職務正規性、頭銜顯耀性、身份顯赫性、待遇優越性、學風浮躁性、理論膚淺性、成果無效性,官科優于民科;理論原創性、知識系統性、邏輯嚴密性、學風嚴謹性、學術規范性、課題前沿性、思想深刻性、實踐有效性,民科優于官科。發表論文的“刊物級別”、論文引用率、擁有大學講臺、掌握學術話語權、占有媒體宣傳制高點、攻城略地大獎小獎各種榮譽地位一攬無遺毫不客氣統統拿下、氣吞山河狼吞虎咽把國家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全部吞下片甲不留的,官科優于民科;真正能創立原創基礎理論、改變人類歷史、在人類科學史上刻下痕跡青史留名奠定中華民族學術地位為國家為民族爭光的,不是目前風光無限牛逼哄哄的官科而是暫時默默無聞的民科。
在我國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民科是偽科學—某人是民科—某人的原創理論是偽科學,這樣的邏輯能夠在現代文明社會通行很難說真的僅僅是出于反“偽科學”。如果真的僅僅是反“偽科學”沒必要把“偽科學”和民科——特定身份捆綁在一起,沒必要把“偽科學”和“民科”兩個概念劃等號。以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的要害與危害在于:不是用原創理論檢驗博士學位是否合格,而是用博士頭銜衡量原創理論是否成立,通過顛倒學術評價標準來抬高學歷貶低學力;在高分低能的假“博士”在真學力面前相形見絀、證明教育產業化政策已經失敗、教育產業走投無路窮途末路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情況下,通過“民科”“官科”的二元區分、官科是真科學民科是偽科學的二元評價可以使教育產業柳暗花明又一村,繼續掩耳盜鈴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
如果說,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的背后是顛倒的學術評價標準,那么,官科是真科學民科是偽科學的學術評價標準背后,則是顛倒的真理標準。真理標準即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邏輯是檢驗真理的直接標準。形式邏輯是檢驗真理的必要條件;對稱邏輯既是檢驗真理的必要條件,也是檢驗真理的充分條件。邏輯是檢驗真理的直接標準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或唯一標準兩者之間是一致的——邏輯是經過實踐證明的、不可證偽的公理。問題是,無論是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還是官科是真科學民科是偽科學,都經不起邏輯與實踐的檢驗,因此都不能作為衡量學術水平高低、檢驗真科學偽科學的邏輯標準與實踐標準。
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的學術評價標準、科班是真科學民科是偽科學的真理標準的根據之一,就是科班經過系統的基礎知識訓練,而基礎知識是科學研究的必要前提。“基礎知識是科學研究的必要前提”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基礎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特定學科范式及屬于特定學科范式的基本理論,如牛頓力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原理。對于試圖在牛頓力學或宏觀理論物理學范式框架中取得突破的科學家來講,掌握牛頓力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原理確實是必要前提。但對于試圖在微觀理論物理學范式框架中取得突破的科學家來講,掌握牛頓力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原理不但不必要,而且以排除牛頓力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原理為前提。基礎知識的另一種,就是科學學的基本原理,如形式邏輯規則,辯證邏輯思維方式等。作為科學學基本原理的邏輯結構是人類在長期的按美的規則來造型的實踐過程中有序化的實踐結構在人腦結構中的積淀,是人腦結構和實踐結構相互建構的結果,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獲得性遺傳的產物,人類進化到現代文明社會人腦中的邏輯結構實際上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不學而知不教而會的自動自發的思維本能;任何一個具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人,不管是菜市場賣菜的大媽還是掃大街的護衛工人大伯,都具有與生俱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科學學的常識。系統開發人的與生俱來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之由自發轉變為自覺有兩種途徑:一是書本學習,一是實踐應用。書本學習也有兩種方式:一是課堂學習,一是自學。其中,結合實踐應用自學,是系統學習邏輯的最好方式。僅僅在課堂上學習,由于理論脫離實踐將很快忘掉。這就是為什么許多頂著世界頂級名校博士頭銜的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寫的文章不符合邏輯的重要原因。至于知識系統性,有相對標準和絕對標準。所謂“絕對標準”有兩層含義,一是人類所有知識的總和;一是系統性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方式。任何人不管是否科班出身頭腦中的知識都具有某種程度系統性,但任何人不管是否科班出身試圖掌握人類所有知識的總和形成知識系統性都根本不可能。所謂“相對標準”也有兩層含義:一是課程系統性,一是實踐系統性。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課程系列,這些不同的課程系列——課程系統性構成不同學科的知識系統性。這些課程系統性在科研實踐中并不都是必要的,并不自動構成實踐系統性——根據不同目標的科研實踐的需要,課程系統性中的相當部分是無用的;科學工作者除了吸收一部分課程知識以外,必須自學大量的知識才能和吸收的那部分課程知識組成保證出特定課題的真正的科學成果的實踐系統性。所以用科班出身、在所研究領域取得博士學位的課程系統性定義知識系統性,把科班出身、在所研究領域取得博士學位的課程系統性作為取得真正的科學成果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沒有科學根據。要培養原來范式的弟子,特定課程系統性是必要的;要取得突破性的科學革命的成果,課程系統性或學歷完整性不是前提。
