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日報》刊發了一封題為“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的公開信。文章指出:不知從何時起,說中國壞話、罵這個社會成為了時尚,老師逢課必講“瞧瞧人家國外”。案例教學時,負面的例子全是中國……文章呼吁全中國高校教師別在課堂上抹黑中國。
實際上,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呲必中國”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更不是少數人的行為,《遼寧日報》揭開的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在高校的課堂上,一些教授大罵共產黨、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一些教授極盡諷刺、調侃、挖苦之能事,戲說黨的歷代領導人和國家的歷史;一些教授總是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在中西對比時不僅站不穩立場,甚至有失公允和客觀;更有一些教授因個人際遇失意,便在課堂上發社會和國家的牢騷,談社會現象不好好談,全都認為是體制、理論、道路問題,給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了很惡劣的影響。
《遼寧日報》的公開信寫得溫和而懇切,要我說,教授們啊,您不能“吃著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
公開信發出后,一些公知、大V跳出來說:“高校是學術的殿堂,學術研究就應該言論自由!”可是,言論自由也不是沒有邊界的。言論自由要本著公正、客觀的立場,不能顛倒黑白、扭曲是非。尤其是高校課堂上的教師,你們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究,你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你們的觀點將對學生產生長遠甚至一生的影響。今年10月份,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建立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該意見劃出了針對高校教師的七條禁止行為,其中第二條就是:不得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想必這條規定就是針對高校教師課堂亂象制定的。
有人高呼“維護大學教師的批判權”,甚至誤導學生說正因為愛國才批判中國。關于愛國,威廉姆·科芬有這樣一段論述:“愛國者有三種,兩種壞的,一種好的。沒有批判的愛國者是壞的,沒有愛的批判者也是壞的。好的愛國者面對國家,常懷有如戀人之間吵架的心。”這里不排除一些人想通過批判指出問題,進而讓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好。然而,正確的批判和抹黑是應該有嚴格的界限的。那些抹黑中國的“批判”實在不值得高校教師留戀。
那么,一些高校教師“呲必中國”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教育產業化使高校成了“企業”,大部分高校除了國家撥付款項之外還有很大的經費虧空,需要賺錢維持“生存”。教師也一樣,四處走穴賺錢,在這種大環境下,潛心做學問、給學生好好講課的并不多,課堂上講的都是“段子”,試圖用這些調侃“段子”的吸引力來彌補知識和學術水平上的不足;其次是高校現有的制度,尤其是教學評估制度,使高校出現了唯“洋博士”是從的現象,好像受過國外教育的“洋博士”就高出國內的“土博士”一籌,在招聘教師時往往成為優先條件,而這些受到西方教育的人當了老師,基本上都是念西方的好,抨擊中國的不是;第三,部分高校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自信,對西方理論有迷信。不自信的表現就是不敢給學生講述中國現有制度、道路的優越性,卻將西方“憲政”、普世價值等掛在嘴邊。中央黨校某教授甚至呼吁取消高校思政、馬列課,足以見得對自身理論體系的不自信。
這封公開信引發了“關于大學課堂”的爭論。跳出這場爭論,我們懇請那些隨意抹黑中國的教師們清醒一下,好好地看看我們的祖國,她正在一天一天強大起來,請對她寬容一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