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參選作品進入網絡公示階段,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一文進入了參評作品名單。
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6月18日發布公告稱,“自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中午12時起,我會在新華網、中國記協網(中華新聞傳媒網)公示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參評材料,歡迎社會各界監督、評議。”
澎湃新聞查詢發現,刊登在2014年11月13日《遼寧日報》上的《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一文,經遼寧記協報送,進入了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公示名單,參評項目為“深度報道”。
“大學老師在課堂上發牢騷、‘呲必中國’的現象由來已久。” 《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一文的“作品推薦表”介紹,去年9月,遼寧日報將這一課題納入視野,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報道團隊,先后在高校召開了七場座談會,在沈陽、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的多所高校聽了近百堂人文社科類課程。
“作品推薦表”介紹,2014年11月13日,遼寧日報以“本報編輯部”的名義發表了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一封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開宗明義地提出當前大學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中國時存在的三類問題,并借助新媒體的形式,在移動互聯網上與網友互動交流。
對于報道的社會效果,“作品推薦表”指出,公開信引爆輿論場,“遼寧日報公開信”、“呲必中國”成為網絡熱搜詞。遼寧日報官方微信閱讀量累計超過10萬次,網絡點擊量和評論數在一周內居各門戶網站新聞內容之首,網絡大V紛紛加入討論,光明日報、環球時報、學習活頁等中央主流媒體跟進。中央相關主管部門對該報道給予充分肯定。
遼寧記協的推薦理由是:“報道所涉話題重大而敏感,報道觀點明確、表述得當,在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最終使高校課堂的問題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最大程度的重視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深度報道。”
《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一文在2014年11月13日出版的《遼寧日報》頭版上予以公告并在4版整版予以刊發。
《遼寧日報》同時配發“編者的話”提及策劃的緣起是“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里一些大學生微友發來的話”。
“編者的話”稱,他們反映:部分高校教師,尤其是經濟、法律、社會學、行政管理等與哲學文史等社科領域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每當結合現實問題,常常會表達出一些消極負面的情緒,談到好的,都是外國的,不好的,都是中國的,中國成了負面典型的案例庫。還有的老師,把個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騷也帶到了課堂上,這些都讓同學們感覺到心情很灰暗。
文章稱,在這次策劃推出之前,報社采編在省內外幾大高校中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調查,并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在高校比較集中的城市聽了將近100堂大學專業課。
公開信中指出“呲必中國”的現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還很過分,必須引起教育界的警覺和重視。
據中國記協網介紹,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每年評選一次,自1991年開始評選,至今已評選24屆。每屆設獎數額不超過300個,其中,一等獎不超過53個(包括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1個左右;三等獎156個左右。
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在6月18日的公告中表示,根據《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關于公示時間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規定,本次公示截至7月3日中午12時結束。在此期間,社會各界可通過電話、傳真、信函或電子郵件等方式發表評議、舉報意見。
以下為遼寧日報刊登的相關公開信的全文:
《遼寧日報》配發“編者的話”
從今天開始,本報推出大型策劃《大學課堂上的中國》。策劃的緣起,是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里一些大學生微友發來的話,他們反映:部分高校教師,尤其是經濟、法律、社會學、行政管理等與哲學文史等社科領域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每當結合現實問題,常常會表達出一些消極負面的情緒,談到好的,都是外國的,不好的,都是中國的,中國成了負面典型的案例庫。還有的老師,把個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騷也帶到了課堂上,這些都讓同學們感覺到心情很灰暗。