從知識系統性和科學成果的內在必然聯系來看,我們不是用有無課程系統性來推斷原創理論是否成立,而是用原創理論是否成立來證明知識系統性是否存在。任何人,不管是官科還是民科、小學畢業還是博士畢業,只要他的原創理論能夠經得起邏輯和實踐的驗證,那就證明了他的知識系統性——即使不是課程系統性也是實踐系統性的存在。如果一個小學畢業的人能夠創立原創基礎理論,那么他頭腦中的內在的知識系統性——有效的知識系統性就遠遠高于世界頂級名校畢業的博士,雖然他外在的課程系統性可能遠遠不如后者。把課程系統性和知識系統性劃等號,這樣的邏輯不成立。這說明,知識系統性是真正的科學研究的必要前提—取得博士學位是形成知識系統性的必要前提—取得博士學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的必要前提—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的科學研究都是科妄研究都是民科都是偽科學,這樣的邏輯沒有科學學、心理學、認識論根據。在目前博士學歷化的教育體制下,僅僅比本科生多念幾門專業課程的博士學歷學位不要說實踐系統性,即使課程系統性也做不到。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原創理論是怎么產生的,是博士課程系統性的必要環節。可是目前我國靠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博士,你如果問他什么是原創理論、原創理論怎么產生,十有八九會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好像沒聽明白你講什么;但如果你問他什么是本專業的世界頂級刊物,他會馬上用英語如數家珍給你列出一大串美國英國出版的本專業“世界頂級刊物”的英文名單。根據行為科學,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個人要出原創理論成果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連什么是原創理論都不知道,能出原創理論成果嗎?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是出原創理論成果的前提是科學學的基本原理,這條原理適合于任何一門學科,其適用性不因專業不同而不同。很難想象一個連原創理論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會出原創理論成果;很難想象一個連原創理論是什么都不懂的博導,會培養出能出原創理論成果的博士;很難想象一個連原創理論是什么都不懂的博士生,寫出來的博士論文會有原創理論。遺憾的是,目前在中國高校自主辦學主體、教授博導博士中,絕大多數不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中,絕大多數不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在中國培養的博士中,絕大多數不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中國各種期刊、研討會、年會每年發表的數十萬計的論文,每年通過的數萬計博士論文,絕大多數只有新觀點,沒有新理論。有新觀點就是論文,有真正的、站得住腳的新觀點就是好論文,是目前中國學術界的思維定勢與通行規則。解析、宣傳、傳授、介紹、普及別人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觀點,并運用這些理論和觀點指導經濟工作;開展社會調查、著手案例分析、進行經濟研究、撰寫經濟報告、建構經濟模型、評估經濟態勢、預測經濟發展,發表一些屬于“心得”、“札記”、政策分析、宏微觀經濟分析、經濟熱點問題分析或通俗讀物層面的“論著”,踴躍參政議政,是中國經濟學期刊包括“頂級”期刊、各種研討會、學術報告會的基本內容,上面幾乎看不到真正的原創理論。連原創理論是什么都不知道,所謂的課程系統性何在?出不了原創理論成果,這樣的課程系統性即使存在,有何意義?
把課程系統性和知識系統性劃等號,源于科班思維。所謂科班思維,就是只承認課本知識不承認非課本知識、把課本知識當做金科玉律否認實踐出真知的非批判思維方式。具有科班思維方式的人,不但自己不能產生原創理論,而且拒絕接受別人的原創理論。科班思維只承認新觀點,不承認新理論;只產生新觀點,不產生新理論。新觀點和新理論的區別在于:新觀點是以忠實于課本、導師教過的知識為前提的局部“創新”,而“新理論”往往和課本、導師教過的知識有一定的沖突。“我愛真理,我更愛我師”;所謂原創,以不和自己學過的、獲取學位所依托的課本知識沖突為前提。這就是與“科妄思維”相對而言的“科班思維”。所謂“科班思維”,是學歷和學力劃等號的人才評價標準;是以大學課本知識為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學位高低為檢驗學術能力與學術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的學術評價標準;是認為自己獲取學位的能力不如質疑,自己獲取博士學位的水平不可超越,自己獲取碩士博士學位所依托的課本知識顛撲不破不容挑戰、任何挑戰自己獲取學位所依托的課本知識的新觀點新理論都是“科妄思維”的目前流行于高校、學術界的思維方式、通行規則與學術風氣。根據“科班思維”,所謂“科妄思維”就是和獲取學位所依托的課本知識相沖突的、不知“天高地厚”的“民科思維”。所謂科班思維,就是你和他講對策論,他給你講運籌學;你給他講信息控制論,他和你講博弈論、信息不對稱理論;你和他講一葉知秋、窺見一斑的全息邏輯、直覺邏輯,他給你講數理統計、大數據分析;你給他講典型分析,他和你講概率論、樣本分析;你和他講對稱邏輯,他給你講形式邏輯;你給他講對稱平衡論,他和你講一般均衡論;你和他講原創思想,他給你講數學模型;你給他講原創理論,他和你講碩博課程;你和他講陳世清,他給你講張維迎;你給他講陳世清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他告訴你張維迎才是真正的大師級著名經濟學家;你和他講對稱經濟學是真正的新結構經濟學,他告訴你林毅夫才是新結構經濟學之父。你說他書呆,他說你民科;你說他井底之蛙、自高自大,他說你孤芳自賞、自說自話。所謂科班思維,就是我國曾經批判過并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在教育產業化政策價值觀引導下得以死灰復燃發揚光大。“科班思維”是改開以來推行的教育產業化長期關門賣學分制度形成非批判思維方式與學術風氣的產物。科班思維和反民科思維是一體兩面;奉行科班思維、避免科妄思維,原創思想原創理論成為貶義詞乃至普遍產生“民科恐懼癥”,對原創思想視為瘟神噤若寒蟬避之唯恐不及,缺乏出原創理論成果的勇氣和能力,導致不但出不了原創理論成果而且也接受不了原創理論成果,是目前中國主流學術界的致命缺陷,是目前中國主流學術界的學術話語權合法性危機,也是中國目前反民科、反科妄思潮的認識根源、社會根源與社會后果。
