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多家媒體昨日引述《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稱“中央將調整人大8.31決定內容”、“調整特首選舉的提名委員會構成,以更好地代表民主陣營”,并稱“北京這一決定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熟悉情況的人士知道,該篇報道錯漏百出,不符合最基本的政治常識:第一,人大政改決定不可能作出修改或“調整”;第二,中央又豈會為了“迎合”反對派而作出原則讓步?更何況“佔中”已經窮途末路,何需如此大費周章?事實上,該報道在警方旺角清場同一天傳出,動機成疑,令人質疑這是別有用心的造謠,目的是要誤導并煽動激進青年,以進一步激化“佔中”形勢。
錯漏百出 違反政治常識
《華爾街日報》昨日的文章名為《北京設法化解公眾不滿》(英文原題為:“Beijing Explores Ways to Address Hong Kong Discontent”。文章引述一名所謂的“知情人士”稱,“香港政府採取行動清理三個抗議區域中最為動盪的一個,中國政府則想辦法化解公眾對選舉改革方案的不滿。該方案引發了持續近兩個月的抗議活動。”報道并說,“據知情人士稱,北京的顧問和官員們將重點放在將于2017年選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上。他們考慮調整該委員會的構成,以更好地代表香港居民,尤其是親民主陣營;但同時仍然維持中國政府對選舉程序的掌控。”、“知情人士稱,北京方面的任何態度轉變都不代表讓步甚至妥協,而應被視為8月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香港普選及立法問題之決定的澄清。”云云。
寫這篇文章的是一名非常年輕的女記者,她在自己的介紹中稱從事地產、金融類採訪,沒有涉及政治報道。問題在于,一個年輕、只寫金融新聞的記者,此時突然獲得“知情人士”的垂青,并得到如此“重大機密”,豈不令人奇怪?這名“知情人士”有多少可信度,到底是隨便說說還是故意放錯料?公眾無法知悉內情,但至少有一點十分清楚,該文錯漏百出,經不了起碼的推敲,并嚴重違反基本的政治常識。
第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特區的政改決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亦具有不可撼動的憲制地位,是從國家及香港整體利益而作出的,絕不是權宜之計。如果人大決定會如此輕易因某一突發事件而作出改變,那么今后人大的決定又有何威信?如何取信于全國人民?因此,該報稱中央會調整人大8.31決定,根本是不可能之事。更何況,到底能如何“調整”?是自我否定還是重新再作新決定?兩者都不可能!
第二,“佔中”已經是窮途末路,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境地,根本沒有任何“籌碼”可以打出,現在所剩下的問題不過是,“佔中”者會如何自我了結。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又何必大費周章去“迎合”這群失敗的“政治賭徒”?如果中央真的如此去做,豈不正中“佔中”下懷,并助長“佔領”者的氣焰?因此,該文稱中央要設法化解“佔中”的不滿而作原則性讓步,更像是“佔中”者自己的不切實際的一廂情愿。
激化“佔中” 煽動激進青年
顯而易見,《華爾街日報》的這篇“獨家”不具有任何可信度,這名“知情人士”絕非來自于熟悉情況的人士。當然,“放料”者亦不能小覷,至少能在警方旺角清場的關鍵時候推出該文,手段與目的絕不簡單。
實際上,這篇文章所產生的最重要政治效用是:“中央即將讓步”的印象,這不正是“佔中”所要達到而無法達到的目的?因此,《華爾街日報》文章是要製造一個政治假象,迷惑誤導“佔中”者,讓他們產生不切實際的幻覺,認為中央政府正在后退,“佔中”即將獲得成功。一些激進的“佔中”青年,受此“鼓舞”,士氣上升,對付警方清場也勢必更加“勇武”。不僅如此,那些不參與“佔中”的普通市民,也會因此“認同‘佔中’的作用”,會以為正是“佔中”才迫令中央讓步。這篇文章刊出后,“佔中”以及幕后的“泛民”勢力是最大的受益者。
《華爾街日報》為何如此偏幫“佔中”?事實上,該報做法早有前科,遠的不說,就以“佔中”發生之后,其子報《亞洲華爾街日報》,十月初在特區政府宣布重啟與學聯對話之時,突然發布一篇惡毒的《香港民主派的明智一步》社評,宣稱“2003年當大批抗議者反對殘酷的國安法,最終成功并直接逼使董建華特首下臺——不過是在此后的兩年之內。如果北京當權者決定去妥協,這(梁振英下臺)就很可能就是幾個月或幾年后會實現的。”、“但保持這股運動的長期一致需要一些技巧。尤其是在當北京和本地盟友隨時會使用毒計(witch's brew of dirty)。”
作為一份外國媒體,《亞洲華爾街日報》竟公然散布推翻特區政府、推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言論,《華爾街日報》又散播造遙內容,所作所為,已絕非普通的新聞操守問題了,背后實際上反映了這份美國報章欲配合美當局政治行動的目的。事實上,美當局正積極籌劃一系列針對特區及中央政府的行動,《華爾街日報》不過是替美國干預中國而做事先的輿論鋪墊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