大學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除了知識的傳遞之外,還承載著為中國的未來和現代化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回憶起那些在我們的成長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老師,總是心生敬意和溫暖。雖然同學們反映的情況可能只在少數老師中存在,哪怕他們所能影響到的學生數量并不可觀,但只要這個問題存在,就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同時,從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上來看,高校課堂上的這個現象,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一個投影,反映了當今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以消極的眼光看問題、到處尋找陰謀論、隨時隨地發牢騷,這種負能量的傳遞在一些人當中已經成了人生態度和生活習慣。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生活、去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又該以怎樣的眼光去看待社會問題、看待今天的中國?消極悲觀永遠不應該是一個成熟社會的主旋律,在踐行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更應該以一種積極陽光和建設性的姿態面對今天的社會、建設這個國家。這是我們對自己、對讀者、對老師們的希望,也是我們推出這個策劃的更深一層目的。
在策劃推出之前,我們在省內外幾大高校中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調查,在各個學科老師和學生中間召開了7場座談會;并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在沈陽、北京、上海、武漢、廣州5個高校比較集中的城市聽了將近100堂大學專業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全面準確的第一手素材,把策劃做得更扎實、更客觀,給讀者更多的思考,并讓全社會關注這個問題,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和培育一個良好的社會心態。
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
——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一封公開信
親愛的老師們,我們是滿懷敬畏地在寫這封信。
大學老師這個崗位太光榮、太特殊了。大學是教化人的地方,我們的情感底色、思維方式,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因為大學的涵養。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學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方法路徑,正是要構建符合世界先進潮流的文化體系,正是要通過知識的傳承去承載中華民族的未來。因為特殊的職業身份,老師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們不是在公園的人群中隨意褒貶時事的那個人,更不是在虛擬的互聯網上灌水拍磚的那個人。課堂上兩個小時講授的內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紅耳熱的談資,也比不得信手轉發的一條微信。大學課堂是答疑釋惑的地方,你們是傳播知識的人,我們要的是教書育人。
一想到將要提出的問題,我們筆端滯重、內心復雜。
這個策劃,緣起網友的一則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10月21日,遼寧日報官方微信以《大學課堂上的中國應該是什么樣的》為題開展征集,后臺共收到300多個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學生的留言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說:“不知從何時起,說中國壞話、罵這個社會成為了時尚,我們一個老師,逢課必講‘瞧瞧人家國外’。案例教學時,負面的例子全是中國。如果中國真像老師們講得這么灰暗,我們畢業之后將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這個社會?誰來給予我們建設這個國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現實的提問!
中國成為大學課堂負面典型的案例庫,這是個別,還是普遍?我們用新媒體手段做了調查,結果8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碰到過課堂上“愛發牢騷”的老師,對國家和社會的“描黑”讓學生們都看不過去。法律、行政管理、經濟學等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尤為突出。
我們忍不住要寫這封公開信,是想與老師們探討這樣幾個問題:應該怎樣在大學課堂上客觀準確地講授中國?如何把光明的心態跟專業的知識一起傳授給學生?怎樣在回答重大社會問題的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研究老師的問題,我們選擇再老老實實地當一回學生。遼寧日報的記者奔赴東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聽了近百堂專業課。大家被老師們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自覺的責任意識所感動。但同時,“呲必中國”的現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還很過分,必須引起教育界的警覺和重視。
整理近13萬字的聽課筆記,大致概括出“大學課堂上的中國”三類問題。
第一是缺乏理論認同。有的老師用戲謔的方式講思想理論課,揭秘所謂馬克思恩格斯的“隱私”;將毛澤東與古代帝王進行不恰當比較,解構歷史,肆意評價;對黨的創新理論不屑一顧,動輒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歸結為理論的失敗。
第二是缺乏政治認同。有的老師傳遞膚淺的“留學感”,追捧西方“三權分立”,認為中國應該走西方道路;公開質疑中央出臺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調;片面夸大貪污腐敗、社會公平、社會管理等問題,把發展中的問題視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認同。有的老師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變成課堂上的牢騷,讓學生做無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黨”視為個性,顯示自己“有骨氣”;把社會上的順口溜和網絡上的灰色段子當做論據,嚇唬學生“社會險惡”,勸導學生“厚黑保身”。
當我們把這些問題求教于老師時,不管是博導、教授,還是講師、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幟鮮明的:不能這樣!但也有老師如此質問:
“課堂怎么講老師說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學術自由嗎?”
“對社會現實問題避而不談,這課還怎么講?怕發牢騷,這個社會也太脆弱了吧?”