把原創思想和科妄思想劃等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懂得原創思想和原創理論的關系,而這也源于不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把原創理論和新觀點混為一談。什么是原創理論?原創理論就是別人沒有講過的、不可證偽的理論。原創不是新觀點、新解釋、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而是新理論。所以要真正知道什么是原創理論,就要知道什么是原創思想。如果說,學術成果的本質是原創理論,那么原創理論的本質就是原創思想。原創思想,就是能夠通過組織論證形成原創理論的、別人沒有產生過的思想。在組織論證之前,原創思想給人的印象就是奇思異想、胡思亂想、“科學妄想”;但正是這些奇思異想、胡思亂想、“科學妄想”構成原創理論的精粹,奠定科學家的學術地位。愛因斯坦由于自己數學功底差,他發表的相對論論文是朋友幫助他建構的數學模型,但這絲毫不影響愛因斯坦作為相對論創始人的學術地位,也絲毫不影響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巨匠的歷史地位。數學只是表達思想的形式與工具,和自然語言作為表達思想的形式與工具沒有本質的區別。數學模型不是科學論文的必要環節,沒有應用數學模型的“民科”原創思想和科妄、偽科學劃等號沒有科學方法論根據,以反科妄、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本質上是反原創思想,反原創思想的結果就是反原創理論。
因為不知道原創理論怎么產生,無法產生原創理論,所以反對別人的原創思想、原創理論。這就形成了自己沒有原創思想原創理論——反對別人原創思想原創理論——自己產生不了原創思想原創理論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使體制內出原創理論成果的可能性為零。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推行教育產業化形成的科班思維,培養出一大批高分低能卻自我感覺良好不知天高地厚的假博士,整天在網絡上以學術審判官的身份今天批這個民科明天批那個科妄刷優越感,成為我國目前反民科思潮的主力軍。以反科妄、反偽科學為名反民科是以合法名義掩蓋非法目的,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的實質是高分低能的假“博士”對真學力的挑戰。“民科”概念的產生、極具中國特色的“民科”“官科”的區分、反民科思潮的出現,說明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極度缺乏科學素養,說明我國教育學術界存在嚴重的學風問題。但在我國用身份評價代替學術評價不僅僅是學風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在學術行政化、教育行政化、教育產業化政策造成的極具空想社會主義典型特征的“我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逆選擇逆淘汰的研究生錄取與學位授予體制、職稱評定等干部人事體制環境下,學歷和學力、頭銜和水平、身份和身價、職務和能力貢獻的不對稱乃至巨大反差是必然的,也是普遍存在的;自我感覺良好不自量力的假博士挑戰真學力被扒得連短褲都不留下也是正常的;在一路潛規則中高歌猛進一路順風暢通無阻攀上一個又一個學位學術頭銜高峰,一旦發現自己在終端成果上技不如人相形見絀而惱羞成怒狗急跳墻潑婦罵街我們也同樣不必大驚小怪。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嚴重的異化現象。但在社會上普遍存在學歷和學力、頭銜和水平、身份和身價不對稱的尷尬現實面前,有關方面如果不是通過研究生培養與學位授予體制、學術體制、教育體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實現優勝劣汰,實現能者上庸者下,實現學歷和學力、頭銜和水平、身份和身價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實現學歷和學力、頭銜和水平、身份和身價的高層次平衡以消除社會異化現象,而是將錯就錯通過把科班和科學、學歷和學力、“民科”和偽科學劃等號的政策、體制、機制設計與價值觀導向強制實現學力和學歷、水平和頭銜、身價和身份的低層次平衡,就為反“民科”思潮的產生提供了制度體制保證、輿論環境與社會心理基礎。在反“民科”浪潮中跳得很高的人,實際上都是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的馬前卒與衛道士。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史車輪不可阻擋,歷史規律不可抗拒。從科學發展觀來看,任何強制實現學力和學歷、水平和頭銜、身價和身份低層次平衡以維護現有的學術行政化、教育行政化、教育產業化政策與逆選擇逆淘汰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措施,都只能捉襟見肘、顧此失彼、貽笑大方,在人類歷史上落下以紙包火、削足適履、抽刀斷水、螳臂當車的笑柄。如果為了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或維護對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配置中的壟斷而一手遮天倒行逆施刻意扭曲顛倒人類文明價值體系,用官科是真科學民科是偽科學的二元評價固化、合法化社會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那就不僅僅是異化和笑話,而是反人類。
反民科者認為,博士經過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而民科沒有,所以民科不可能出真正的原創成果,民科所謂的原創成果都是偽科學。可是據我所知,目前我國的博士培養模式中并沒有現代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什么是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狹義指關于科學研究、科學評價、科學發展的正確的一般方法,屬于科學學的范疇;廣義指由正確的世界觀決定的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屬于哲學方法論范疇。廣義的科學方法包括狹義的科學方法。廣義的科學方法,即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方法論,是狹義的科學方法——科學學方法的理論基礎。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包括:直覺方法、對稱邏輯思維方式、對稱平衡方法、五維空間方法、復雜系統論方法、公理方法、分析綜合方法、典型分析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方法、規范與實證相統一方法、抽象與具體相統一方法、邏輯與歷史相一致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原創理論與經世致用的學術評價標準。當今時代這些方法作為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們進行任何一門科學研究必須應用的方法。如果說,在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線性科學占主流的近現代人們僅僅靠還原論方法、歸納實證方法、三維空間方法、形式邏輯思維方式就能取得科學成就,那么在量子時代很難想象一個缺乏上述非線性、五維科學方法系統嚴格訓練的研究人員能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創理論成果。很遺憾,目前我國的博士生課程設置中,所謂的科學方法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線性思維方法層面,非線性、復雜系統論的五維科學方法尚未進入博士生的視野。這是我國培養的博士出不了原創理論成果的根本原因之一。沒有現代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說明目前我國的博士學位連課程系統性都達不到,更談不上實踐系統性。把博士和知識系統性劃等號而自我感覺良好是盲目的自高自大。
科學素質是人作為主體尊重科學、學習科學、發展科學、運用科學的精神、態度、方法、知識和能力的素質,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素質不等于科學知識,科學知識不等于書本知識,書本知識不等于課本知識。通過批判性思維和積極的實踐探索發展科學,包括修正不完善理論、推翻不科學理論、在實踐中提煉出新的科學理論,是科學素質的核心。科學素質是人類發展指數之一,因而提高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系統工程,訓練批判性思維方式應該是大學生基礎課程中的基礎課程。“知識誠可貴,學分價更高。只要拿文憑,兩者皆可拋”,“60分萬歲,70分受罪”,很難想象這樣被動學習的態度和單向度、非批判的環境中能培養出具備出世界一流原創理論成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很難想象經過這樣的被動、單向度、非批判的學習產生的“學歷”和“學力”、“科班”和“科學”能劃等號,很難想象在這種被動、單向度、非批判的學分累積過程中形成的外在的課程系統性和只有主動學習、批判性思維才能形成的人腦中內在的知識系統性能劃等號。在研究生錄取、學位論文答辯、學位授予、工作分配、職稱評定、課題經費申報、成果驗收、學術評獎一路充斥著潛規則的情況下,很難想象這樣一路走來所獲取的學位、職稱、頭銜、同行承認能夠和真正的原創理論成果劃等號,很難想象經過這樣一路潛規則陶冶出爐的“科班”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會優于非科班。沉湎于“科班”和“科學”、“官科”和“真科學”、“民科”和“偽科學”、頭銜和權威劃等號的幻覺中不可自拔的現行高校自主辦學主體推動的教育產業化政策導致的應試教育文憑至上賣學分制度嚴重扼殺了大學生的創造力,造成除了讀教科書外全民不讀書,全民業余時間斗地主打游戲機,造成我國大學生包括博士生數量全世界最多、人均閱讀量全世界最少,網吧爆滿、圖書館冷清,與建立國民創新體系的目標背道而馳,極大降低了大學生包括博士生的科學素質,并由此拖累降低了國民的科學素質。反民科思潮的產生及其消極影響說明,博士如果不具備科學素質只能對社會產生負能量。本來改革的目標是消除舊計劃體制下的異化現象,使社會主義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但包括教育產業化改革在內的一切向錢看改革卻不但沒有消除舊計劃體制下的異化現象,而且使舊計劃體制下的異化現象得到發揚光大,使社會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更加嚴重。高校自主辦學以學校利潤為中心作出的教育體制、學術體制、人才體制與干部人事制度的制度設計,使假學歷假學位假論文假專著假專家假教授泛濫,假學歷假學位假論文假專著為逆選擇逆淘汰披上合法的外衣,不是弱化而是強化了官本位,強化了學術行政化、學習行政化、干部教師科研乃至研究生隊伍中經濟與超經濟、學術與超學術的人身依附關系。高校自主辦學是宏觀經濟微觀化的典型,同建立國民創新體系本質上是對立的。高校自主辦學推動的教育產業化助長學術行政化、學術界人身依附關系,在整個社會形成扼殺創新、貶抑創新的社會機制;在使全民文憑化的同時,使國民整體素質特別是創新素質大大降低。包養女大學生與女大學生賣淫現象愈演愈烈說明,高校自主辦學推動的教育產業化政策腐敗,已經造成了一代人的墮落;如不及時糾正,對大學生素質、國民素質的消極影響將是毀滅性的。高等教育應該通過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我國提高國民素質、人類發展指數做貢獻,而不是通過變相買賣文憑來為GDP增長做貢獻。高校自主辦學推動的學校利潤與GDP導向的教育產業化政策給我國的大學生素質和國民創新體系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培養大學生科學素質和建立國民創新體系要求徹底改變把學歷擺在學力之上的教育產業化政策與出書不如讀書的社會價值觀導向,徹底改變為教育產業化政策服務的人才體制機制。