“黨和政府要善于聽群眾發牢騷、講怪話,否則社會壓力怎么排解?”
……
一個普通的張三李四是可以這么質問的。但親愛的老師們,因為你們職業的高尚,因為大學課堂的莊嚴和特殊,請不要這樣講中國!
大學課堂上的中國,應該有清晰的來路。歷史的發展是延續的,每一個時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當今的中國,其政治形態、社會結構、觀念習性,都受到幾千年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必然烙下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評說中國,不能只看地理的橫坐標,更要看歷史的縱坐標。中國所走的路,由來長矣,可能與別人平行,也可能與別人交叉,但絕不會重合。中國的路,肯定不會筆直,勢必遇到溝坎,但借別人的尺子來規劃、用西方的刻度來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學的老師,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應該把這個道理傳授給學生。
大學課堂上的中國,應該有整體的模樣。中國社會存在諸多問題,客觀真實,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問題導向、問題意識是值得提倡的,這是解決問題的始點。除了問題,中國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總結的做法和經驗。“問診”中國,需要給出全面準確的報告單。大學生尚未走入社會,對國情的了解還不深刻,老師有責任講述中國整體的模樣。完整的中國,絕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斕的;絕不是消極的,而是堅韌昂揚的;絕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學課堂上的中國,應該有光明的未來。文學家說,教育是一個民族最偉大的生活原則,是一切社會里把惡的數量減少,把善的數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更有情緒、情感和情懷。學生們都是“向日葵族”,習慣朝著老師轉。站在講臺上是一個心態光明的老師,教出的就是一群積極光明的學生。社會上都是光明的建設者,這個國家必定有光明的未來。
老師們,在大學課堂上如何講中國,我們冒昧提出這樣的建言:
在你們編寫案例的時候,請善待身處其中的中國。可以端出中國的問題,但端出來要講清楚、講明白,講過了要作客觀理性的評價,評價之后要回到原點,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別把中國當做靶子,隨便拍打,隨意責罵,誰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在你們發表看法的時候,請注意語氣和分寸。敢講不是個性,會講才是本事。說一些激憤的話可能會讓學生一時興奮,但真正能讓學生一生記取的,能夠贏得尊重的,還是深刻的洞察和獨到的見解,是經歲月檢驗后沉淀下來的思想和智慧。
在你們比較中外的時候,請多一份歷史的眼光。短短幾年的留學,所見所聞可能是淺層次的,常掛嘴頭的未必是“真經”。即便是西方制度的優越之處,也不能簡單復制。我們從根本上都是文化層面上的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傳統,了解自己的歷史,才能找到最無悔的道路。
大學課堂上的中國隨意被抹黑,一些老師在講臺上牢騷失控,這不是偶然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在整個社會,都潛藏著類似的情緒。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職場人天天發牢騷,生活越來越好,牢騷卻越來越多。大學課堂,是當代中國社會宏觀景象的一個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學老師,也有著作為社會一員的普通身份。只不過,那么多牢騷和消極,在最不該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學家說,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帶來的輕松和快感,猶如乘舟順流而下,那是因為我們在順應自己負面思考的習性。而停止抱怨,改用進取的態度去思考光明,卻需要意志力。
社會是不完美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要克服很多困難,不順心、不如意在所難免。人,要以建設性的姿態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變、去改革的激情和熱情。不抱怨、不牢騷,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我們要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情,也要有韌性去適應暫時不能改變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區分兩者的不同。小到個人和單位,大到社會和國家,都需要這種精神,也匱缺這種智慧。
親愛的老師們,你們是特殊的。你們在講授知識,也在傳播思想;你們在研究當下的中國,也在影響未來的中國;你們在講臺上散發著學識和修養的魅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匡正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相信你們樂于接受這份特殊,能夠對學生負責,能夠對事業負責,能夠對國家負責。那么從今天起,在課堂上講好我們的中國吧!
多么希望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為了社會健康地前行,為了中國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師們,謝謝老師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