智力是知識的本質,創造力是智力的本質,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本質。以提高智力為核心,高校教學體制和科研體制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是異化,其結果就是大學生的科學素質低下。任何時候不能轉變為自學能力的學歷都不能產生真正的知識,在信息爆炸時代不能轉變為學力的學歷只是固步自封作繭自縛的負資產。不可否認,在目前的教育產業化政策體制機制設計與價值觀導向環境中,“讀讀讀,書中自有田螺姑娘”是可能的,“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萬兩”也是現實的,但“讀讀讀,書中自有原創理論”只是癡心妄想。原創理論不是把“科班”和“科學”畫等號的“頂層設計”就能一廂情愿產生,也不是把“民科”和“偽科學”畫等號的“頂層設計”就能一手遮天抹殺。面對非科班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優于科班這一客觀事實,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唯我獨大我行我素行不通,試圖靠一批自我感覺良好不知天高地厚的假博士整天一只手柱著一根金箍棒一只手對著民科豎起中指指著鼻子暴跳如雷破口大罵大喊大叫喊打喊殺也只能是螞蟻緣槐蚍蜉撼樹自欺欺人自取其辱;調適心態調整思路通過正向改革使高校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無縫接軌,才是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大學精神是科學精神與實事求是,而不是鴕鳥精神與阿Q精神;高校的本質特征與核心競爭力不是科班而是科學,而科學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既不可能關起門來從課堂產生,也不可能通過灌輸書本知識得到發展。什么“論”都有、唯獨沒有“原創論”的“科班論”、“民科論”、“官科論”、“刊物級別論”、“核心期刊論”、 “SCI收錄論”、“評獎級別論”、“雙頂級論”、“影響因子論”、“論文引用率排名論”、“同行評價論”等都是在關門賣學分制度造成我國高校雖占有國家大量科研經費卻不但鳥不拉屎而且狗也不拉屎的嚴酷現實面前,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南郭先生為南郭先生群體保駕護航的產物,是水貨排擠干貨、劣幣驅逐良幣的產物。這些奇奇怪怪、沒有任何科學學根據的所謂學術評價“標準”說明,頂著西方頂級名校博士頭銜并不意味著知道原創理論怎么產生;而根本不知道原創理論怎么產生的人,也就根本不知道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怎么銜接。不是從理論本身考察新理論是否成立,而是從一個人的身份、是否科班出身判斷新理論是否真理,出于教育產業化目標對高校教學科研體制的頂層設計,使高校教學目標和科研目標完全脫節乃至根本對立。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弱將手下無強兵。沒有原創理論、根本不懂原創理論怎么產生的人本來不具備學術評價的話語權;根據高校教學目標和科研目標的內在一致性,不具備學術評價話語權也就不應該具備高校領導權與教育體制改革的話語權。執迷于“科班”概念、“國際慣例”和“雙頂級”標準卻不知原創理論為何物的所謂世界頂級名校博士把持我國高校領導權與學術評價話語權,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高分低能、有博士學位無博士學力的庸才。
把學力和學歷劃等號的科班思維方式與目前學位和學歷掛鉤的高校教育體制與人才模式沒有法律依據,違背我國《憲法》和《教育法》。《教育法》第十七條 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第二十一條 國家實行學業證書制度。經國家批準設立或者認可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頒發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第二十二條 國家實行學位制度。學位授予單位依法對達到一定學術水平或者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員授予相應的學位,頒發學位證書。這說明《教育法》規定的學歷認定和學位頒發是兩條線,學位不和學校學習的經歷掛鉤;而學歷必須是學校學習的經歷。所以正常情況下有學歷不一定有學位,沒有學歷不一定沒有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六條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博士學位:(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二)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第十條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申請博士學位人員應當在學位授予單位規定的期限內,向學位授予單位提交申請書和申請博士學位的學術論文等材料。學位授予單位應當在申請日期截止后兩個月內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同意申請,并將結果通知申請人及其所在單位。同等學力人員申請時,應當送交兩位教授或相當職稱的專家的推薦書。學位授予單位對未獲得碩士學位的申請人員,可以在接受申請前,采取適當方式,考核其某些碩士學位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第十五條 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認為申請人的論文雖未達到博士學位的學術水平,但已達到碩士學位的學術水平,而且申請人尚未獲得過該學科碩士學位的,可作出授予碩士學位的決議,報送學位評定委員會。這說明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還是《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都明確規定同等學力申請博士學位不以獲取碩士學位為前提。但北大清華卻規定,同等學力申請博士學位必須有碩士學位5年以上且獲得國家級獎項。北大清華規定同等學力申請博士學位的條件為什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不符。北大清華均聲稱該條件是教育部規定,而教育部不承認。北大清華規定的同等學力申請博士學位條件實際上阻斷了同等學力取得博士學位的通道,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國務院學位條例實施辦法泡沫化。抬高學歷貶抑學術,用學歷評價代替學術評價,使全社會假學歷假文憑假學位泛濫,是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配置中的壟斷性腐敗。
法律以科學為基礎。把學力和學歷劃等號的科班思維方式和目前學位和學歷掛鉤的高校教育體制與人才模式不但沒有法律依據,而且沒有科學根據;之所以沒有法律依據,是因為沒有科學根據。學位和學歷有本質的區別;學位和學歷的區別體現了學力和學歷的區別。學位是標志一個人學力的頭銜,屬于能力的范疇,由國家授權的高等學校頒發,一般包括學士、碩士、博士三種。一個人學力的最好證明,是論文;論文水平的最好證明,是論文答辯。為什么叫“學位論文”,不叫“學歷論文”?因為學位是學力概念,而證明一個人學力的最好方式是論文。為什么本科、碩士、博士畢業要寫學位論文?因為課程考試只說明學歷,不說明學力;只有論文,才說明學力。只有論文具備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相應學力,才能授予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大學有本次之分,學位沒有本次之別。不管什么學歷、大學什么本次,同樣的學位反映的學力都是相同的。不同本次的大學授予學位的概率可以不同,但不同本次的大學授予的學位水平標準是一樣的。什么是“假學位”?只和學歷掛鉤不和學力掛鉤的學位就是假學位。就目前代寫學位論文不但企業化、而且產業化,代寫的不僅有學士論文,而且有碩士、博士論文來看,高校論文答辯、包括博士論文答辯只是走過場。學位論文答辯走過場,意味著學位論文泡沫化;學位論文泡沫化,意味著學位泡沫化;學位泡沫化,因為著學力泡沫化;學力泡沫化,意味著學歷空心化。學歷和學位劃等號的后面,是學歷和學力劃等號;學歷和學力劃等號的后面,是賣學歷的教育產業化政策。有關方面把學位和學歷掛鉤、把學歷和學力劃等號、以學歷為承認學力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用學歷評價代替學力評價并進而代替學術評價的要害,是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政策,剝奪中國人民自學成才的權利,通過用學歷壟斷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強行把中國人民最大限度開發為教育產業的客戶。把學位和學歷掛鉤、把學歷和學力劃等號,重考題輕論文、重考試輕答辯,教育產業化政策在極力把博士學歷化,博士學歷神秘化、神圣化、魔幻化的同時,無視博士應有的學力的培養,以致培養出大量高分低能、高學歷低學力的庸才。目前學位和學歷掛鉤乃至學位和學歷不分的高校教育體制與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自主辦學主體為了自己的狹隘利益壟斷國家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不惜犧牲國家、人民、民族利益的典型。
學歷完整性等于課程系統性、課程系統性等于知識系統性、知識系統性等于成果有效性的科班思維方式沒有科學根據,科班出身的博士水平不可超越的科班思維方式沒有科學根據,以科班出身的博士學位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班思維方式沒有科學根據,以獲取博士學位的大學排名為衡量學術水平的標準的科班思維方式沒有科學根據,以世界頂級名校畢業博士為學術水平最高標準的科班思維方式沒有科學根據。什么是博士?理論上,所謂博士是經過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與相關學科的系統學習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能力的學位。博士學位是一個人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能力的標志,是大學生由學習課堂走向學術殿堂的通行證。具備出原創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力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征。但從我國目前每年培養的博士數量全世界最多、原創理論成果全世界最少可以看出,我國培養的博士絕大多數不具備博士應有的學力;也就是說,我國培養的博士絕大多數不合格。博士學歷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把博士培養當做延長教育產業鏈的教育產業化政策,是博士學歷化的根本原因。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本來是學力比重遞增、學歷比重遞減的過程,到了博士階段本應該只是學位而不是學歷。所謂博士本來就應該是論文博士,沒有“論文博士”和“課程博士”之分。課程是手段;論文是目的;學歷是手段,學力是目的。離開博士應該具備的學力,博士學歷沒有附加值。博士學歷化的結果,就是形成博士論文答辯、博士學位授予中的潛規則與巨大尋租空間,常艷和她導師的故事、廈門大學博導不知道自己到底睡了幾個女博士生的故事只是其中的縮影,從而大大降低博士的質量;同時使大量沒有學術能力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商人擁有博士學位,使博士學位墮落為一種沒有學力含金量的空洞頭銜,使博士學位大大貶值。什么是“真的假博士”?有博士學位沒有博士學力的博士。沒有博士學力的博士如果當博導,很難想象會帶出能產生原創理論成果、真正具備博士學力的博士。這種惡性循環是我國博士出原創理論成果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把學位和學歷掛鉤,認為沒有學歷就不可能有博士學力,有博士學歷就一定有博士學力的博士培養模式,無論是從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還是科學學來看都沒有科學根據。從科學學來看,人類科學發展史是原創理論發展史,而原創理論是人腦產生的,不是電腦產生的;能否產生原創理論和人腦是否積極運轉有關,和電腦CPU運轉速度、軟件版本高低、學校儀器設備是否先進無關,產生博士學位級別的“原創理論”不以高校的儀器設備為必要前提,也不以聽高校老師講課為必要前提。愛因斯坦相對論純粹是工作期間自己思想實驗的結果。李政道和楊振寧的諾貝爾理論物理學獎成果是兩個人討論出來的。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是戰壕里寫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是蘋果樹下發現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野外觀察出來的。為什么諾貝爾物理獎給楊振寧與李政道沒有給吳健雄?因為諾貝爾物理獎只獎原創理論不獎實驗驗證——原創理論成就高于實驗驗證。從認知心理學來看,人的認識發展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曲線過程,而不是直線發展的過程。那種一張考卷定終身、高考考上一本就可以終生衣食無憂躺在那里都可以飛黃騰達一路凱歌乘風破浪乘上碩士博士白領金領直通車,高考沒有考上一本就永遠沒有出頭日子的顯規則與潛規則,不符合人類認知發展規律,不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不利于建立國民創新體系,不利于大學生出原創理論成果。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愿意自學、也有能力自學的人,包括一些天才,其主動學習的效果不亞于在世界一流大學被動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非常強調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創新性思考,給學生的自學和獨立思考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目前官方規定的博士學位水平的三條標準: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學科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無一不可以通過自學達到。非但如此,自學者在第二條“具有獨立從事學科研究工作的能力”方面有先天的優勢;在用第三條“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來倒逼第一條“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方面有后發優勢。根據大學生平常專業課能考8-90分,到考研究生時多數只能考2-30分,最后錄取大部分靠外語過關來看,學校課程系統性不等于頭腦中的知識系統性。用實踐中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產生的創造性目標和個人興趣為了探索某個具體問題產生的創造性目標倒逼基礎理論和系統知識,才能使課程系統性真正在人腦中形成能夠產生創造力的知識系統性。認為只有科班按部就班學習幾十門課程才有知識系統性,才能出真正的科學成果,非科班沒有按部就班學習幾十門課程所以沒有知識系統性,不能出真正的科學成果,只能出科妄思想偽科學理論的科班思維方式沒有科學根據和事實根據。對于出成果必要條件的科學方法論,諸如直覺方法、對稱邏輯思維方式、對稱平衡方法、五維空間方法、復雜系統論方法、公理方法、分析綜合方法、典型分析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方法、規范與實證相統一方法、抽象與具體相統一方法、邏輯與歷史相一致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原創理論與經世致用的學術評價標準,不但都可以自學,而且以自學為前提。其中的直覺方法,則只能自學,老師根本教不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是自發產生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至于出原創理論成果的關鍵一環靈感,是上帝給勤于思考、自覺思考者的禮物。因此,任何人,不管什么學歷,只要提交足以達到本科、碩士論文同等水平的論文,不管有沒有發表都可以同等學力報考碩士生、博士生;在同等考試成績條件下,學歷低、大學本次低的應該優先錄取。目前在同等考試成績條件下,學歷高、大學本次高的優先錄取的做法,符合教育產業化政策,不符合人類認識發展規律。任何人,不管什么學歷,只要論文達到博士學位水平,不管有沒有公開發表都應該授予博士學位。一個學歷越低的人,論文能同樣達到博士學位水平,說明他的自學能力越強,學力越高,頭腦中現有和潛在的信息含量、知識含量、學術含金量越高,其身價也越高,越應該授予博士學位。同樣獲取博士學位的人,學歷越低、大學本次越低的,說明其學力越高,其手持的博士學位的含金量也越高,越應該得到優先重用。實踐證明,非科班出身的博士,在理論功底、實際能力方面遠遠高于科班出身的博士;兩者的差別不是算術級數,而是幾何級數。勇于承認這個客觀現實,因勢利導背后的科學發展規律,比我國發現新能源更有意義。不應該為了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政策而對同等學力申請博士學位巧立名目進行刁難,附加超越博士水平甚至不可能達到的苛刻條件,設置種種違背科學學原理和人類認知、科學發展規律的歧視性條款;也不應該對獲取博士學位前學歷低、畢業院校本次低的在使用上予以歧視。應該在全社會樹立自學光榮、自學成才光榮、只有自學成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自學成才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自學成才的知識含金量高于科班的人才觀念與相應的制度、體制設計,以提高大學生、全民族的學力。國民創新體系,就是國民學力體系;只有國民學力體系才是滋養博士學力、產生世界一流大學的土壤;國民學歷體系只能使博士學位空心化,使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漸行漸遠。
“民科”、“官科”的學術標準是統一的,“民科”、“官科”的二元區分沒有科學根據,“官科”是真科學、“民科”是偽科學的學術評價標準沒有科學根據。我國要建立國民創新體系,不是反“民科”而是根本改變扼殺人的創新精神、壓抑人的創新能力的公費買文憑升官的行政化的教育體制與公款買書號版面學歷評職稱的行政化的學術體制。
所謂“官科”,狹義指體制內科學家,廣義指在自己研究領域取得教育部承認的海內外博士學位的科學研究人員。隨著教育產業化的推進,“官科”概念有從狹義向廣義延伸、廣義轉化為狹義的趨向。從“官科”的定義及內涵演變可以看出,凡是“官科”的研究成果都是真科學、凡是“民科”的研究成果都是偽科學的學術評價標準,不是基于科學學原理的、規范的、負責任的學術評價,而純粹是為了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使學術體制成為教育產業鏈中一個環節的產物,是教育產業化衍生教育行政化、教育行政化染指輻射帶動學術行政化的產物。學術行政化,就是在學術資源配置、學術成果評價中,不是體現科學發展規律、促進科學發展,而是體現行政意志、實現行政目標的科研體制。學術行政化嚴重違背科學發展規律,阻礙科學發展。教育行政化,就是在教育資源配置、教學成果評價中,不是體現人才成長規律、促進人才成長,而是體現行政意志、實現行政目標的教育體制。教育行政化嚴重違背人才成長規律,阻礙人才成長。教育產業化,是把教育由非GDP部門轉變為GDP部門的改革取向,經過教育產業化改革使教育部門由公益部門轉變成盈利部門,在把中國人民的智力資源最大限度通過教育產業這個平臺納入GDP增長統計數據源的同時,使中國人民的智力資源為高校帶來利潤最大化。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產業化是典型的、徹頭徹尾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其壟斷的不是一般的自然資源,而是智力資源、社會資源與中國人民的發展權。教育產業化顛倒了學歷和學力之間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扭曲了學術評價標準和社會人才評價體系,破壞了國民創新體系,剝奪了貧窮家庭后代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在使GDP、人均GDP指數大大提高的同時,降低了中國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與實際生活水平,使我國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人民幸福感指數大大降低,是改革的異化與社會的后退。教育產業化是教育行政化、學術行政化的根源。新自由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是教育產業化的根源。
出不了真正的原創理論成果,是目前中國官科的“死穴”,是教育產業化、教育行政化、學術行政化給中國官科造成的致命傷。在中國目前的官本位與學術、教育雙行政化的體制下,體制內根本不要想出什么重大突破性的原創理論成果;如果有,也是人在體制內成果在體制外。也許民科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做無用功,但第一流的原創理論成果特別是原創基礎理論成果只能來自民科。“偽科學”這個概念本身可以成立,但絕大多數偽科學不是民科而是官科,不在體制外而在體制內,而且是現有的體制造成的,或者說是被體制逼出來的,只不過因為“官科”掌握學術評價的話語權,有關方面為了強制推行教育產業化政策而刻意掩蓋“官科”中的偽科學,放大“民科”中的偽科學。當體制內——“官科”的學術評價機制充滿貓膩,充斥著仕而優“文憑”、版面費“論文”、書號費“專著”、潛規則“評獎”、行政化“職稱”、炒作性“頭銜”,使體制內—“官科”的人才評價體系的誠信度墮落到只有外語統考成績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真人才的唯一可信的公認的標準、只有達到英美小學水平的一口流利的英語才能使人相信他的確是一個真正的人才時,宣告了體制內—“官科”的創新體系的徹底破產;只有體制外—“民科”的市場評價與催化才是創新的真正標準與原動力。但是,目前的學術評價話語權卻又只在體制內;一切職稱、頭銜只在體制內產生,以致造成學術界身份與身價、成就與地位、貢獻與待遇的極大反差。這是轉軌時期國家整體學術評價體系中主體與客體、主體與對象、內容與形式、目標與手段之間的不對稱;這個不對稱,由僵化的學術評價體制同經濟模式轉軌、體制內與體制外之間的不對稱造成。要建立國民創新體系,必須賦予體制外的“民科”——民間科研機構以學術評價的話語權,讓民間科研機構擁有自己的專家學者,其權威度與含金量在實踐中形成、由市場來檢驗;使中國擁有自己的貝爾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蘭德公司。必須讓“民科”和“官科”在科研體制、學術評價體系中處于同等地位。只要學術評價主體與學術評價對象、內容相吻合,使學術評價主體與學術評價客體相互促進、對稱發展,中國離諾貝爾獎就將不遠。應該大力扶持民科——民間科研機構的發展;在國家選題安排、課題經費分配、學術成果評價推廣等方面,民間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應該享受同官方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同等國民待遇。要在全社會激勵與保護原創思想,就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重形式輕內容、重手段輕目標、重過程輕結果、重信息輕知識、重知識輕智慧、重繼承性發展輕創新性發展、重按部就班增長輕超常規發展、重范式內發展輕范式外突破、重注釋式成果輕原創性成果、重體制內成果輕體制外成果、重持之有據輕言之成理、重引經據典輕自圓其說、用行政評價代替學術評價、用身份貴賤折算身價貴賤、用頭銜大小換算權威大小、用知名度高低變現“著名”度高低、貢獻索取不對稱、投入產出不對稱的嚴重異化的教育體制、學術體制與智力開發體制,以及由嚴重異化的教育體制、學術體制與智力開發體制衍生出來的嚴重異化的人才體制。要建立國民創新體系,需要對中國人的創造力資源開發作正確導向,除了徹底改變僵化異化的教育體制、學術體制與智力開發體制外,要打破體制外和體制內的人才堡壘,讓民科和官科平等競爭,讓民科的一流科研成果可以暢通無阻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
當社會上一方面不斷用“學霸”、“神童”、“高考狀元”、“頂級名校博士”等各種極為華麗的辭藻極力渲染一個人學業上的成功,把高分考上北大清華作為勵志的典型予以宣揚,讓擁有“世界頂級名校博士”頭銜的不入流學者整天在電視上晃來晃去以宣傳博士萬能、學業成功必然帶來事業上的輝煌,另一方面對第一流的原創理論成果不予承認極力貶低或進行冷處理時,我國“反民科”思潮必然應運而生。而反民科思潮的實質,也是推動以學歷高低為衡量學術水平高低、是否取得博士學位為檢驗科學真理的標準。隨著我國每年自己培養的、國外引進的高分低能無原創能力又自我感覺良好不自量力的假博士越來越多,我國的反民科思潮將像迅速擴展的癌細胞一波波侵襲我國的社會有機體,嚴重干擾我國科學的正常發展與阻礙我國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馬上改變直接間接把各種考試成功和人生成功劃等號的社會價值觀導向及相應的制度、體制、機制設計,擺正學歷和學術、博士學位和科學家的關系,大力宣傳我國科學家取得的原創理論成果,特別是要大力宣傳沒有占用國家學術教育公共品資源卻能取得第一流原創理論與技術成果的民科忘我奉獻精神與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必須從哲學、科學學、社會價值觀的高度對反民科這股人類文明史的逆流迎頭痛擊以正本清源,還我國科學、教育界以朗朗乾坤,使我國科學、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